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幫我們找答案,卻偷走了我們的判斷力
文 / 政治大學 謝螢嘉、輔仁大學 王鈁瑜
文 / 政治大學 謝螢嘉、輔仁大學 王鈁瑜
代際間的AI使用與信任差異
從工作到生活,AI成為Z世代的常態
根據Google在2025的最新調查,93%的Z世代每週皆會使用兩種以上的AI工具 (1),在《富比士》中也指出,他們平均每週與AI的互動高達12次,高於X 世代的7次與嬰兒潮世代的 4 次(圖一)。而近8成的Z世代表示會使用AI來完成超過一半的工作任務,其中有40%的Z世代表示,每周至少使用一次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 (2),顯示了AI工具已逐漸融入Z世代的日常。
▲ 圖一:平均每周與AI的互動次數 (資料來源:Forbes)
不同世代與AI間的距離
根據 Statista 2024 年的數據,不同世代對人工智慧的接受度差異十分明顯,像是Z世代的AI使用率遠高於其他世代(圖二),且多用於工作與娛樂,而X世代與嬰兒潮世代的多數人僅用於詢問健康或數位協助服務等功能 (3),甚至在Gemini的使用者分布中也能發現,18-34歲的年輕人佔據了54%的使用比例 (4)。
不同世代對於個人化推薦的接受度其實也存在著明顯差異,調查中有31%的Z世代和35%的千禧世代認為使用AI對於生活有極大的幫助,但其他世代的認同度較低,呈現了鮮明的對比。此差異不僅反映在行為層面,更體現在對技術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上,這種認知上的差異也間接影響了不同世代消費者對 AI 信任及接受程度 (5)。
▲ 圖二:AI工具使用率 (資料來源: Statista 2024)
Z世代對AI的信任,比你想像的更深
Z世代對於AI的信任程度遠高於其他世代,像是在Capgemini 的研究中,有70%的Z 世代消費者習慣在搜尋過程中使用AI工具,89%的人認為使用AI工具有助於他們的選擇,比起傳統搜尋引擎,他們更傾向直接詢問AI。
除了行為上的變化,Z世代對AI信任的提升也逐漸影響了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在工作時,41%的Z世代比起人類反而更加信任AI,更有50%的Z世代表示向AI傾訴工作問題比向真人主管來得更自在,但在嬰兒潮世代中僅三分之一的人認同此觀念 (2),顯示了Z世代與其他世代相比,對於AI的信任程度具有一定的差異,可能比想像中的更深。
AI作為新時代工作夥伴: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外包任務,還是外包大腦?
雖然Z世代給予AI極高的信任,然而,自AI風潮席捲全球開始,也出現不少質疑聲量。近日,一份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報告《你的大腦與ChatGPT:使用AI助理進行論文寫作任務時的認知債務累積》再次點醒了AI應用的潛在問題。
該研究探討大型語言模型 (LLM) 和傳統搜尋引擎對於人腦在寫作任務中的影響。邀請了54位參與者,分作「ChatGPT組」、「搜尋引擎組」以及「純大腦組」進行為期4個月的寫作實驗。結果雖不出乎意料,但也敲了一記響鐘。研究發現,「純大腦組」展現最廣泛的大腦神經網路連結。而「ChatGPT組」表現最弱。更指出,高達83%的ChatGPT使用者,無法回憶起剛用AI輔助寫下的句子。反觀該情況在「純大腦組」僅占11%。所謂「大腦外包 Brain Outsourcing」(6) 長期將任務外包給ChatGPT等AI工具執行,導致大腦活躍度降低,相關認知功能退化,甚至無法自行執行任務,產生「認知失憶 Cognitive Amnesia」(7) 的現象。這種以未來認知能力換取當下成果、便利的情況,被稱為「認知債務 Cognitive Debt」(7)。
那麼,若在長期大腦外包的情況下,我們是否還能具備「判別」與「識讀」的能力呢?是否能判別AI所給予的回覆?如果完全信任AI可以嗎?
假設完全信任AI,會發生甚麼?
BBC在今年2月發布一則研究 (8),發現ChatGPT、Copilot、Gemini,以及Perplexity四款主流聊天機器人,無法精準摘要新聞重點、內容。該研究將BBC網站的新聞內容提供給AI,詢問相關新聞內容,並邀請相關專家記者對於AI的回覆給予評分。研究顯示「51%的AI回覆中有重大的瑕疵;19%的回覆明顯與事實有落差,如錯誤的陳述、數字、日期」。例如,ChatGPT、Copilot聲稱蘇納克(Rishi Sunak)仍為英國首相;施特金(Nicola Sturgeon)仍為蘇格蘭首席大臣。然而事實上,兩位分別在2024年和2023年卸任。又如2024年Gemini生圖爭議事件 (9),Gemini生成了「非裔」的美國國元勳;二戰的德國士兵中,也出現一名黑人男性與亞洲女性。
AI為什麼會有偏見?
由於AI模型是以大數據訓練而成,若數據本身包含錯誤資訊、特定偏見,模型就可能產出錯誤內容。除此之外,當AI模型沒有明確答案時,並不具備「不知道」的能力,而是會生成看似合理,實際錯誤的回答。此現象稱作「AI幻覺 AI Hallucination」(10),指稱AI生成看似合理,但實際上隱藏錯誤訊息的內容。
儘管如此,在這個AI世代下,我們無法漠視AI的存在。那人類應該如何在與AI共事的未來,培養「判斷力」與「AI素養」呢?
