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山棲息 Relive

新北山客交換旅所 Real Soul

踏足時間之旅,進入客家族群的根脈,探索昔日遷徙路徑、產業與生活。在這山林交換所,讓我們換心,

感受真摯靈魂的流轉,凝視生命轉折的軌跡,悸動山林間的深厚共鳴,靜心品味、歡愉融入,這片美好山林。

A.從數字看新北山客 

B.耕山蹤跡

C.客庄信仰與族群語言

耕山食藝

A.新北客庄傳統飲食文化與經典料理

客家族群為遷徙民族,多居住於丘陵地區,山上食材有限,飲食偏重實際,以吃飽為原則。

我們對客家料理「油、鹹、香」的刻板印象,就是早期為提供給生活艱苦,

工作勞動的客家兒女有更多的體力支撐,鹹的巧妙應用也讓「醬缸文化」成為客家美食的典型特色之一。

醃漬

● 醃製保存技法

醃漬是客家菜重要精髓。在日常物資缺乏下,惜物的客家人發展出「乾、泡、醃、醬」等保存食物的方法,更依處理的方式不同,醃漬、發酵的時間長短有別,相同的食材萬化成各種滋味,成了客家飲食的文化特色與獨特風味。

 

「乾」利用日晒去除蔬菜的水分所製成的乾性醃菜。

「泡」以較多的水分與調味浸泡蔬菜,使其入味的各種泡菜。

「醃」用鹽或其他材料揉或壓,使蔬菜產生鹹味或酸味為主的醃菜。

「醬」將處理過的蔬果,醃浸在豆麴、豆醬等醬料裡,製作成的特殊風味醃菜。

筍乾

● 竹筍料理應用

臺灣四季都出產竹筍,三月劍筍, 四月桂竹,五月之後烏腳綠竹、綠竹、麻竹一直到九月中秋, 十二月到隔年二月,又是孟宗筍的產季。同芥菜,竹筍在客家人的料理中也廣泛被運用。

 

「筍乾」生鮮的竹筍經過煮沸、去澀、醃漬、發酵、日晒等過程,就成了風味獨特的筍乾。

「脆筍」將鮮筍殼剝掉,切片後浸泡溫水,水溫需控制在60-70度,目的是將竹筍軟化,增加脆度。最後將竹筍內的水份壓出,以鹽進行醃製,放置在不透光的塑膠桶或不透氣的袋子內,一週後就可以食用了。

「酸筍」將筍剝殼切片後用少許粗鹽拌勻,待筍片少軟化後連同湯汁全紮實的放入瓶子裡密封。

梅乾菜

● 梅干製作工序

客家人以芥菜作醃菜發揮得淋漓盡致,農民利用稻作休耕期間來種植芥菜,再以傳統的醃漬方法,從菜心、葉子到根莖都被勤儉的客家人用得恰到好,不同時間的發酵、日晒和風乾,分別可做成酸菜、福菜、梅干菜。

 

1.新鮮芥菜需要先經過日晒才能進行醃製。日曬後以一層芥菜,一層粗鹽,相互鋪排,放進甕缸中並石壓。

2.三至四天後重排再撒鹽壓實、反覆發酵,菜葉便成為我們熟悉的「酸菜」,莖為菜心,根則成為榨菜。

3.酸菜經發酵一至兩星期從缸裡取出,經過醃醃晒晒,反覆三四次,幾近全乾,並未成乾的情況下,填入玻璃瓶中,越緊越好,再經過四到六個月的發酵成為「福菜」。

4.而福菜風乾、日晒至完全乾燥,就成為香甜甘酸的「梅干菜」了。

B.山客世代

新北客家返鄉食藝新世代

山客世代:製茶

戴記茶行主理人 戴文祥 

● 在製茶路上不斷精進 讓三峽經典好茶飄香:戴記茶坊 戴文祥

戴記茶坊主理人戴文祥為茶農世家第四代,曾祖父母是隨「三井合名會社」

從桃園龍潭移居三峽的第一代客家茶農。憶起兒時回憶,大片的茶園與柑橘田綿延,豐碩而美麗,但從小生長於茶園的戴文祥並非一開始就立志承接家業,而是106年返鄉看見多數農田荒廢,記掛兒時的那片田園美景與凋落的產業而決心回家。

 

投入家中茶產業,接棒傳承種植六種茶品,其中以「蜜香紅茶」栽種最為艱難,全程手工採摘小綠葉蟬吮吸過後的茶菁,口感溫順香甜。戴文祥接下家族茶產業之後,做的不僅僅是傳承,亦思考著如何做得更好。實際走訪戴文祥的茶園,豐富多元的生態隨處可見,在嘹亮的蟲鳴鳥叫聲中,採茶工們頂著豔陽細心手採茶樹上的一心二葉,在茶園的管理上,戴文祥導入草生栽培法,培育出純淨無毒的茶葉,也藉由平衡的生態系維持土壤健康、減緩病蟲害,更大大減低極端氣候下因烈日、急降雨造成的農損。在產品推廣上,也挖掘地方產業發展歷史,讓每款茶獨特的文化故事與價值特色重新被看見。除此之外茶坊也不定期舉辦食農教育課程、產地體驗活動,邀請大眾親自體會三峽茶魅力。


