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行政辦公室開放時段為7/9(三) ~ 8/15(五) 週間 9:00 ~13:00 ,值班教師可能會因公外出, 如有要事需至辦公室辦理,請提前來信或來電告知 。注意:其中7/14(一)、7/28(一)、7/31(四) 辦公室未開放。
主課程.音樂史 / 宥婷老師
中世紀時期修道院中每天身體力行實踐音樂,歌頌聖歌抄寫線譜,音樂是意志的展現;古典後期至浪漫樂派,作曲家藉由音樂來表現音樂以外的事物,如一個故事、一首詩歌或某一種情境氛圍,標題音樂隨之出現,音樂是情感的表達;二十世紀以序列音樂為起始,至John Cage作品四分三十三秒,機遇音樂打破音樂由固定樂音所構成,探索音樂詮釋的新維度,音樂展露了思考的力量。我們從音樂史道路一同經歷了意志、情感與思考的歷程。
第三週課程中學生最驚喜的時刻莫過於John Williams的電影配樂,當星際大戰的主旋律一出來,所有人都瞪大著眼睛,跟著旋律哼唱著,影片中是作曲家本人身兼指揮,引領著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奏,觀眾們一陣歡呼後隨即安靜下來,臉上帶著滿滿的笑容聆聽著,樂團團員們的嘴角微微上揚,指揮帶著滿足的表情陶醉在音樂之中,十一十二年級的學生們微微張嘴笑著,這是多麼美好的時刻!感謝這位在音樂路途中辛勤耕耘的長者,用音樂帶給周圍人們幸福與感動,儘管隔著螢幕,那股對音樂的愛與敬虔展露無遺,John Williams在紀錄片中說道:「音樂足以滋養人的一生,但將一生奉獻給音樂卻不足夠。」
在課程尾聲我們來到了台灣作曲家,江文也、蕭泰然與王明哲都譜寫了許多這座島嶼的動人音樂,回到根才有落地的力量,盼學生了解我從哪裡來,並有勇氣走向將前行的道路。
藝術 / 韓妤老師
夏季的悶熱似乎格外牽動人心,些微不適便能讓心底的波瀾無限放大,這兩週,觀察到部分學生各自經歷豐沛的情緒季節,有人浮躁不安,有人陷入短暫的低沈,彷彿熱氣驅散了理智,讓情緒赤裸地浮現在臉上與筆下。然而,當他們逐漸投入於繪畫的節奏中,那些原本難以安放的情緒也終於悄悄消融,並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這兩週瓶花繪畫的尾聲展現出更多的情感投入與思維建立。他們不再只是單純地臨摹再現,而是開始將個人感知與判斷思考交織進畫面中,建構出帶有自我語彙的詮釋方式。這樣的轉變顯示他們正從技術的模仿邁向創作表達的模式,也是真正與畫面建立對話後的自我探索。
合唱 / 宥婷老師
「開口唱歌就會開心!」這是我合唱老師曾說過的話,我一直帶著這句話,觀察著、驗證著。
目前進行的曲目有兩部與三部的合唱歌曲,曲風多元有活潑俏皮也有浪漫優雅,學生對於各首樂曲皆開放接納。
「夜空中最亮的星」是時下流行歌曲,兩聲部的合唱為此增加豐富性,主旋律是一個人的外表樣貌,而和聲是內在性格,更是靈魂的居所。國高中生的學生喜歡主旋律,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展現自我,而這同時更能凸顯和聲聲部的非凡角色,陪伴他人與支持整體,這對青少年是重要且不容易的練習。
選修.踏查 / 嘉文老師
6月13日 雨(室內+戶外課)
