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B培養基上操作、觀察。
一、目的與原理
學習如何將細菌接種於各種培養基上,並學會分離及純化細菌的方法。
自然界中無論空氣、水、土壤及動植物體,都有大量微生物存在。而土壤細菌是土壤微生物中務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基礎培養基將土壤的微生物分離出來進而觀察。
(一)細菌之接種方法依所使用培養基的種類之不同,接種細菌的方法也不同。
(二)細菌分離方法:
分區劃線法 (Streaking Method):快速分離細菌的方法,可將細菌菌落分散於營養plate上。
稀釋塗抹法 (Dilution Spreading Method):將混合菌液稀釋,在均勻塗抹於營養plate上。
倒皿法 (Pouring Plate Method):將稀釋之菌液與加熱溶解之培養基混合後,直接傾倒於plate上。
二、材料與設備
(一)菌種:大腸桿菌 (E.Coli)
(二)器材
接種環
酒精燈、70%酒精
三角玻棒、燒杯
(三)試劑與培養基
95%酒精
37˚c培養箱
LB培養基(Luria-Bertani agar)*3
LB培養液(Luria-Bertani broth)*1
三、方法與步驟
以接種環由平板培養基上取出大腸桿菌單一菌落置於LB培養液中,將接種環上沾有之菌落完全打入培養液中並混合均勻。
於37˚c震盪培養館內培養,隔天觀察細菌生長情形。
以微量吸管吸取0.1mL之大腸桿菌稀釋菌液低於LB Plate。
取三角玻棒置於95%酒精燒杯中,取出過火使酒精燃盡,稍待片刻待玻棒冷卻後,右手持玻棒混勻菌液。
將菌液倒放置於37˚c培養箱內培養,隔天觀察菌落情形。
以滅菌接種環挑取大腸桿菌,於LB plate沿平行線劃開 (第一區)。
將接種環以酒精燒紅,殺死上面細菌,冷卻後再由第一區向外以平行線劃開(第二區)。
依同法再由第二區畫出(第三區)。
四、結果
一、目的與原理
在養料足夠與生長條件適當下,細菌會以一定的速度不斷地生長。
(一)溫度:微生物生長的溫度在-5˚c~80˚c之間。
(二)紫外光:波長265nm是微生物DNA最易吸收的波長。
(三)含氧量:微生物培養所需氣體包括氧氣與二氧化碳。
(四)化學物質:會影響細菌生長,甚至會破壞細菌結構或干擾其代謝反應。
二、材料與設備
(一)大腸桿菌 (E. coli)
(二)設備
酒精燈
三角玻棒
37˚c培養箱
鑷子、圓形紙錠
化學物質:Ampicillin (10mg/ml)、蒜頭萃取液、漱口水、漂白水 (10%)
無菌水
三、方法與步驟
(一)紫外光照射實驗
準備E.coli稀釋菌液,取兩個LB plate。
取出菌液0.1ml,均勻分散於LB plate上(塗抹法)。
將塗好的LB plate置於無菌操作台之紫外光下。
以紫外光照射,分別作用5分鐘和20分鐘,對照組不照光。
將各菌盤倒放置於37˚c培養,隔天觀察結果。
(二)化學物質感受性實驗 (Chemicals Susceptibility Test)
E.coli未稀釋菌液一管。
將一個LB plate以簽字筆分別標不同化學藥劑代表字母。
自培養液中吸取0.1ml菌液,以三角玻棒均勻密塗於LB plate中。
將鑷子過火,夾取Ampicillin圓形濾紙直接貼上LB plate。
鑷子過火完再夾取四片無菌圓形濾紙,貼至塗好菌的LB plate上,再分別加入15μL待測物及無菌水。
每使用一次鑷子過火一次,各紙錠保持一定距離。
將各菌盤正放,置於37˚c隔夜培養,觀察並記錄。
四、結果
(一)紫外光照射實驗
大腸桿菌以不同劑量之紫外線照射,文字敘述觀察菌落生長情形,並計算菌落數。
(二)抗生素或市售消毒產品感受性試驗
抑菌圈測量:
(1) 抑菌圈直徑小於12mm:無抗生素活性。
(2) 抑菌圈直徑介於12-16mm:具中度抗生素活性。
(3) 抑菌圈直徑大於16mm:具高度抗生素活性。
一、目的與原理
二、材料與設備
(一)菌種
大腸桿菌 E.coli、枯草桿菌 Bacillus
(二)設備
載玻片
光學顯微鏡、拭鏡紙
接種環
酒精燈
鑷子
(三)試劑與培養基
無菌蒸餾水
95%酒精
鏡油
2% Gram's結晶紫染劑
Gram's Iodine
0.5% 沙番紅 Safranin
革蘭氏陽性菌
革蘭氏陰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