Alien Creatures
Alterity, Boundary and the Condition of Life
Alien Creatures
Alterity, Boundary and the Condition of Life
地點 中國文哲研究所 二樓會議室
主辦 中國文哲研究所: 異人類研究計畫、近現代文學研究室
「異人類」此一新鑄詞的多義性,挑戰認知的常態,探索想像的邊界。此刻世界面臨自然浩劫、資源爭奪、種族仇恨。AI 演算、虛擬實境和生物科技的突破似乎提供解決問題的契機,但同時也帶來新的危險,要求我們反思人類當前的生存處境。何為人?人與非人的界線何在?決定「界線」如何劃分背後的因素為何?知識、權力、性別、歷史情境如何影響認識論以及關係性倫理的建立?
現當代文學、繪畫、電影,乃至各項藝術創作中,無論嚴肅或通俗,到處充斥著人機合體、變種人、生化人、怪物、異形、喪屍,乃至電腦運算的虛擬物種。回視東亞文化傳統,人與各種「物」(動物、植物、人物、怪物、鬼物)彼此遭遇、混種、附身、離魂、切割,時而敵對時而合體的多樣關係,千姿百態,亦不遑多讓。從古典到現代,不同的是人類為求生存必須探索駕馭的對象從山川鳥獸、外族異類轉向尖端科技,相同的是,無論自然或人造,這些「他物」皆可載舟亦可覆舟,相待合宜時和平共處,甚至和同一體,反之則彼此恐懼傷害,仇視競爭。
中國傳統氣化宇宙論衍生出天與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感通思想;道家內丹修煉背後隱含人體與自然關係;古典文學中的神話系譜和志怪書寫結合宗教信仰,孕育出一整套神魔鬼怪的文化論述與想像——這些皆可視為前現代東亞世界中,人類與周遭環境互動所引發的各種感知紀錄、哲學思考與身體實踐。
從「異」的角度出發,此會議希望探討下列課題:
1、何為「異」?「異」的內涵粗略或可歸納出差異、變異、特異、怪異幾個面向,差異(difference)相對於共性(commonality),變異 (mutation) 對反於恆定(constancy),特異(the extraordinary)對比於凡性(the ordinary),怪異(strange)意味有常態(normality)。然而異/同的界線從來不是絕對。哪些歷史、社會、意識形態因素影響這些界線的變化?異類是否可能成為我族?我族在何種情境下成為異類?
2、「異」人類作為「特異」的人類,在文學、宗教與哲學文本中,如何被描述和討論?其神聖性如何被建構?凡與聖、常與非常之間的關係如何被界定,在何種情況下游移鬆動?
3、「異」人類作為「異於」人類的存在,往往「似」人、「擬」人而非人。文學文本中,鬼靈精怪乃至蠻夷與「正常人」互動的情態多端,關係各異。當中反映何種生存與知識處境?人類與異人類遭遇的過程中,哪些因素影響彼此關係的隔閡、建立或破裂?人與異人之間的倫理如何可能?
4、身體與感官在人與異人的互動關係中如何作用?「異類」的外型如何被描繪,當中蘊含什麼樣的身體觀?「異類」的身體和「常人」如何不同?「異音」如何可能被聆聽、理解?感官、情感經驗與關係的建立如何影響認知變化,是否可能打破僵化的界線轉而強調流動生化的生命體驗?
5、就空間而言,異人類與異境的關係為何?異人類生存於何種空間,或者穿梭於哪些不同維度的空間?文學作品中如何記述人與異人遭遇的情境、氛圍和具體環境,以及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模棱奇詭的過渡狀態?場所與人類內在心理作用如何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