回顧上週的行程,汀州路和新完工的師大路在人本交通上的設計非常非常不同,而客家農場門口往師大路對行人和自行車不友善的設計(地下道)使得我們必須以ㄇ字型繞路穿越,單車經過路口行人穿越道的3種方式再度引發討論 。畫圖筆記後,我們出發至詔安街雨中散步,有些地方通暢,有些則考驗輪椅和娃娃車使用者是否能飛。當我們看到一個高掛國泰民安紅燈籠的廟宇,成為行人路障、迫使人們走進危險的車道時,只能如活動中心(詔安街104號)寫的那般:哈哈哈哈哈哈哈。(實在諷刺)
回到泉州街X詔安街口,親身體驗:穿越6車道,給予27秒vs. 穿越1車道,給予32秒。思考:整個國家以最大有利車輛的方式設計交通環境,或許也是每日交通死亡8人的重要成因。
回到教室,夏季閱讀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我們分享自己的東西遺失的經驗:耳機(3人)、手機(1人)、雨傘(多人)。
遺失物有些可尋回,有些則如同逝去的光陰再也找不回來了。
故事由臺灣古早的風景與文化白描開始,進入略為緊張的氣氛,我們這些讀者隨即一同經歷了不學自會的單車騎乘奇蹟......(下回待續)
選修.英文作文 / 家慈老師
本週延續大量閱讀的目標,主題是對人們食物的過敏。文中提到澳洲是最多過敏兒的地方;以及對多於50種食物過敏的人要怎麼生活。同學們除了對文中提到的客觀事實感到驚訝之外,也從這樣的有趣過程中學習了不少單字片語。
從這學季一開始到現在,有明顯感受到每位同學上課的專注度提升。從一開始對於中高程度的單字片語掌握度不高,到現在能夠逐漸上手,並對英文作文產生更多的興趣。雖然課堂上有許多單字片語、知識要消化,但看到同學們的筆記越來越完整,並且對於新文章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好,想必也是一種成就感。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7-澤水困」與「48-水風井」兩卦。
困字非常容易可以看出就是困住的意思,然而在卦辭中看起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慘。原因是君子在遇到困難或是身體被困住時,不會像小人一樣怨天尤人,反而能堅守正道,磨練心靈且修養品德。同時也告訴學生古代對於「致命遂志」的意涵。
井字顧名思義就是水井,古時候的村落總圍繞的水井展開,爻辭中水井從充滿泥濘到修葺內牆,最後布置完成可以出現了冷冽的泉水供人使用,體驗出逐漸成長的過程。到了上六時,提醒我們要懂得分享才算是真正完成「井」的作用。
選修.金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一樣進行第二個的作品的製作,有的學生在摸索手環的鍛敲步驟,該如何鍛敲才能均勻的延展;有的學生在思考葉子盤該如何敲打,才會像葉子的形狀,各自埋首於自己的工作中。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這週安排參訪台北歌德學院圖書館,透過圖書資訊擴展同學對德國文化的認識,因為學語言是開啓對他國文化的一扇門,而這扇門的關鍵在於對語言能力的熟悉度,這正是台北歌德學院主要的任務。經由館長的詳盡介紹,同學瞭解到德國著名的文學作家及其作品,此外更有適合初學者的圖畫書、寓教於樂的德國桌遊、不同語言能力的教材與考試用書,以及影像資料,如DVD或搭配德語學習的平板或桌上型電腦遊戲。幾位同學甚至辦了圖書證,借了書籍回家閱讀呢!
