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學業或事業異動時,就得搬離現址,但這回搬出研究室的過程,不僅只有書籍資料還有很多「傢私」,都是歷年來參加發明展產品與開發過程所需設備,從摺疊桌到水銀溫度計及砂紙都有,從這些傢私中也回憶起開發新產品過程的樂趣與辛苦了。由於人生的際遇,個人曾在產官學研界歷練,每一個際遇都是過去曾努力過所塑造的基石。每一個在學期間以及每一個產官學研環境都有其挑戰與機會,專業的學習是必要的。

際遇代表著挑戰,舉例來說,在美國修讀碩士期間,除了擔任研究計畫助理與教學助理外,更在剛到學校一學季之後,因為原宿舍的眾多學生都搬進新獨立出來的工程學生宿舍,唯一剩下的機會就是宿舍管理職,雖然彼時英文說仍不流暢,但是研究生的身分應該有機會,因而硬著頭皮獨自走去申請,就在暑假結束前,很幸運取得這個Resident Advisor 職位,除了有薪水,還有個很大的獨立房間與衛浴以及衣帽間。

◆ 僑光科技大學電腦輔助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退休
學歷:1. 淡江大學航空工程系學士
2.美國Auburn大學航太工程碩士
3.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機械工學博士
經歷:產官學研界共計43年(產官研界26.5年,學界16.年)
專長:系統工程、航太工程、工業工程、機械工程
專利:中華民國發明、新型與設計專利共計13項

這項工作最大挑戰在適應環境,幾乎除了夢話外,都得隨時用英語解決問題,也看到美國學生的獨立自主和解決問題方式,當然也結交不少好友,在寫論文時幫忙不少。而因為安居方能成就學習專業,這些經驗雖然與自己最初設想在學術領域發展不同,卻在二十多年後成為導師時幫助甚多。

返國後的工作歷練也賦予不同層次的學習,從政府的角色扮演著推動產業研發與昇級,特別是自己的專業是在國防航太,產業的發展特性是產品技術高、週期長(10 年為期)代表著投入資金與風險皆高,但是衍生效益大,最大的優點是品質的提升,帶動週邊產業。在政府單位工作可看到整體產業的視野,透過政策的協調運作建構產業長遠的發展根基,有種樹的辛苦,效益卻費時長久方能逐漸顯現。此一階段學習的重點在於策略規劃與產業分析,亦即從一開始就要做對,這類型的產業競爭不僅在系統技術也在國際合作。

系統技術與產品、服務的開發就在研究單位,在我國工業從中小企業轉入科技規模產業之際,政府支持的科研單位就扮演著技術開發轉移的角色,從新產品系統技術的提案、開發到原型,甚至初步量產規模設計與建構,雖說產業轉型不易促成,但是透過技術轉移,廠商的成功應用代表著科研單位也要轉型,重新尋找新科技機會,人才的流動率因而相對地高,整體而言技術衍生效益卻可展現。而此階段的學習從技術地圖規劃到專利佈局,以致於商業模式、工程經濟、系統工程與科技管理,也就是做對的事,無一不涵蓋。

系統工程是從需求分析、規格訂定、概念開發、設計、生產製造、組裝、測試、以及維修服務的產品全壽期發展方法,透過系統整合目的,從而創造產品附加價值。從產業層級來看,系統之科技準備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可為產品開發投入資源之參考,但是我國廠商甚少重視,其影響就是廠商很努力地開發產品,但都以民生消費性產品的產製機械為主,從過去的製鞋工具機到自行車零組件製作機械等,甚至只是代工生產,甚難介入複雜的系統產品,自然而然很難厚植實力。

此階段的學習包括工業工程中的機械設計、機械製造、設施規劃,以及當年稱為快速原型,現在名為3D 列印的科技。藉著精通英日語能力,常有機會參加國際性展覽會,接觸廣泛的全球化產業動態,推銷展售商品。的確台灣產業除要面對先進國家從上而下的壓力,同時遭到後勁十足的新興開發國家低價競爭往上頂的壓力。台灣產業雖然在製程改良方面具有成績,但如持續用規模經濟來換取微利,空間必將日益縮小。企業提高競爭力、創造力、與國際產業價值鏈系統接軌,已勢在必行。如何發展系統化解決方案,藉以達成減少決策錯誤、降低風險、節省成本、確保品質、發揮綜效,是產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最後在技職體系的大學任教,即令如此,也在學校中變動的環境中,歷經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生活創意設計系與電腦輔助工業設計系,並參與即將成立的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招生工作。每年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帶領學生製作專題報告,專題報告範圍很廣,一般學生都會選擇新產品開發製作,新產品開發製作牽涉資源、創意、方法、流程與後續的原型製作,最後還有專題報告的撰寫技巧等。在有限的資源下,老師與學生們的腦力激盪就是創意的來源。此階段的學習就涵蓋甚廣,連剛出現的APP 程式、智慧機器人等都得備齊,當然教導學生利用萃思(TRIZ)方法,透過系統地產生創新/創意的方法,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就十分重要。

最後從創新產品角度來看,我們不也是個上天恩賜、家庭期望的產品嗎?唯一不同是這項產品具備獨一性、可塑性、學習性、可修復性等特色,必須透過後天的教導,家庭的身教與言教方能形成貢獻社會的力量,達成家庭甚至家族的期望目標,而自我學習正是創新產品的終極途徑

Copyright © 中華萃思學會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