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字:烏桕
- 英文名稱:
- 學名:
-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 Croton sebiferus L.
-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 )烏臼屬(Sapium)
- 別名:烏桕(唐本草),臘子樹(浙江溫州)、桕子樹(四川)、木子樹(湖北興山、江西武寧),瓊仔樹、瓊仔、桕仔、桕仔樹、烏果樹、蠟油樹、木梓樹、卷子樹、木蠟樹、木油樹、木樟樹、虹樹、椏桕、蠟燭樹、Auziyu(泰雅);Ruzyu(排灣)
- 原產地:原產中國大陸,本地自生種。
- 分布:宜蘭、台北、桃園、台中、台南,山坡、路旁,堤岸。
- 用途:
- 它是很重要的民俗植物,木材質密硬重,加工後可做家具、 雕刻、櫥櫃之用。
- 種子外面的假種皮可做蠟燭或肥皂原料;種仁可食,還可以搾油作燈油,稱之為青油,可供點燈(現已少用)。
- 葉可做黑色染料,根皮是中藥材。
- 藥用:性味:根皮、樹皮、葉:苦、微溫;種子油:甘、涼,有小毒。效用:根皮、樹皮:利水,消積,殺蟲,解毒。治水腫,臌脹,癥瘕積聚,二便不通,濕疹疥癬,疔毒;葉:拔毒消腫。搗敷癰腫疔瘡,瘡疥,腳癬,濕疹,蛇傷,陰道炎;種子:殺蟲,利水,通便。治疥瘡,濕疹,皮膚皺裂,水腫,便秘;種子油:利尿,通便,殺蟲,解毒,拔毒。治疥瘡,膿疱瘡,水腫,便秘。
- 莖:樹可達 50 公尺高,徑多在 2.5 公尺左右,樹型長圓錐狀,樹幹通直,樹皮薄,淡紅褐色,老時呈條狀剝落,樹枝水平伸展或斜上昇,小枝則略呈下垂或闊展狀。
- 葉: 葉互生,菱狀卵形或菱形,長 5~8 公分,寬 4.5~7 公分,先端銳尖或為短尾狀,基部鈍或楔形,膜質或紙質,全緣,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秋日至冬日落葉時常會變為紅色或深紅色;葉柄長 3~6 公分,先端有二枚腺體,光滑無毛。
- 花:花多數,甚小,綠色或黃綠色,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花朵單性,花序頂部是雄花,基部是雌花;花序長 5~9 公分,直立或為拱形;雄花:每一苞片內約有 8~14 枚,花萼杯形,齒緣不整齊,雄蕊 2~3 枚;雌花:萼為三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子房三室;花柱短,柱頭三裂。
- 果實: 果實為蒴果,球狀橢圓形或近球形,具三溝,徑 1~1.5 公分,9~11月成熟,初為青綠,成熟時黑色,三裂,內藏種子三粒,黏著於中軸,黑色,外被白臘層的假種皮。種子外有一層蠟,種仁含油20%臼蠟和臼油為主要的化工原料,可製蠟燭、肥皂,油漆等等。唯有毒不能食用。
- 特性:
- 烏桕為落葉大喬木,烏臼得名的由來:有一說法是因烏臼鳥喜食其種子而獲名,另一種說法是因其樹老時根部黑爛成臼,而得名。烏桕的木材質地較有彈性,適合做『陀螺』的材料,所以坊間有『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之說。單葉互生葉序,葉形卵菱形,葉端尾形尖,葉基楔形,葉柄基部有蜜腺,葉緣全緣;葉柄長 3~6 公分,有葉托。葉片有毒,不宜在魚塘四周栽培;葉子是漢人的黑色染料;秋季樹葉轉為鮮紅色,頗為壯觀。花序為葇荑花序,開黃綠色小花,花期在夏季。烏桕種子白色的部份含有蠟油,可以做成蠟燭,黑色的部分油炸後可以取得透明的青油,當成肥皂的原料或食用;烏桕採播種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