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草每年使800多萬人失去生命,其中有700多萬人緣於直接使用菸草,有大約120萬人屬於接觸二手菸霧的非吸菸者,整體而言,平均不到5秒就有1人因菸害死亡。在臺灣,每年約有2萬5,000名死於吸菸及近3,000名死於二手菸害,平均不到20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而失去生命。
為有效控制菸害問題,我國自86年起開始實施菸害防制法,訂定禁菸場所、菸業與販賣者管理、戒菸、教育、廣告等規範,至91年菸酒稅法實施,開徵菸品健康福利捐(以下簡稱菸捐),始有經費「專款專用」挹注菸害防制工作推動。並於94年與民間反菸團體的努力下由總統完成批准「菸草控制綱要公約(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簡稱FCTC)」,依循該公約精神,循序推動各項防制措施,於96年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於98年施行),重大措施包括調高菸捐20元、擴大禁菸範圍、增加菸品標示警示圖文、規範菸品陳列展示、限制菸品廣告促銷與贊助,以及申報菸品成分和毒性資料,同時善用菸捐推動各項健康措施,這是臺灣菸害防制法的重大變革,與世界同步,也是立法管制菸害之重要里程碑。
經逐年推動,18歲以上成人吸菸率從97年的21.9%下降至109年的13.1%,降幅達4成(40.2%);青少年吸菸率在國中學生部分,由97年7.8%降至110年2.2%,降幅超過7成(71.8%);高中職學生部分,由96年14.8%降至110年7.2%,降幅超過5成(51.4%),推估超過5.9萬名青少年使用紙菸。
自98年修正公布菸害防制法後,雖然吸菸率有下降的趨勢,但電子煙及加熱式菸品的興起,已成為我國未來菸害防制重大議題。110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發現,國中、高中職學生電子煙使用率分別為3.9%與8.8%,推估有超過7.9萬青少年正使用電子煙,顯見這些設計新潮、酷炫,又與科技、電子結合的產品,正吸引年輕族群使用;但多數電子煙含有尼古丁易致成癮,更有爆炸、致癌等風險。此外,臺灣每10個青少年吸菸者中就有4個使用加味菸(國中生34.0%、高中職生42.8%),而女生的使用比率高於男生(國中女生:57.2% v.s.男生:20.6%;高中職女生:60.7% v.s.男生:35.8%)。這些包裹糖衣的毒藥吸引青少年、女性接觸或誤以為加味菸較無危害而持續吸菸,導致成癮。
少量飲酒保護心血管? 小心癌症找上門!
喝酒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口腔癌、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過量飲酒甚至會高達5.13倍1。依據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18年發表的大型研究發現,基於喝酒對人體的致癌影響,並不存在無害飲酒的限量,只有把飲酒量降到0,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各種危害2。近年研究發現適量飲酒具保護作用的證據力越來越薄弱,過去認為少量飲酒對心臟有益的觀念已不再適用了。
喝酒容易臉紅是警告色,罹癌風險更高!
此外,台灣過半人口因先天遺傳而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會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重度飲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甚至可高達50倍 3,4。依據史丹佛大學研究,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特別需要節制,最好不要喝!
喝酒導致酒駕事故、家暴不容忽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05年全球有超過300萬人死於酒害,這些因飲酒而死亡的人口中,有28.7%死於酒駕事故及暴力傷害,21.3%死於消化道疾病(包括肝炎及肝硬化),19%死於心血管疾病、12.6%死於癌症。另依據我國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07年因酒駕而死亡的人數達100人,受傷人數超過5,000人;而衛福部針對107年全國家暴通報事件的統計也發現,施虐者有酗酒情形為15,939人,佔家暴通報事件約15.21%;另依據國民健康署的研究推估,台灣每年約有4,500人死於酒害,平均每天就有11人死亡,另有超過4萬人因飲酒而生病,衍生的整體醫療資源損失約35億元,經濟損失更高達近549億元。
長期嚼檳榔塊會造成牙齒的磨損、磨耗,咀嚼功能變差,由於牙齒琺琅質的喪失會造成牙齒的畏冷、怕熱、怕酸等敏感反應;更嚴重的是,會造成牙髓的變性或死亡。
嚼食檳榔塊不只對口腔黏膜上皮有增生、癌化的作用,對於黏膜上皮下的結締組織也有影響,其最主要的變化是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正常的組織一般膠原蛋白較少,較有彈性;纖維化的組織,其膠原蛋白沈澱多,故較硬而無彈性。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結果,造成黏膜顏色發白,引起牽動上下顎的韌帶缺乏彈性,造成口腔張口度減少。又由於軟顎不再有彈性,故發聲時的軟顎震動會減少,造成發聲的改變,據相關文獻指出,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和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也是癌前期的一種!
一、常見之危害
嚼食檳榔,除了使牙齒變黑、磨損、動搖、牙齦萎縮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還會導致口腔癌。據調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二、嚴重之健康危害 檳榔誘發的癌症前期病變: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常見於頰黏膜,其次為顎區。口腔黏膜會有燒灼感,潰瘍、變白,最後造成張口及吞嚥困難。其中有部份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口腔黏膜白斑症常見於頰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會慢慢由清白變混白,其中亦有一部分白斑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口腔癌檳榔俗稱菁仔,其成份中的「檳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則為助癌劑。世界衛生組織經回顧嚼檳榔與癌症之相關文獻,所作之結論: 菸草伴同檳榔一起嚼食確定為人類致癌原因。 抽菸且嚼食檳榔,易導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為了您的健康請勿嚼檳榔,如吸菸者更需戒除,因為兩者合併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菸、嚼檳榔又合併喝酒,則更有加乘的致癌效果。
自我口腔黏膜檢查
嚼食檳榔者約有五十%罹患口腔黏膜病變,因此,不可輕忽罹患的機會。
早期的口腔癌很少覺得疼痛,依統計,早期的口腔癌有八十%可治癒,如何能及早發現呢?就要靠每個人對口腔的【自我檢查】。其方法與步驟如下:
查看臉部左右兩側是否對稱,有無腫脹或張口困難。
以手指稱開頰部,使露出兩頰黏膜,查看頰黏膜組織顏色是否有 粗糙感、失去彈性或硬塊(正常為平滑有光澤的粉紅色)。
將唇往外翻,使牙齦部分露出,查看上下唇及口腔黏膜組織是否變白或潰瘍、突出物,並觸摸是否有粗糙感、失去彈性或硬塊(正常為平滑有光澤的粉紅色)。
將舌頭伸出嘴外左右擺動,查看其靈活度;舌頭捲起查看舌腹側、左右舌緣;用手指觸摸上顎及口腔底部的組織有無突起、硬塊或潰瘍。(正常舌頭應是色澤均勻的粉紅色)。
查看臼齒後部及硬、軟顎(含俗稱之喉嚨鍾仔);有無突起、硬塊或潰瘍。
口腔癌最常出現的部位依序為左右頰、舌側緣、牙齦、臼齒後部、顎部、上下唇,這些部位的檢查需特別注意,當你面對鏡子檢查口腔,發現有下列任何一種情況時,「破斑硬突腫」症狀 勿輕忽 速就醫
(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