主課程.音樂史 / 宥婷老師
本週,從巴洛克時代經過古典時期啓蒙運動的興起至浪漫樂派。這一段歷史是群體化逐漸個體化的歷程,音樂從表達共同的情感到個人觀點,從典雅的平衡到富有情感之展現,透過獨特的拍號、極致的速度與音量標記、不平衡的連音與節奏型態、豐富的轉調與和聲變化......等,蕭邦將鋼琴的演奏昇華至進階的層次,而音樂與其他藝術領域的結合也逐步多元,例如: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使用歌德的詩篇,柴可夫斯基與芭蕾舞團合作的管弦樂作品。
這一段時期的音樂和學生的關係比較親近,他們能看著小奏鳴曲的樂譜哼唱,或者賦予蕭邦夜曲不同的故事畫面,然而音樂亦有理性的部分,我們需要從樂譜中做樂曲分析,找出主題並劃分段落,從樂譜觀察作曲家如何創造夜晚騎馬奔馳的氛圍,是什麼樣的調性、節奏與旋律,能表達緊張呢?舒伯特如何用音符塑造四個角色的性格?學生們亦試著用歌德的「魔王」詩詞,創作一小段旋律,這首樂曲是舒伯特十八歲時的作品,正與上著音樂史課程的他們近乎同年。
直笛合奏 / 宜珈老師
「直笛合奏課」,重點在於「合奏」———聽見別人的聲音,同時保持住自己的旋律。
上學季的直笛合奏課,考慮到一部分學生在視譜能力上的直覺性不高,課程主要分成兩個部分:高音笛的吹奏,認識4/4拍節奏。
在這期間,幾位原先對直笛吹奏不自信的學生,有明顯的進步,信心與熱情也隨之成長,更加主動了解譜上的不同節拍和音符。
這一季,我們結束了4/4拍節奏的練習,進入中音笛的學習,其中兩位能夠完全掌握中音笛吹奏的學生,在新的一首歌中負責「次中音笛」的吹奏。
現在的直笛合奏,橫跨在高音笛、中音笛、次中音笛的音域裡--聽見更多層次的聲音。
選修.德文 / 建昌老師
這週課程一開始,我先問候幾位班上同學,你過得好嗎?**,Wie geht es dir? 接著撥放一首A1程度的德語歌曲- Hallo! Wie geht's? 這首歌的歌詞內容簡單易懂,有很多初學者一開始學德語會用到的詞彙,再請各組輪流吟唱,多數同學都願意開口歌唱,而且越唱越好。課程下半部,我們複習並預備下週要去台北歌德學院圖書館的行程,教導同學一些圖書館會用到的詞彙,讓同學學會發音之外,也清楚德文每個單字的詞性及單、複數形式。課程觀察:有幾位同學會頭趴在桌上休息,或許是因為種種原因,不得而知?但我希望同學能有任何問題能隨時反應,好讓課程能對同學有一點兒吸收,即便只是培養語感或是學會發音或累積字彙量。
選修.-易經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3-澤天夬」與「44-天風姤」兩卦。
夬字一詞主要是判決的意思,提醒著我們在什麼時機要做出怎樣的判決。在陰陽爻的圖形中,山地剝和澤天夬相反的情況,山地剝是一個君子背後有五個小人;澤天夬則是一個小人背後有五個君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探討的是君子該如何與小人工作,不過到了現代,我們不一定會這樣的兩極化分,那麼該探討的就是該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姤字一詞主要是相遇的意思,如果要再細分,那麼這種相遇屬於「不期而遇」,要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有所收穫,除了心態以外,也提醒著學生平時做好努力是相當重要的,機會來了才能夠把握住。
本週進行口試,所以學生們會針對兩卦的爻詞向其他同學進行說明,雖然站在台上充滿了緊張的情緒,然而全部的學生有一定的準備進行分享。整體學生對於爻詞有自己的理解值得鼓勵。
選修.英文作文 / 家慈老師
經過夏學季前兩週的文章閱讀和造句練習。英文寫作課的同學們漸漸找回了寫作應有的邏輯和文法。上週練習的題目為:我的英文學習歷程。除了請同學描述自己的英文學習過程之外;也請同學思考,如果自己有機會選擇,會想學什麼其他外語?每個同學對於學習英文以外的語言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喜歡日文、韓文,也有其他人覺得學習英文最好。
在大家寫的文章內可以觀察到,大部分同學已經漸漸能夠將閱讀文章中的單字,文法和片語使用在自己的文章內,並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論現階段大家是怎麼想的,人生的路很長,學習語言也是一輩子的事情。英文是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學習的過程不會很輕鬆,但卻成就感滿滿。
選修.踏查 / 嘉文老師
6月6日(烈日炎炎轉午後雷陣雨)
雖然春季已多次提醒我們的課程「風雨無阻」,詳細說明了雨天騎車的各式安全裝備,課堂上也示範了5分鐘之內穿戴雨衣/具……來到夏季第二次課程,還是有學生到了集合時間才匆匆忙忙去便利商店買雨衣,讓大家等待。
"The best thing one can do when it's raining is to let it rain."
