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高級組三等獎楊兆森同學作品

「第四屆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高級組三等獎楊兆森同學作品: 一段被隱沒的歷史─論「堯舜禪讓」之說的相榷性

「第四屆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高級組三等獎作品

校名: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

學生:楊兆森同學

班級:F.4B

指導老師:黎慧芬老師

一段被隱沒的歷史─論「堯舜禪讓」之說的相榷性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被儒家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尚書》中,《堯典》、《舜典》、《大禹謨》等篇就已提到「堯舜禪讓」這件事。這件事同時成為孟子提倡「法先王」的重要依據。「堯舜禪讓」在近世幾乎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從不同的古書卻可以發現,不少古人及學者曾質疑過「堯舜禪讓」的真確性,以下將詳述之。

有關「堯舜禪讓」的史料最早見於《荀子.正論》及戰國另類史書《竹書紀年》等。《荀子.正論》中,荀子曾曰︰「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竹書紀年》中亦提及︰「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由此看來,堯可能並不是自願禪讓帝位給舜,而是被舜囚禁而被逼「讓位」。同一時期的法家思想家韓非子亦曾言︰「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這裡充份表示其對「堯舜禪讓」的質疑。另外,成書時代約略同期的《山海經.海內西經》中更稱呼堯長子丹朱為帝,無疑是間接否定了堯直接禪位予舜的觀點。

要探究堯舜時期的這段歷史,有一名人物我們是不可忽視的,這就是堯的長子:丹朱。說到丹朱此人,後世對他的評價也不是太好。他在歷史中背負著不孝的罪名。傳說中堯曾發明圍棋來陶冶丹朱的性情。而曾被儒家學者所為修潤的《虞書.益稷》云︰「無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本來該言論過於偏激,未免太過主觀,而不應用以肯定丹朱傲慢的性格。但亦能反映丹朱的形象被後世學者描述得一塌胡塗。

圍繞丹朱及堯舜交接的史實,共有數個版本,先說大家也熟悉的「禪讓」版本︰在堯管治晚年,一直苦於傳位一事,認為自己的長子丹朱過於傲慢、沒有政治智慧,又聽聞舜生性篤厚、仁孝,堯決定測試一下舜是否夠資格當他的繼承人。其後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觀察他的治家之道,又叫除丹朱外的九個兒子和舜一起生活,從而觀察作做人處事之道。又派舜到各地和百姓一起勞動。考驗其間,舜的父親以及同父異母的弟弟象不斷加害於舜,如在舜落井勞動時投下石頭,企圖把舜殺害。而舜最後卻以其仁愛把父親和弟弟教化。亦使堯放心把聯盟共主的職位讓給他,是為「天下為公」。這是現今大眾最普遍接觸的「堯舜交接」的版本,然而我卻認為有數處不合理的地方。其一,在該段史實中,丹朱的形象被偏向醜化,相反地,舜的形象卻相對美化。以致該段史實並非客觀,亦可能受到政治因素而修潤。其二,在舜接受考驗其間,舜其實已經很大機會能接替堯的地位,而舜的家人此時卻想殺害舜是違背自身利益的,實在令人費解。其三,在這個說法中,舜得帝位以及堯死後三年,舜提出讓位給丹朱,而自己避居於南河以南的荒野,但人民都不服丹朱的號令,還是向舜朝覲,舜只好再一次當上共主之位。這種手法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的手法出奇地相近。而該段史料主要出自《論衡.正說》,為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著作。這時期的作品或多或少受到獨尊儒術、採納單一史觀的影響。「禪讓」一說較能符合儒家「大同」的思想。故東漢的史書能否準確地反映堯舜時的歷史,仍是一大疑問。所以,我認為該段史料難以令人完全信服。

第二個版本為出自《竹書紀年》,記述帝堯時的中原華夏酋邦發生危機,以舜和益為首的東夷部落欲篡奪堯的帝位,並在堯面前數說丹朱的不是,以致堯派丹朱到離堯較遠的丹水流域做諸侯。舜因而有機可乘,囚禁堯到平陽而自己執政。舜又禁止丹朱探望堯,以致丹朱一直對自己父親被囚禁一事一無所知。最終更逼使堯禪讓帝位。丹朱知道後,聯合三苗的士兵討伐舜,兩方傷亡慘重,而丹朱最後以失敗而回。跟第一個版本相反,是次舜的形象偏向醜化,舜從一個本性敦厚的人變成一個重權力慾的人,這一點亦使人質疑。但相對起來,《竹書紀年》成書約於春秋戰國時期,距離堯舜的時代較短。加上當時諸子百家崛起,並沒有出現一家獨尊的情況,史實也較為準確。而且該版本亦與接下來的版本有不少相同之處。

第三個版本,亦可算是最後一個版本,內容提及丹朱被堯派到丹水流域做諸侯後,堯欲把帝位傳給舜,但此舉令到丹朱不服,而聯合三苗起兵反堯。最終三苗首領被殺,丹朱的起兵亦以失敗而歸。丹朱和妻兒以及三苗國餘部逃至南海後,丹朱過於愧疚,而投南海自殺,其妻兒及餘部便在南海生活下去。可能有人會問,該段史料從何得知?其實該段史料有不少是由《山海經.海外南經》以及《山海經.南次二經》中推敲所得。首先,在《海外南經》中提及︰「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或曰讙朱國。」即記述有一奇人異國,人面鳥嘴,長有一對翅膀,而且善於捕於。在此相信不少人會有疑問︰「這個光怪陸離的異國跟本文有何關係?」且看東晉著名學者郭璞在本篇下的注釋︰「讙兜,堯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畫亦似仙人也。」據近代學者研究所得,讙頭、讙兜和讙朱都是丹朱一名的異稱。所以其實郭璞所注的「堯臣」,說的就是丹朱。亦即是丹朱的的妻兒隨丹朱敗逃南海後,丹朱自殺,他的家族便在此定居,成了神話中的「讙頭國」。

另外,在《南次二經》中亦有提及︰「柜山…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這段記述了在柜山有隻怪鳥,人面人手鳥身,叫聲是自己的名字,牠每到一個地方這個地就會有很多人遭流放。近代學者發現其實這隻鴸鳥就是死去的丹朱幻化而成,牠每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會有很多人被流放是反映丹朱本人亦遭流放。而研究神話的學者更指出死去的人化成鳥是代表著人民對他/她的思念,只有被追憶的古人才會在神話中化成鳥類。在此推論,丹朱的實際形象是否真的如一般描述得這麼差?當中實有相榷的餘地。同時,大家亦發現,神話雖然光怪陸離,但它卻有著豐富的研究價值,一般古籍所記載的史料可能會因為不同因素而受到修潤。相比起來,神話卻沒有這種拘束,不同時代的人民可以用誇張的比喻手法來把時事包裝成為神話,供後世人研究。

總結而言,堯舜交替之事距今已數千年,真相可能已無從稽考,但綜合上述分析,第二及第三個版本應該是較貼近原來的歷史,較為可信。無論如何,在西漢後獨尊儒術、採納單一史觀的發展下,有關舜逼堯的說法已逐漸被隱沒,不再為後人所重視。

參考書目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中國︰巴蜀書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