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第86屆曾勤升、洪偉倫、張顥融
你知道每秒鐘都有數以萬計的宇宙射線粒子打到我們身上嗎?而這些數量龐大的高能粒子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這一切都源自於你眼前的這個小小的透明壓克力容器—雲霧室(cloud chamber)。在20世紀初,英國物理學家—查爾斯.威爾遜發明了最初代的雲霧室,起初被用於觀測天氣現象,卻意外觀測到了來自宇宙的α粒子與 β粒子,為現在的高能物理(研究基本粒子性質的物理分支)揭開序幕。經歷了將近100年的演變,雲霧室的操作方式與結構也被大幅度的改變與簡化。在你眼前的這個雲霧室,便是最早的演示教學所使用的版本。
★操作:
這個雲霧室的操作步驟大致如下:首先,在底座置入乾冰,並在箱子的底板塗上酒精,用於製造過飽和的酒精蒸汽。接著,於箱子旁打光,利用廷德爾效應以利後續的觀察。最後,觀察箱子中的雲霧是否有出現一閃即逝的白色軌跡,那便是高能粒子穿越雲霧室的蹤跡。
★原理:
但為何它能夠讓這些如同幽靈般的微小粒子無所遁形呢?這是由於空氣分子和高能粒子發生碰撞時,會發生游離的現象,產生正電離子,使這些正電離子作為凝結核,使過飽和的酒精蒸汽能夠於空氣分子凝結,形成肉眼能夠觀測的白色軌跡。
★應用: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雲霧室為高能物理做出了許多重大的貢獻,從最一開始的宇宙射線,到渺子(μ粒子)的發現再到發現電子的反粒子—正子,驗證了狄拉克對反粒子的預言,都可以說是雲霧室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