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工具箱 1 🧰
Pedagogical Toolbox 1
三、任务三元素设标程序
Pedagogical procedures for three key task elements (authentic tasks, task framework, task essentials)
Pedagogical procedures for three key task elements (authentic tasks, task framework, task essentials)
一、真实任务设标程序
真实任务是跨越三种沟通模式,从真实语料中提炼出的、接近实际生活的课上、课下活动或任务系列,也是一种反映学习者任务使用能力的综合评估手段。每个真实任务可以不同的沟通模式呈现,都可携带数量不等、形式不同的子任务(见图 4 的任务呈现)。图 1 是由主题组织图构架切换而来,成为一个真实任务分解组织图,同时还清楚地确立了关于“中国特色的标语和广告”一文的终极教学目标和阶段目标、子任务系列和任务框架学习范围。其中包括在子题学习结束时,学习者能够完成以下基于文本的任务:1)介绍、解释中国特色的标语和广告;2)描述、比较中国不同的标语和广告;3)分析、说明中国标语广告的意义及作用(见图 1的第一层)。与此同时,教师根据需求将交际功能动词提炼出来(如介绍、解释、描述、比较、分析、说明),并以此为基本单位提炼出出子任务和任务框架来(见图1的第二层到第四层)。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解构、选择子话题时,都要根据当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决定重点及取舍,不是所有文章出现的内容或形式都必须囊括在教案中,但如果是学生有需要、感兴趣,就应适当选择加入教学中,如谈找工作时,可加入一些简单申请工作程序。
图 1、主题分解组织图转换为任务分解组织图:中国特色的标语和广告
真实任务通常要求教师组织不同的三种沟通模式的任务系列,实施有效任务教学技巧,来帮助学习者发展语言使用能力。设计技巧包括:1)设计与当前所学主题/语料相关的原本目标任务(即基于原本任务目标或文本内容所设计的真实任务,见图2第一层),二是近距扩展出去的平行任务(即平行扩展出去的任务,如改变任务地点、人物、视角等,见图2第二层),三是远距扩展出去的转换任务(如扩大任务范围,转换角度或话题等,见图2第三层)。图2展示的是“中国的标语和广告”这一真实任务的三套复杂程度不同的任务系列,目的是:1)提供不同的社交场景、交流角度及任务复杂度,让学习者通过相关话题去应用所学语言知识及认知、社交原则;2)提供区分教学(differentiated teaching),让不同程度的学习者使用不同的任务系列。
图2、三类真实任务的目标设计:中国的标语和广告:基本、平行、转换任务
二、任务框架设标程序
任务框架是在真实任务的基础上组建任务框架并设计框架活动。首先,这一程序的组建要求教师完成三个子程序:1)根据真实任务中的子任务(讨论、采访等)或真实语料的子话题、分话题,提炼清楚的功能动词,为生生互动活动作准备。如辨识子任务/子话题的功能属于哪一种,是描述、解释,还是应用、分析等, 能否用一个合适的功能动词反映出任务的交际目的(见例 1 的说明文字);2)根据功能动词思考活动的最佳方式,设计框架活动。常用的形式包括使用科技或网络工具的Kahoot问卷调查、Google-slide 采访、Flipgid 角色扮演、Padlet 小组讨论/报告等;3)设计细节的活动要求。 如选择酒店的原因,标准(见例 1),问卷调查所涵盖的语言形式的练习(见例 2中的提问及选项), 报告的要求和范围(见例 3 的任务说明)。
任务框架活动的课堂设计要围绕生生互动展开。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需要教师设计的框架活动具备“短、平、快”的特点。“短”是说活动涉及的功能要根据学习者水平限于 1-2 个或 2-3 个,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如描述个人家庭或选择酒店时涉及的两到三个原因。“平” 是说活动说明、要求开门见山,不绕弯子,有清楚直接的指导、框架和预期结果,可让学习者马上进入活动。如完成问卷调查时提供调查问题和选项可以让学习者直接进入活动,使用目标结构完成调查就是预期结果。采访时需要提供问题框架或活动单,特别是中级以下的学习者,这种框架是必要 的。“快”是说生生互动组合相对单一,可以很快到位,不用特意说明。如两两一组根据问卷调查比较酒店的地理位置,根据图片对比酒店的不同建筑风格,使用问卷填表,列出不同的酒店服务项目等,最后小组讨论决策选择酒店并说明选择的原因等。这些活动由浅入深,都是为完成真实任务做应有的准备,不但有一定的短、平、快程序活动单,而且应该可循环、可重复。
如就“预定在上海的酒店”这一任务,可以考虑设计一个课前任务,课上两个任务框架活动。课前任务可以是网上阅读并根据三个标准选择一家 150 美元左右的酒店。即使任务需要课前完成, 教师也可考虑给学习者任务框架,进行有效准备并促进学习者在课上的框架活动完成(参见例 1 提供的表格框架)。课上的两个任务框架活动分别是Google-slide问卷调查(见例 2 的问卷调查表)和根据问卷调查向全班或小组报告、比较同学的选择(见例 3 的报告要求);
例 1、课前任务框架活动范例设计:说明+表格框架
你要在三月春假期间跟老师和同学去上海游学,这个月需要预定一家在上海的酒店。你要上网查找并阅读不同酒店的资料,根据下面的表格选出一家价钱在 150 美金左右的酒店,你的选择标准是酒店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服务质量这三个方面。”请你使用下面的表格完成这个任务。
例2、课中框架活动设计范例
Google-slide 问卷调查活动(6 分钟): 用下面的表格采访三个同学,记下他们所选的酒店和他们的选择标准,完成表格填写。
参考采访问题
1、你选了哪家酒店?叫什么名字?有没有照片给我看看?
