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毛琪雷與愛克特,製造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電腦, 稱為ENIAC,用了18800個 空管,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ENIAC處理資料的媒體為打孔卡 片;計算機 讀進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類給予計算機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 但無法要求其處理高水準的工作。
公元1945年,將作為控制方式的程式全部記憶於計算機的內部。這種將程 式記憶於電腦,以執行計算處理的方式,稱為內藏程式方式 。
自1952年 代就進入實用化時 代,電腦成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間企 業也開始使用。
198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發明了電晶體。電晶體體積小,約只有真空管的甘分之一,同時省電及耐用,很快就取代真空管,成為電腦的基本組成零件。1954年貝爾實驗室完稱第一步電腦
西元1964年,美國公司用積體電路設計成功的IBM SYSTEM-360型電腦問世後,開啟了第三代電腦。西元1959年,德州儀器和Fairchild半導體公司共同推出積體電路。,是一種能傳導電流的晶體,包含了幾百個電子原件,構成一個完整的電子電路。一個一公分平方的晶片可以存放一份報紙的字數,而且計算速度快。耗用能源少,價格更為低廉。
西元1975年,超大型積體電路被完成,體積比第一代電腦小了數百倍,計算速度卻快了千倍以上。它促進了設計電子電路、資料通訊、計算機軟硬體長遠進步。這種晶片製造的電腦,就是近代的個人電腦。延續超大型積體電路而發展的微處理機,體積小,能力強大而價格低廉,更可實際應用於家庭和商業利用於每一種機器上,電腦將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到目前為止,個人電腦一直扮演時代進步的重要工具,由美國英代爾公司所研發的電腦晶片,以往複雜的立體動畫浮點運算,原本要花二十幾天的計算時間,現在只要一分半鐘,甚至更快的速度便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