--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有人興奮、有人臭臉…,不同個性的學生,面對雨天有不同的態度和心情。人生不會永遠放晴,或許雨天正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時機。午後車流量少,我們一路騎到客家農場,回顧G3農耕課程,接著又沿師大路騎向大安森林公園,預告下一次的活動。
路途中,穿上雨衣沒多久,雨便停了,脫下雨衣沒多久,雨又變大了。有時生命就是很愛跟我們開玩笑,來吧!沒在怕。
選修.金工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都已開始進行第二個的作品的製作,鋸切盤子的輪廓、鍛敲手環的紋理、敲出零錢盒的直線轉角,學生們運用學到的技法各自進行創作、試錯、修正,慢慢摸索如何製作出想像中的作品的樣子。
主課程.音樂史 / 宥婷老師
「音樂」是什麼呢?從自身對音樂的認識開始課程,在音樂的歷史中始終與人相關,在古希臘時期音樂與宇宙萬物為一體,音樂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塑造人的品格與道德。而後隨著宗教與人文的發展,逐漸展現不同的樣貌。
初始葛利果聖歌為單音音樂,如誦如歌般傳達對上帝的愛,當音樂理論逐漸發展,人們對新音律的發現也促使單音走向了複音。複音音樂奧干農中,當聖歌聲部由上移至下聲部時,見證了人類對於創作的渴望,不再將聖歌視為不變的真理,更將作曲視為表達平民生活的一環,這點在世俗曲與聖歌合一的經文歌可窺見一番。
賦格是複音音樂另一種樣貌,同一個主題在不同聲部接續出現,彼此抗衡,在橫向的旋律線中各自獨立,在縱向的音程中進入新和聲概念。古樂器是另一個有趣的篇章,樸實的音色與伴奏的角色,經器樂改良、宮廷貴族的需求,逐漸由副轉主,開起器樂曲的時代。
每個歷史上的轉變都有其根據,那是人類文明不斷前行的足跡。
易經選修 / 彥徵老師
本週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1-山澤損」與「42-風雷益」兩卦。損卦大部分都是損下益上,而益卦主要是損上益下,一開始便提出問題:「兩卦都有損和益,為何前者為損後者為益呢?」,雖然可以直接從《序卦傳》:「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中解釋,但是判斷損失和增益的對象更是閱讀內容的重點。
損卦中各爻辭中描述了不同時段該如何做到損失,到最後上九能做到因禍得福,或者是付出終得回報,整體來說,該卦象有「損失物質休養品德」之意。
益卦主要是損上益下,表示身為上位者要幫助下位者,就要能針對下位者做出明確的指令或是協助,才能做到真正的幫助。最後也提醒我們,無論上位者還是下位者都要能做到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主課程.生態學 / 宗翰老師 G9~G12
最後一週,我們回到學校進行生態學主課程,一善老師問我們:什麼是自然?從文字的圖像中,我們明白了[自然就是非人為];自然中的四元素,風、火、水、土與植物、土地的關係是我們探討的第一個課題。基於在農場工作的經驗,我們回顧自己的觀察,自然環境、日常生活、學校裡和自己家,這四個元素都在什麼地方作用,彼此之間又是如何互相影響。堆肥的原理,在乾與濕之間如何平衡,居家堆肥不長蟲的方法;微生物、蚯蚓、雞母蟲等生物如何影響土壤的團粒構造等。
再來,老師和我們分享樸門的十二心法與三原則:照顧地球(Care for the earth)、照顧人(Care for the people),以及分享多餘(Return of surplus),我們看見了不同的農業理論,但殊途同歸的是對於環境的關懷、對永續的堅持。
我們在課程的最後,各自做了一份計畫,說明接下來的幾週內,我們會在學校或家中,開始做些什麼改變。有人想做居家堆肥,有人想做校園環境的綠美化,有人想種植物,有人想做獨居蜂旅館;學生需要書寫這些計畫的執行紀錄,並每兩週進行一次追蹤與確認。
