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字:威氏鐵莧
- 英文名稱:
- 學名:
- Acalypha wilkesiana Muell.-Arg.
- 科名:
- 大戟科(Euphorbiaceae)鐵莧屬(Acalypha )
- 別名:威氏鐵莧,金邊桑、紅葉鐵莧、紅邊鐵莧、銅葉鐵莧、紅桑(廣州植物志),乳葉鐵莧、凹葉鐵莧
- 原產地:可能原產於 Viti 島,非洲。台灣於 1910 年由日人藤根吉春氏從新加坡引進種植。
- 分布:台灣各地均有栽培。
- 用途:
- 園藝庭植用:庭植和盆栽觀賞。
- 藥用:性味:葉:苦、辛、涼。效用:葉:清熱,涼血。治紫瘢,牙齦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咳嗽,血小板過低,暑熱。
- 莖:常綠叢生灌木,高約 1~2 公尺,莖光滑,枝紅褐色;具有多數分枝,小枝擴展狀,水平伸展或斜上昇狀,初有毛茸,後則光滑無毛。
- 葉: 單葉互生,葉闊卵形或卵狀凌形,但形狀常依品種而有不同的差異,長 10~20 公分,寬 7~15 公分,先端漸尖或短尾狀銳尖,基部鈍或圓;紙質或厚膜質,葉緣呈波浪粗鋸齒狀,表面為綠色,背面淡綠色,但常依品種不同而有不同顏色的斑點及斑塊,有時甚至整個葉片為紅色或褐紅色,相當豔麗;葉緣亦常具有白色或紅色鑲邊;基出的三出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5~7 枚;表面光滑無毛,背面沿葉脈處有毛茸;葉柄長 4~6 公分,有溝紋,帶毛茸。
- 花:夏季開花,花小,多數,單性花,雌雄異株,呈穗ˋ狀花序排列;雄花及雌花分別生長在不同的花序上;雄花序細長,腋生,長 8~15 公分;雄花多數生長於結節上,黃色或淡黃色,基部具小苞一枚;萼騙 4 枚,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雄蕊 8~16 枚,甚小,花絲短;雌花序長 2~10 公分,雌花疏生,每一雌花有一紅色的苞片;苞片三角形,先端有粗鋸齒 5~13 枚或為 5~13 枚淺裂;萼片 3~5 枚;子房三室;花柱三裂,裂片呈撕裂狀,白色或淡紅色。
- 果實: 果實為蒴果,球形,成熟時二瓣裂,但在台灣生長的鐵莧甚少結果實。
- 特性:威氏鐵莧的葉面銅紅色,嵌有暗綠班,在陽光充足的季節,葉面鮮艷亮麗,極為搶眼。威氏鐵莧的葉色呈現鮮紅色至紫褐色,在夏日陽光照射下,葉色十分鮮艷,所以又稱紅葉鐵莧。雌雄異花,花形長穗狀。樹性強,分枝旺,耐修剪,可作綠籬、庭園彩葉添飾栽植。鐵莧菜的品種很多,葉色變化豐富,在公園、校園、私人庭院及機關庭院中,差不多都能找地它的蹤跡。除了觀賞之外,根、莖皮、葉及花穗都可以入藥,而根最為常用,可用來治風濕性關節炎等,莖皮及葉對皮膚潰瘍,刀創傷等有效,花穗還可治腹瀉、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