酸柑茶:客家人祖傳的家用偏方

臺灣特有且唯一的「緊壓茶」,起源於客家庄的酸柑茶,來自於勤儉持家的性格,將生果既酸又澀難以入口的虎頭柑,挖空後填入混合果肉的茶葉,再以棉繩綑綁固定,歷經九蒸九曬、重複綑綁,最後成為有如石塊般堅硬的酸柑茶。在過去物質不充裕的年代,幾乎客家鄉親家家戶戶必備的保健聖品,具有化痰、鎮咳、解熱的功效。



山客世代:種筍

五寮地區三代筍農 賴國福

產地直送最「萋!」的山中綠寶石:三峽五寮筍農 賴國福

寅時末,天還大黑,賴國福已經在筍田裡忙碌著,為了趕得及產地直送早市販售新鮮竹筍。家族從祖父輩開始種筍,讀書時期被父親安排進農校就讀,爾後從屏科大農學院畢業,先到農會擔任輔導農民經營及生活能力的工作崗位,家族長輩逐漸年邁,年輕人又都沒有意願繼承,賴國福跳下田裡,主動承擔,將過往學習與工作經驗學以致用,更帶頭促地方筍農參加比賽,打開知名度,定位地方農產的特色與品牌。

 

三峽五寮地區以出產筍子聞名,因氣候與土壤地質適合竹筍生長,當地居民九成以上都以筍業維生,大部分又都是從桃竹苗地區,移墾過來的客家人,在陡峭的山坡與未被人為過度開發的山林裡,孕育出了山中的綠寶石—綠竹筍,所種的綠竹筍脆嫩多汁,生吃起來如同蜜水梨一般,又有「梨仔筍」之稱,廣受民眾青睞,也是綠竹筍節的常勝軍。


竹筍何苦呢?

冒出土壤見光後的竹筍,尖端會變成綠色,這種現象叫做「出青」,出青的竹筍因為產生草酸的緣故,因此嚐起來會帶有苦味,苦味是為了保護自己在露出地面後不被天敵取食。

山客世代:養蜂

蜂樺蜂蜜主理人 陳冠樺

沁人心脾的純淨無毒蜂蜜 來自三代的養蜂世家:蜂樺蜂蜜專賣店 陳冠樺

位於三峽有木里的蜂樺蜂蜜專賣店,是經驗傳承三代將近五十年的養蜂世家,目前由第三代擁有工程師背景的陳冠樺接手。在父親病逝後,想到在家鄉獨立養蜂的母親,為了照顧母親才讓陳冠樺下定決心返鄉繼承家業,投入養蜂人的事業裡。即使小時候經常跟著爸爸養蜂,但真正接手父親的事業後才發現有很多專業知識的不足,為了成為一位養蜂人陳冠樺更考取相關研究所學習。

 

養蜂人的生活格外辛苦,如游牧民族般從南到北遷徙採蜜,秉持著客家人的硬頸精神,陳冠樺在全台灣找尋適合蜜蜂工作和生長的環境,因此在不同季節仍然可以品嘗到不同口感、香氣、酸度的蜂蜜。

 

為什麼蜂農要逐花而居?

因為各地花期不同,為了產出不同風味的蜂蜜,像是荔枝蜜、龍眼蜜等等,養蜂人家必須載著一箱箱蜜蜂尋花逐蜜,各地跑透透。

山客世代:苦茶油

詠農製油廠第三代接班人 陳宣和&姜慧姿

夫妻同心 三代傳承:「大埔製茶廠」「詠農製油廠」 姜慧姿 陳宣和

姜慧姿從桃園客家村嫁到三峽製茶的家庭中,先生陳宣和是產茶至今超過80年的「大埔製茶廠」第三代青農,從公公開始打理製茶廠開始,為了彌補冬天無茶可製的空檔,遂開始代工煉油,也做出自家油品的品質保證與品牌。

 

苦茶油是大果油茶及小果油茶所生產的茶油,大果油茶在台灣主要產於中南部,小果油茶在中北部,大小果油茶種籽含油量高,是專供搾油用的經濟茶屬樹種。三峽區因土壤及氣候等條件,適宜栽種苦茶樹,80年間開始鼓勵農友種植苦茶樹,目前已成為新北市苦茶籽最大產區。

 