課程最後的分享報告,由高年級學長姐們計畫並執行。週五下午呈現的報告內容,一部分是農場工作,一部分是關於BD農法和農業八講的理解;若能再將樸門與BD兩個農法放在一起做出對照呼應,以及對於未來的計畫及展望,相信這次的報告可以更完整。
這三週課程,已在我們心中種下環境永續的種子,更需要持續的灌溉照顧,方能成長茁壯。
藝術 / 韓妤老師
本週的藝術課,是學生們期盼已久的油蠟筆繪畫。我們以「藝術家的瓶花」為主題作為接觸新媒材的學習起點。花卉題材始終是藝術表達中的經典,希望能透過觀察與臨摹,感受不同藝術家在花卉主題中所呈現出的風格、情感與對季節的詮釋。希望孩子們不僅看見「一瓶花」,更能看見畫面背後的藝術思維與構圖巧思。
合唱 / 宥婷老師
合唱課對學生有三個期許:人在、心在、靈在,分別對應準時上課、帶樂譜與上課文具、開口唱歌,當每個人將這三項備齊時,群體才能正式進入「合唱」。
這週是夏季第一次上課,高中生剛從島嶼農場回來,帶著對歌唱的熱情參與課程,他們帶來積極正向的學習動力,邀請學弟妹們一同加入。這天,有一段無伴奏的三部合聲,四小節中的每個音符都被完好地唱出,老師不禁說出:「這太美了!」這時有個俏皮的聲音回應:「謝謝!」
德文選修 / 建昌老師
夏學季的第一次上課,班上11位同學(混齡)由於接觸德語的時間點和力度不一,不過我始終相信語言的學習首先要培養語感,因此我在每堂課幾乎都會帶一首德文課曲,透過歌曲的旋律和歌詞來進行一次的德語課程。這次所帶的歌曲有別於之前的歌曲,是首重複歌詞較多但相對簡單的:Was ist dein Lieblingsfach?(你最喜愛的科目是什麼?)從學生的反應,可以得知一些學生的學習經歷。有喜歡歷史的、音樂的、物理的、……,我希望學生可以從他們喜歡的科目,延伸與德文的連結。除了歌曲之外,今天還帶來一個德國桌遊Halligalli, 學生得先用德文學會規則,再進行遊戲,從學生的歡笑聲,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喜歡玩遊戲學德文。下週將介紹台北歌德學院圖書館,從館藏分類來教導學生他們喜歡的科目所擁有的德文圖書資源。
踏察選修 / 何嘉文老師
(室內課)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在這門課裡,我們不只要讀書,也要行路。春季輪流導讀的指定書《我是遺物整理師》告一段落,在生死之間,生命的意義為何?囿於不同的人生經驗,每個人的體會各自不同。整整一季單車騎乘安全基礎課程和進階的超車守則...等,學生們已具備基本能力。夏季前兩週因異地活動而停課,第三週甫開課,即遇上整個社會籠罩悲傷的氣氛(三峽交通事故)。將世界各國每年五月第三個週三Ride of Silence沉默的騎行臺灣活動帶入教室,和學生一同閱讀、討論2024年在路上死亡的單車騎士故事,對於夏季的騎乘安全注意事項,心中也更多了一份謹慎和警惕之心。在課程尾聲,我們共同選出夏季共讀的書--吳明益老師的《單車失竊記》,期待豐富的收穫。
易經選修 / 彥徵老師
我們延續之前教的卦象,本週帶領學生閱讀的是「45-澤地萃」與「46-地風升」兩卦。
萃字本身具有聚集之意,古代大型聚會莫過於宗廟祭祀之典禮,在祭禮之時,提醒我們要「戒不虞」,警戒各種意外的發生。在萃卦中,帶學生重點理解六二的爻辭: 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禴字在古代表示春季或是夏祭,而且在祭拜時的供品都是蔬食,除了表示保持虔誠的心,就算是蔬食也能作為祭品,也藉由此文讓學生觀察到以前古代的人們就有部分吃素的行為與習慣。
升字本身有向上生長之意,各爻辭中分析了在不同時段中進升的方式與遇到的問題。
個人覺得本卦最有含意的是主卦中的文字「積小以高大」,無論品德還是學習,我們都要從小事情做起,把小事做好才能逐漸堆疊,最後成為參天大樹。
金工選修 / 庭豪老師
本週課程,學生要開始製作第二個紅銅的作品,有的學生想製作馬克杯,有的想製作飾品盒,也有學生想製作戒指、手環,當然有的學生比較沒有想法,於是在跟老師的討論之後,那就再製作一個盤子吧,但這次多了一個條件,必須是葉子造型,於是學生就開始思考葉子到底長什麼樣子,這對一些學生來講似乎有一點挑戰,期待學生們會有什麼樣的創意呢。
主課程.生態學 / 宗翰老師 G9~G12
在農場的兩週裡,我們都做些什麼呢?
