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農工技術場域先導驗證與示範推廣

科技 農漁牧

20221227.mp4

科技加值中臺灣.農漁牧場域應用

技術處科專技術為根基,連結傳統產業轉型需求運用「示範場域」驗證技術與落實商品化應用價值,推進臺灣未來跨領域新興產業的發展,並鏈結中臺灣優秀農業科研團隊與精密機械產業聚落,打造中臺灣智慧科技跨域應用創新產業生態體系

  • 建立11項技術研發與模組開發,促成6個農試機關跨域合作,應用在11種農漁牧產物,衍生產值超過 2.6億元

亮點案例介紹

智慧化控制植物光源系統

  • 節能:透過葡萄可調式光源,相較傳統螺旋燈光源,節電50%以上

  • 減碳:葡萄每甲地使用可調式光源相較傳統光源節省約5,600度電/年,以二林地區每年栽種1,800公頃葡萄,轉換成發電碳排放量,可減少5.4萬公噸碳排放量。

  • 經濟:有效提供作物適化光照條件,進而達到提升作物開花率及結果率,以及作物均齊性提升,最終可提高單位面積產值10%以上。

農業剩餘物循環利用技術應用

  • 固碳避免農業剩餘資材露天燃燒,可減少3公噸CO2排放/1公噸生物炭使用,台灣每年至少可減少90萬公噸CO2

  • 節能耗能僅需電費<100元/次,產值>240萬元/年/套

  • 產出25-30%生物炭,30-35%有機酸,循環回到農地施用,可優化土壤性質與提高土壤永續性,提高>10%收成量。

蚵電共生平台

  • 固碳1kg的蚵殼,可以封存0.39Kg的CO2;台灣每年>15萬公噸牡蠣殼,可以封存58,500公噸CO2

  • 一座10m*20m蚵電共生平台,最大可以裝置20kW太陽光電,年發電24,090度電(瓩-小時);兼容放置64個籠具,年產2,000公斤牡蠣(含殼) 。

  • 永續傳統的蚵棚(浮筏式)的材料採用竹子保麗龍,採用牡蠣籠具養殖並搭配太陽光電(HDPE管)浮台,減少海廢。

減排青貯飼料開發

  • 節能利用符合動物飼料添加物法規之益生菌,提供低pH環境,使作物迅速青貯,延長保存時間,並降低其他病原菌生長

  • 減碳每處理1公噸的農業剩餘物可減少10.06公噸CO2排放,台灣芸香科農廢年產35萬公噸,預計年可減碳350萬噸以上,減碳效益超過3,500萬美元

  • 經濟建立青貯飼料取代進口飼料,減少運輸與碳排降低飼養成本,促進牲畜健康,並開創特色產製品

工研院科技導入農、漁、牧場域之12項相關創新技術

農業針對米(彰化稻米)、花(彰化洋桔梗)、果(彰化葡萄)展出智慧管理、資源循環、減廢、減碳...等9項創新技術。

養殖漁業協作型生產蚵電共生平台1項創新技術。

畜牧業減排青貯飼料開發和畜牧發酵料源及沼渣沼液肥份快篩等2項創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