小果油茶的果實成熟期約從10月下旬開始一直到年底,而大果油茶的果實成熟期則在10月至11月上旬。油茶樹正值產季時,再加上採收後委託油行壓榨的地方特色,姜慧姿在店裡店外忙的不可開交,為了讓先生在製油廠專心工作,賣茶的工作,與委託製油的客人接洽等等,繁瑣的店務都落到姜慧姿身上,還要悉心照料家庭,一個茶廠搓合著一個大家庭的團結。

 

挑選苦茶油四步驟

聞:氣味清新、芳香。

抹:抹在手上通常較快被皮膚吸收。

看:清澈色淺,常見色澤如:黃綠、金黃色。

喝:有特別的淡果香。

山客世代:種柑

橘園主理人 魏櫟邐

姐妹寄情的柑橘後花園:客家果農二代 魏櫟邐

魏櫟邐是三峽有木里的柑橘農二代,曾經三峽的整片山麓有大面積的柑橘樹,自她繼承了父母留下的橘園,僅剩目前種植桶柑的小部分農園,她在這個果園中渡過童年與青春,擁有許多回憶,不捨這塊土地荒蕪,令她投身其中。果園對面的平房就是魏櫟邐的「妹家」,家中五個姊妹也總是在假日不約而同回到這裡,一齊整理果園,一邊咕咕唧唧的拌嘴、叨唸日常。

 

桶柑又稱「年柑」,整枝、修剪、抓蟲、噴藥、疏果,農忙一整年就等著一年一收的果穫。僅剩的果園面積收成已不比從前,這幾年「獸害」嚴重,正值採收季山上的野生猴子總是比農民更早就吃光飽滿鮮甜的果實,僅留下一些劣果。魏櫟邐將賣像不佳的柑橘與落果經過自然發酵自製成柑橘清潔劑,天然又清潔效果佳在媽媽圈中廣傳。


果農手把手教你挑桶柑

眼觀:果形圓潤,色澤橙黃

手摸:果皮油胞細緻,重量較重
私房小撇步:蒂頭若已脫落,表示該果在樹上已完熟,是香甜好吃的頂級品,必需好好把握~



C.客家食藝創新設計提案

從土地、生產者、作物到料理,以客家飲食文化與精神延伸,突破刻板重油、重鹹的客家菜印象,

特選在地食材,運用嶄新的作法,設計更符合新世代,多元創新的經典客家料理。

食物設計師:毛奇

毛奇,學人類學出身,相信吃食是人與自然溝通的方式,愛吃也愛下廚,將多年的料理與文字累積成《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一書,文字與料理工作者,行走異國與台灣鄉鎮尋訪食物產地與人群,擅長食物議題,餐桌與產地的田野工作,作品散見於籍與報章媒體:《澎湃!產地小旅行》、《小農復耕》、香港《號外》雜誌、「常木蘭」媒體、「食力」新媒體、《鄉間小路》、端傳媒等。

● 蛋酥雞肉丸茶湯

三峽以「碧螺春」知名,茶樹品種是「青心柑仔」,無發酵,葉片呈現自然條索狀。茶葉雞湯的製作須在雞湯熬煮後用泡的,或另行加入茶湯,不適合同煮,才能發會最大的香氣滋味。雞則是客家人生活中常見酬神的日常肉品。


泡開的茶葉亦可食用,特別是輕發酵的綠茶,在東南亞就有茶葉沙拉的吃法,發揮全食愛物惜物的精神,將茶葉切碎後與雞絞肉製成茶葉雞肉丸,油炸定型後放回茶葉雞湯中。這是茶園中的放山雞,吃得到味道,看不到身影,最後撒上茶葉蛋酥,視覺與口感都更豐富。

● 苦茶油封海味鑲豆腐

有別於其他台灣常用的榨油種籽來自草本植物,苦茶油跟橄欖油一樣,是來自喬木的果實,苦茶樹木還有多年老叢,風味清奇醇厚。苦茶油本身獨特的風味拿來油封食材,蝦、小卷和泡開的乾貨,做成兼具海與乾貨之鮮與山林氣息的保存食。釀豆腐是客家人逢年過節的必備菜,是客家宴席中不可或缺的經典美食。將板豆腐挖洞,填入調味好的絞肉,淋上已先油封入味的“海味山珍”,以蒸代煎煮或油炸,保留更純粹濃厚的食材原味。

● 筍香澎沛水晶餃佐桔醬

山上客家人總在陽光好的日子在門口曬蔬菜,瓜、筍、葉菜,萬物可曬。有的加鹽巴,有的不加,有的曬到輕微發酵,有的原狀脫水,風味濃縮。把客家人的筍乾跟蘿蔔絲、菜圃做成內餡,包成水晶餃,乾吃佐桔醬,酸桔因太酸難入口,勤儉愛物的客家人熬煮桔醬,是相當具有特色的客家醬料,盤式,以烘烤過的筍乾片裝飾。