照顧農場動物屬於每天的固定行程,而農場飼養的三種動物中,我們花費最多心力照顧五隻乳牛:早晚各一次的割牧草餵食,品質務必要嫩,纖維太粗的話牛可是不吃的喔;早上還要記得收集前一晚的新鮮牛糞,除去表面黏附的草屑,為堆肥原料做準備。夏季天氣炎熱,動物們的飲用水必須早晚檢查、更換、補充;在早餐後要充分攪拌每一桶液肥;午餐後要撿雞蛋、晚餐後要清潔環境。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特別任務,砍邊坡桂竹、除各地雜草、收成洋甘菊、拆磚牆、做堆肥,還要烹煮三餐餵飽每個辛勞的胃。農場中的每個工作都有意義,農夫是最會利用時間、最有效率的人。
午間幼功老師的農業八講課程,也來到了新的主題:配方。配方不同於堆肥,在農場的角色比較接近藥物,可依施作方式區分為噴灑型,配方500、501及活化堆肥型,配方502~507。「為了治癒土地,應該盡快,讓全球盡可能多一些土地獲得生機互動堆肥配方的好處。」這句話是由史代納博士所說,出自《農業八講》原書序,我們從中看見對地球的大愛,同時也提醒我們要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唯有實際作為才能帶來改變。
農場的生活日復一日,忙碌且充實。在最後一晚,我們圍著火堆,分享著這兩週的觀察,誰的行為值得被肯定,誰的行為需要做改變,整體氛圍沉靜而凝聚,在這一刻,我們互相信任;在這一刻,我們成為一個團隊。
主課程.生態學 / 宗翰老師 G9~G12
夏學季第一週,我們在農場工作!
對台北史代納高中部學生來說,農場的日常並不陌生。每天五點半起床吃早餐,從六點工作到十點,再上一小時幼功老師的課之後,就是一直到兩點半的午餐休息;下午的工作到五點結束,洗澡、吃晚餐、寫日誌,並在晚上十點就寢。經過六天這樣的作息,學生們身心都已經逐漸進入穩定節奏。
這次生態學課程的指定讀物《農業八講》,對學生來說有些困難,其中有許多對於植物及土地、宇宙的看見,是學生們從來沒想過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看不懂」、「不理解」的段落。但也因此,在幼功老師的課堂上,充滿了問題與討論,我們透過閱讀與提問,向大師學習;我們也透過實際工作,向土地學習。
《農業八講》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現在流行的改進肥料的方法,究竟做到了什麼?
沒錯剛開始有時候有驚人的外在效果,但是後來這些所謂的「特優農產品」只不過是人類果腹之物而已,它們不再具有真正的營養,你們不要被碩大的果實蒙蔽,重點是,食物要有真正的營養。
有學生這麼說:我們要有能力穿透事物的表象,直指核心,因為外表看起來碩大的果實,或許其中什麼也沒有。書中除了揭示農業的真理,也為高中生帶來更深一層的啟示。
除了農場的日常工作與課程,這次難得九到十二年級能一起生活兩週,我們也彼此問了許多問題:高中部可以怎麼凝聚團體動力,並真正從內在深處意識到,我們是一個學校的學生?我們身為學長姊,正在為台北史代納創造什麼樣的校園文化?我們身上背負著怎樣的責任?對這些孩子來說,要能夠去自我中心,做事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其他人,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從一開始需要老師分配組別、工作、提醒工作時間,到現在可以由學長姊接手,除了確保工作品質、安排工作時適當的休息時間,也可以照顧學弟妹的起居,點蚊香、切水果、發點心。漸漸的,有些東西不一樣了。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結束圈伴著吉他,我們一起合唱了<星火>這首歌送給辛苦而偉大的母親,當中包含了許多孩子們想說的話,歌詞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幸福像星火 一點就足夠 燎原今後
渺小的星火 燃燒過才懂 夢是什麼
這群大孩子心中,正在編織什麼樣的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