2、这家酒店的地理位置怎么样?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位置?
3、这家酒店的建筑风格都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吗?
4、他们的服务质量怎么样?网上有没有客户评论和客户打分?好评多还是差评多?
例 3、课中/课后任务框架活动范例设计
Padlet 小组报告、比较同学们的选择(8 分钟)。你给小组同学的报告要包括,1)你的同学都选了什么酒店?2)酒店有什么地理位置、建筑风格、服务质量上的特点?3)从你的同学的选择,你可以知道你的同学都喜欢什么样的酒店?
三、任务要素设标程序
任务要素设标程序包括两个子程序:1)任务要素的提炼和呈现;2)课堂教师提问的设计及实施。
子程序1是提炼任务要素,要根据学习者语言水平,提炼三个方面的信息,包括 1)语言形式、 2)交际策略, 3)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概念。任务要素是一系列为真实任务服务、有教学意义、携带交际功能,有形式-意义匹配的定式(即语言组块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术语。定式是一个集合名词,包含组块形式的短语、句式、程式、篇章等, 详细参考见 Jin, 2016),这一程序强调进行组块教学,注重成分间的组合规律、共现概率分布等,与传统的语法教学不尽相同。
首先,要素是为主题和任务服务的,是子任务的属下,是与功能匹配的语言形式。除了遵照以上提到的“关键性、有用性、地道性”三个宏观标准外,Jin (2004、2016) 提出选择语言定式要素有五个微观、具体标准,包括:1)涵盖语言的多层次,包括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等,2)携带功能,定式不但有交际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语境;3)具有可推测性,即定式中的任何空位(slot)都有固定的替换成分、其位置前后或上下句顺序都有规可循,4)突出语言的派生性,即一个结构可以生成几种同类句式,通过接触不同的语言类型,协助学习者建立语言范畴,5)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性,即每一个目标定式都要包含新的替换成分和需要复习加强的已学成分,反映学习者的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
其次,要素的课堂呈现需要教师掌握两种形式, 一是包括“功能+定式核心成分+替换词”的全式(construction function + frame + slots);二是只有“定式核心成分”(construction frame)的简式(见例 4)。教师不但要了解两者的不同作用(初次介绍、突显搭配规则/引起学习者注意要用全式,重复、练习、对话表达提示可用简式),而且还要决定突显定式的方法(具体技巧见下一节)。
例 4、教学定式的全式与简式
全式:(sth./sb.)/对面的小馆/宿舍的咖啡厅/ 安排活动的王老师(最/非常/特别)受老百姓/大家/ 留学生的欢迎/ 喜爱/ 支持。
简式:……受……的欢迎/ 喜爱/ 支持/ 反对
注:定式核心成分加黑,替换成分不加黑,但用“/”隔开
再次, 决策要素课堂练习的数量要求教师具备两个敏感度:一是学习者所在的习得阶段:初级还是高级;二是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如学习需求、学习速率、认知容量及其它。教师可参考 Jin, (2016)提出的初、中、高级课堂基本定式教学数量进行取舍。
子程序2是设计任务要素的课堂练习,程序要借助“提问教学”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总结起来有两个与提问相关的重点:一是贯彻教师提问的双重功能原则,在任务要素练习中灵活完成提问的八个课堂交际和语言教学功能。课堂交际功能包括:建立话题、引发互动、持续互动和调整互动;教学功能有示范、诊断、反馈加强和提升综合。二是在课堂中灵活实施六套、十二种教师提问完成师生互动(具体参见图3、4,Jin, 2018 a & b)。
图3、教师课堂提问的交际、教学功能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