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程序涉及到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将真实任务解构为不同任务组成部分或者子任务,从中提炼相关交际功能和任务框架(参见阅读资料第三节1, Jin, to appear)。上面图6(是Jin原文中的图2)是一个典型的真实任务分解,其组成部分有真实语料,但也有其他沟通模式的任务(如讨论决策,网上预定酒店等),都涉及预定在北京的酒店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真实任务系列。这一任务可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包括了不同的任务内容、交际功能、语言形式以及各种独立或混合式沟通模式。图6的分解组织图反映了从真实任务(图6的第一层)、子任务(图6 的第二层)到相关的任务框架(图6的 第三、四层)的构架,是在任务基础上提炼出的具体教学单位。
另一种解构程序则是基于主题单元的某一子题或话题材料,需要按照主题导入分解程序(见上图1、2、3、4、5)来解构,再切换成真实任务系列。主题导入教学解构程序涉及到四个重要概念:一是主题,指的是教学单元的中心议题,如中国特色的媒体;二是子题,是从主题发展出的数个相关话题,如中国特色的电视媒体、中国特色的标语、广告等;三是子话题,是从某个子题的任何一个角度进行描述、表达、说明的事件、看法或论点等,如图3中的子话题1、2、3;四是分话题,是构成子话题论点的任何一个元素、侧面或论据,如图3中子话题1下属的分话题1、2(详细讨论参见Jin 2017,Jin,in print)。
上面的图2、4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话题的主题分解组织图,其中包含了教师认为学习者应该学习、掌握的子话题和分话题目标,包括内容、功能和范围(见图2、4 的三层分布),为此,反映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所做的教学选择与决策。图2、4 的话题是在其子题基础上分解出的,包括 “大学的课外生活:上网、交友等”、“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选择:学费、打工和学习”等教学子话题与分话题。
图3、5是由图2、4 的主题构架切换而来,成为两个不同的真实任务分解组织图,同时还清楚地界定了关于两文中要教授的子任务系列和学习范围。例如“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选择:学费、打工和学习”一文,其中包括:1)陈述、列举、说明美国大学生的教育经费从哪里来;2)列举打工的不同方式和方面,比较中美学生打工的不同原因;3)分析、比较、说明打工和学习的关系。与此同时,教师根据需求将交际功能动词提炼出来(如陈述、列举、比较、分析、说明等),并以此为基本单位切换子任务和任务框架。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解构、选择子话题时,都要根据当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决定重点及取舍,不是所有文章出现的内容或形式都必须囊括在教案中。
从图2、4 与图3、5 的比较可知,任务分解教学和主题导入教学的程序既有雷同之处,又有区别,可互作参考,且都常用在不同语言水平的任务教学中。任务分解教学程序通常是针对真实任务所做的分解,并以分解出的子任务/任务框架为教学单位直接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但由于语料来源不同,需要更多考虑、确定任务的语言内容、功能重点及关键任务要素的选择;而主题导入分解程序则需要将核心语料内容转换为任务内容,即分两步走。首先是基于真实语料的分解,确立话题中的重点(学生应学会的)子话题、分话题(见图2、4);其次是将话题/子题、子话题、分话题切换为包括真实任务、子任务及任务框架在内的真实任务分解(见图3、5)。取决于学生水平、学习方法及教师的选择,两者均可互换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