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字:大鄧伯花
- 英文名稱:
- Large-flowered Thunbergia
- Bengal Clockvine
- Blue Trumpetcreeper
- Sky Flower
- Bluesky Vine
- 學名:
- Thunbergia gradiflora (Roxb. ex Rotter) Roxb.
- 科名:
- 爵床科(Acanthaceae)鄧伯花屬(Thunbergia)
- 別名:白狗腸、孟加拉右旋藤、通骨消(廣西)、老鴉杓、大花山牽、大青、葫蘆藤,山牽牛(雲南種子植物名錄),大花山牽牛(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大花老鴉嘴(廣州常見經濟植物)
- 原產地:產中國廣西、廣東、海南、福建鼓浪嶼及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島。生於山地灌叢。台灣於 1901 年由日本人田代安定氏從日本引進;1910 年藤根吉春代由新加坡引入種植。世界熱帶地區植物園栽培。
- 分布: 被廣泛植栽為園藝作物
- 用途:
- 園藝用:盆栽、花棚(蔭棚、花架、花廊)、庭園美化、和圍籬美化等露地栽培。
- 藥用:性味:根:微辛、平;根皮、莖、葉:甘、平。效用:根:袪風。治風濕,跌打,骨折。根皮、莖、葉:治蛇咬傷,瘡癤;葉:治胃痛;花、種子:治跌打損傷,風濕痛,瘡瘍腫毒,痛經。
- 觀賞、盆栽、庭園樹、切花、胸花。
- 種子可提煉茶油。
- 性味:花:甘、苦、辛、涼;根:苦、辛、平;葉:苦、澀;種子:甘、平。效用:花: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治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痔血,赤白痢,血淋,血崩,帶下,燙傷,跌;打根:消腫止癢,消食。治跌打損傷,食積腹脹;葉:清熱解毒,止血。治癰疽腫毒,燒燙傷,出血;種子:去油垢。治髮多油膩。
- 莖:攀緣灌木,分枝較多,可攀援很高,匍枝漫爬,小枝條稍 4 稜形,後逐漸複圓形,初密被柔毛,主節下有黑色巢狀腺體及稀疏多細胞長毛。
- 葉: 葉具柄,葉柄長達 8 公分,被側生柔毛;葉片卵形、寬卵形至心形,長 4~9 (15) 公分,寬 3~7.5 公分,先端急尖至銳尖,有時有短尖頭或鈍,邊緣有 2(4)~6(8) 寬三角形裂片,兩面乾時棕褐色,背面較淺,上面被柔毛,毛基部常膨大而使葉面呈粗糙狀,背面密被柔毛;通常 5~7 脈。
- 花:花在葉腋單生或成頂生總狀花序,苞片小,卵形,先端具短尖頭;花梗長 2~4 公分,被短柔毛,花梗上部連同小苞片下部有巢狀腺形;小苞片 2,長圓卵形,長 1.5~3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漸尖,外面及內面先端被短柔毛,邊緣甚密,內面無毛,遠軸面粘合在一起;花冠管長 0.5~0.7 公分,連同喉白色;喉 2.2~2.5 公分,自花冠管以上膨大;冠簷藍紫色,裂片圓形或寬卵形,長 0.21~0.3 公分,先端常微缺;雄蕊 4,花絲下面逐漸變寬,長 0.8~1.0 公分,無毛,花藥不外露,藥隔突出成一銳尖頭,藥室不等大,不包括刺長 0.7 和 0.9 公分,基部具彎曲長刺,長 0.3 和 0.25 公分,另 2 花藥僅 1 藥室具刺,長 0.25 公分,在縫處有髯毛;花粉粒直徑 86 微米。子房近無毛,花柱無毛,長 1.7~2.4 公分,柱頭近相等,2 裂,對折,下方的抱著上方的,不外露。
- 果實: 蒴果被短柔毛,帶種子部分直徑 1.3 公分,高 1.8 公分,喙長 2.0 公分,基部寬 0.7 公分。
- 特性: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性喜濕潤冷涼氣候,抗暑性及耐空氣污染力低。對土質不苛求,但以含適當濕度之砂質壤土最適宜,種類、數量都多得驚人,依顏色分有紅色系、粉紅系、白花系、混合花系。依原產地分有台灣原生種、大陸原生種、日本引進種、西方引進種等。花期從十一月到二月,漂亮多姿,但每年五月記得幫我修剪,讓我長得更好。花期在 11月至隔年 2 月間。茶花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它從花苞著生在枝頭上,到花朵完全盛開,歷時長達半年之久。茶花修剪的時機約在 5~6 月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