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正處於活潑、愛探索的年齡,他們常常在放學或假日到公園玩耍,因此「公園」是他們真實生活中熟悉又有情感連結的地方。
在母語教學中使用這樣的情境,學生容易產生共鳴,也更能理解詞彙與句子的用途,母語不只是課本裡的知識,而是生活溝通的工具。
透過「公園」情境,學生可以學會用母語描述自己常見的活動(例如「搖鞦韆」「溜滑梯」「玩沙」),讓母語回到真實語境中。
萬聖節是孩子期待的節慶
四、五年級的孩子對「變裝」「糖果」「鬼怪」特別感興趣。
以萬聖節為主題,能創造出趣味性高、參與度強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想說台語。
把母語教學變成遊戲與文化體驗
例如:
「Trick or treat!」可以用台語說:「欲糖毋欲驚!」(beh-thn̂g m̄-beh-kiann?)
小朋友打扮成鬼時,可以說:「我是魔鬼啦~」(Góa sī mô-kuí--lah!)
在玩樂中自然使用母語,孩子會覺得「台語是活的、有趣的」。
用母語理解外來節慶
教孩子用台語介紹萬聖節,例如:
「萬聖節是西洋人ê節日,囡仔會化妝、掠糖。」
讓孩子在認識世界文化的同時,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強化語言的文化深度。
建立文化自信與語言認同
孩子在說母語介紹世界節慶時,會感受到「我的語言也能說世界的事!」
這能培養他們對母語的自豪感與使用意願。
語文課整合:
學生學習台語詞彙(如「南瓜 nâ-kua」「鬼 kuí」「糖 thn̂g」),並用句子描述自己扮的角色。
社會與生活課整合:
比較台灣與外國的節慶文化,討論「我們也有中元節、鬼月」,引導學生發現文化異同,並練習用母語講述。
生活化:萬聖節活動本身是學校生活的一部分。
趣味化:透過遊戲、變裝、討糖的情境,讓母語教學更有趣。
文化化:在認識異國節慶的同時,也能反思自己文化中「鬼」「節慶」的意義,用母語表達更貼近情感與生活。
把孩子熟悉又喜歡的節慶變成母語學習的舞台;
讓語言學習從生活與文化出發;
讓孩子體驗到母語不只是「老一輩的語言」,而是能夠表達現代生活與世界文化的有趣工具。
台灣母語日---學生朝會老師分享閩南語俗諺
台灣母語日---學生朝會閩南語演說
台灣母語日--播放本土語文歌謠
學生朝會
班級表演台灣民俗歌謠活動
本土語文社區訪活動
本土語文學習角情境布置及境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