客家人多務農,由於耗費體力,因此三餐都離不開米,除了單純食用米飯,以米漿製成各式鹹甜食品,耐飽易保存,又方便攜帶食用,成為了客家人獨特的「粄」文化,米粄食跟水晶餃在客鄉別有滋味,特別是水晶餃,以三角形狀呈現。

● 蜂蜜果條與米篩目的檸檬泡泡甜湯

將蜂蜜做成透明的麵條形狀以搭配米篩目,上面加蜂蜜檸檬泡泡,做黃色的造型集合。怕吃的太甜,以茶湯取代糖水,低甜解膩,層次更提升。

● 柑心巴斯克小山丘

呈現客家人居住的丘陵地帶,果園豐收的景色。製作成甜點,運用柑橘的不同型態:橘皮、果醬、酒漬果乾加入乳酪蛋糕,做成盤中起伏風景。酸酸甜甜的柑橘果醬,平衡了乳酪的甜膩感。水果的保鮮期短,酒漬、風乾或製作成果醬能保留住天然的風味,不僅能延長保存,還能隨時享用。

山林珍物 Real Design

「山客物產」再設計商品是對山林之美的致敬,是對客家文化的詮釋。透過重新設計,

將這片土地的靈魂融入每個商品中,讓每一位朋友在每一次使用中都能感受到三峽的獨特風景。

誠摯地呈獻「山客物產」主題的風土物產再設計,嚴選山林裡的蜂蜜、柑橘和山上的茶葉,

將山間的豐饒資源轉化成極具創意與文化價值的商品,將以獨特的外觀、口感和文化意義,展現出三峽山林的生活交換之美。

琉璃山林糖果 — 山林的甜蜜味道

以山林的蜜源為靈感,創造出琉璃糖果系列,將蜂蜜的純淨甜蜜轉化為琉璃般的糖果,這是一種結合自然美與糖果藝術的完美結晶。每塊糖果都如同山林中的寶石,散發著蜂蜜的芬芳,將山林的甜蜜味道帶入您的口中。

柑橘果乾 — 山上柑香悠長

以山上的柑橘為原料,精心將其製成果乾。這款產品保留了柑橘的鮮香和果汁,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讓果乾保有濃郁的柑橘風味。每一口都是山上柑香的饗宴,帶來愉悅的味覺體驗。

精選茶葉 — 山林清幽雅韻

選用了三峽地區的上等茶葉,重新包裝成獨特的茶葉商品,這是山林中的一份靜謐,也是客家人對茶葉的深厚情感。每一口香茗都是對山林的敬意,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品茶的過程中,將穿越時光,感受三峽的品味文化。

蔚藍之地 Born in Blue

生‧於 ‧藍

穿越時空,探尋蔚藍之地

土地之藍,孕育了一個民族生命的起源。

藍色的記憶 藍色的未來 

藍之所生 從民族生活到現代創意 

跨界融合的奇蹟,展開靈魂共振之旅

插角草木染坊-海山染團隊  

緣起

插角草木染坊是一群老師和志工,為了延續藍染傳統工藝,上山採藍製靛、設計植物染校本課程、帶學生習藝而建置的染坊。


精進

2018年為了染色工藝增能,特聘請陳隆進、鄭麗雀二位老師指導植物染色技藝,並申請新北巿客家局專案補助計劃。


團隊

成員依各自專長開展不同於以往的染布方向,有海山染生手(生葉染)、海山染車縫手(車縫染)、海山染蠟手(蠟染)、海山染綁紮手(紮綁染)、海山染縫手(縫染)、海山染繪花師、海山染繪蛙師、海山染繪蝶師等等。


攜手

我們是一群樂於染的團隊,牽起藍染的雙手,散播工藝的種子。

藍染情境:廳下

『廳下』是一個凝聚人心的地方,呼應蔚藍之地的和諧精神,沉浸於三峽的山徑與流域的自然之美,感受客家族群遷徙歷史的跡象,透過藍染工藝的獨特魅力,展示客廳對家族的重要性,客家文化的傳承以及藍染藝術的蓬勃發展。

藍染情境:食飯間

『食飯間』是一個融合飲食、歷史、藝術和文化的場所,共同探索蔚藍之地的精彩故事,藍染工藝的美麗,不僅有傳統的藍染技藝,還有當代藍染藝術家投入藍染工藝的故事呈現藝術與傳統的融合,從餐桌看見古老的工藝注入新生命。



藍染情境:間房

『間房』象徵著文化的內化和對歷史的思考。

臥室我們探索個人和文化的交融,

感受這份寧靜的力量。

在這裡,沉醉於三峽的山徑和流域的寧靜,

感受客家族群遷徙歷史的情感,

並深入藍染工藝的生活。

闡釋新世代工藝如何熱愛藍染工藝,

融入當代藝術,為藍染工藝織上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