如何在與AI共事的未來,培養「判斷力」與「AI素養」?
世代必修課「AI素養」
上段提到,由於訓練資料本身、模型訓練方式等原因,而導致AI所生成的內容有偏誤。因此人們不能再以「只求快」的心態去使用AI。身處於AI世代,建立AI素養已成為每個年齡層的
必修課。而「AI素養 AI Literacy」意指了解和使用人工智慧(AI)時,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與觀念 (11)。
(一)、查證意識、批判性思維、理解演算法
首先,在操作AI工具時,人們應具備「查證意識、批判性思維」。若可能,使用者應養成了解AI訓練資料背景的習慣,以便更謹慎、有依據地判斷其回覆是否偏頗。以GrokAI為例,這是一個由xAI公司開發的一款AI聊天機器人。GrokAI結合X社群平台(前稱 Twitter)的即時資料,生成對話內容。雖說可藉由與GrokAI獲得X上輿論、風向的最新資訊,然而社群平台亦容易受人為操作。因此,當使用者向GrokAI尋問特定議題的想法,極可能產生特定立場的言論,而忽略了另一方或多方的立場 (11)。若能了解其背後的訓練資料背景,就能夠判斷說「這可能只是X上的輿論風向,但同時可能存在對立,甚至多方立場」,藉此判斷出AI所說的並不是事件的全貌。
此外,理解「AI演算法」也十分重要。多數人可能認為演算法是數理、電腦相關領域的人才需了解的知識,但理解AI演算法的運作方式,也是建立判斷力的重要基礎。AI演算法有一大部分來自「監督式學習 Supervised Learning」(12),透過人為方式,事先將資料貼上標籤,再進行訓練,分類出同屬性的資料群。換句話說,就是先告訴AI正確答案,讓其學習判斷方式,再做出分類。該訓練方式易受到偏見影響,可能以傳統性別印象,來判斷特定性別的興趣、工作等特質。為了因應這項趨勢,許多民間機構也推出相關的教學資源。如台灣⼈⼯智慧學校 (AIA),自2024年起以「⽤ AI、做 AI 與管 AI 」為宗旨,創建「AI ⼈才素養與專業能⼒」認證考試 (13),人人都可接觸到AI知識。
(二)、道德意識
由上述例子,可知道了解AI訓練資料、模型,對於判斷力的重要性。此外,「AI素養」也強調「道德意識」(11),當我們未經過查證、判斷,直接使用AI所生成的內容時,很有可能傳播不實的資訊,誤導他人對事實的理解。更不應意圖使用AI,行非法之事。回溯2021年,網紅小玉Deepfake換臉技術事件,震驚台灣社會,受害人數高達上百位。受害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成為情色影片的主角。而近期也有多起AI詐騙的案例。根據英國銀行 Starling Bank於2024年發布的報告指出,有28%的英國成人在過去一年曾遭遇AI人聲複製的詐騙 (14)。
面對愈發成熟的AI科技,人們更應培養相關道德意識。美國教育媒體 Education Week提供合適的討論方式。以喬治亞中學的AI課程為例,當學生們思考「自動駕駛是否能在車上乘客入睡後,繼續行駛?」的問題時,會回頭思考「這在法律上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是否應該禁止乘客在自動駕駛的車上入睡?」(15) 避免因汲汲營營於科技的進步,而忽略了其落地於社會的可行性與潛在風險。
「心態」決定如何使用AI
處在與AI共事的時代,不只AI會改變人的行為,人們的心態也決定工具怎麼被使用。Z世代應培養AI素養,提升判斷力,並建立道德意識。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對他人負責。
筆者小結🤫
對於身為Z世代的我們來說,AI亦敵亦友,它能給於我們立即的回覆,也能使完全不具專業知識的小白們,彷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從沒看過的景色,產出如專家般的作品。然而,這個世界也不停地向我們提出警告,若過度依賴AI處理問題的話,反而容易適得其反,使AI「主宰」人,而不是人「使用」AI。
因此,「培養AI素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關鍵不只在於怎麼使用AI,更在於我們如何思考,不同的「心態」將決定我們如何使用它。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世界,我們相信「建立判斷力」、「養成正確的使用心態」就是Z世代所需具備的態度。
資料來源:
比起主管,他們寧願「諮詢AI」!Z世代正在重塑新職場?
Z世代職場更信任AI而不是人!5成找AI解決工作問題,為何他們對真人職場失望了?
超過 30 歲就會用ChatGPT 當「人生教練」?Open AI 執行長Sam Altman 透露:「告訴我你怎麼使用ChatGPT,我就可以猜到你幾歲!」 | GQ Taiwan
2025 年不可忽視的Gemini 關鍵數據
【AI 電商進入世代分裂】近半Z 世代用AI 找商品,嬰兒潮網購會用AI 嗎?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LINE TODAY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4FNWZxCVtb/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f2cv8E9b/
AI chatbots unable to accurately summarise news, BBC finds、AI回答時事錯誤百出?BBC調查結果出爐- 國際 - 工商時報
AI圖像生成器Gemini出包,Google怎麼了? | 遠見雜誌
什麼是AI幻覺?AI 錯誤輸出的原因與對策
AI 素養為何重要?培養學生AI 素養的4方法|翻轉教育
AI又不是真的人,為什麼會有偏見?
AI 素養級認證(AIATCL™) 報名 -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AI 詐騙手法不斷升級?──我們的社會,正步上前所未見的「深度懷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