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辦理
「2022 自主學習及教育創新的探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實施計畫
依據「教育部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學術研討會作業要點」辦理。
自新型冠狀病毒襲捲世界之下,引發世界各國各級學校大量停課。各國之後啟動「停課不停學」的政策,推展並開啟遠距教學與數位學習系統的大量應用,提供不同學習者在不能面對面授課的情況下,通過遠距的自主學習提供不間斷的學習及心理支持。大規模的學習方式革新,學校該如何因應(洪詠善,2020)。面對瞬息萬變的複雜世界與科技的快速發展,知識的半衰期越來越短,意指在某一領域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如果不再學習,經一段時間後就會進入知識半衰期,此表示基礎知識雖然仍可用,但其他一半的新知識已經落伍。換言之,如何克服知識半衰期,用學習來保持競爭力是關鍵。臺灣於 108 學年度起各教育階段逐年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在總綱的基本理念中提及,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從學校課程與教學的藍圖勾勒學習風景,並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念,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強調學校教育要能夠培養主動自發的自主學習者(教育部,2014),學習不再只是知識存取的歷程,學校教育要能培養學生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以能自主學習的終身學習者為宗旨。
總綱中「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核心素養,無非是對「自發主動的學習者」之人類圖像的映現,新課綱在彈性學習課程裡有自主學習選項,可以說「自主學習是十二年國教課綱所彰顯重要的學習圖像」(洪詠善、盧秋珍, 2017,頁 31)。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在各教育階段所強調的「自主學習」,乃引導學校反思與探究學習的意義及其在學校課程發展與實踐的可能(謝易霖,2019)。總綱中在各教育階段自主學習的相關論述:國民小學強調培養學習能力,國民中學教育鼓勵自主學習、同儕互學與團隊合作,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著重學生生涯定向、生涯準備、獨立自主等(教育部,2014:7);總綱實施要點中提出:為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包括動機策略、一般性學習策略、領域/群科/科目特定的學習策略、思考策略,以及後設認知策略等(教育部,2014)。由此可知,「自主學習」是一種強調學習者自發性參與、建構、創發意義的學習觀,在學校與教學者的引導與支持下,學習者能設定學習目標,選擇與調整學習策略以達成有意義的學習。關注教與學的學校是實踐自主學習的關鍵,引導學習者了解自己特質、感知學習意義、承擔學習責任,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導向之學習,可說是回歸教育本質的實踐藝術,是十二年國教課綱重要的理念與內涵(洪詠善,2017)。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J. S. Bruner 認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絕不只是在學生心靈中灌輸一些固定的知識,而是應該要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學習如何思考,教他學習如何像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不管在任何領域的學習,都不應只有如此(Bruner, 1966)。美國學者 J. McTighe 和 G. Wiggins 認為教學者需要思考如何重新導引學生適應新的學校遊戲規則,刺激思考、引發探究,並且在課室中激盪出更多的問題,包含學生細思推敲出來的問題,非僅是陳腔濫調的立即答案,並保證教室是一個有利於放聲思考、安全且吸引人的空間,也了解教學者某些習慣、信念、行為和發言,都有可能會傷害自由思考與協同探究的目標(McTighe & Wiggins, 2016)。因此,在探究學習的歷程中,學生不會只接受書本上或者教師提供的結論,而是需要自主思考如何做及做什麼,更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值此,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展及教師專業發展之重要性持續受到肯定之際,本校師資培育中心擬規劃以「自主學習及教育創新的探究與實踐」為主軸,研提本學術研討會計畫,旨在提供職前師資生、中小學教師、以及關心教育的學者一個政策研究、理念分析與實務觀點之對話平台,裨益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之提升。因此,本次大會主題將以「自主學習及教育創新的探究與實踐」作為學術研討會主軸,包含大會演講「自主學習的探究、實踐與反思」主題,以及「教育創新:探究與實踐」等主題論壇演講,並針對大會主題徵稿及邀稿,進而匯集學界和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臺灣新世紀的教育革新思維與實踐。務期藉由本學術研討會,達下列目的:
(一)邀集在教育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及分享實務研究成果。
(二)溝通與宣導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相關理念。
(三)分享與傳播優質之教師專業發展、自主學習與探究教學經驗。
(四)提供師生發展教育創新、翻轉教學及創意教學之平台,以符應未來跨領域人才培育之潮流。
參考文獻:
洪詠善(2020)。停課不停學:當自主學習成為日常。課程研究,15(1),15-33。
洪詠善、盧秋珍(2017)。國中理解與實踐自主學習之案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 278,30-45。
謝易霖(2019)。與英雄同行:自主學習取向課程實踐之教師反思。課程與教學季刊,22(2),145-172
教育部(2014 年 11 月 28 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cTighe, J. & Wiggins, G.(2016)。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侯秋玲、吳敏而,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