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團隊介紹
計畫團隊介紹
永續發展類特色永續型計畫
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
(SDGs 1、3、4、10、11)
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為因應未來超高齡社會來臨做好準備,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本計畫已深耕在地六年有餘,而第三期以累積6年之量能、實務經驗及成效為基礎,進階升級與創新實踐,並融入國外之互動交流及移地學習,以達WHO所提「活力老化」,與成就本期計畫高齡社區「打造智慧自在不老力」之永續發展目標。
計畫整體規劃主要為依循「健康照護」、「智慧輔具」、「社區特色&數位典藏」、「國際鏈結」四分項的跨域共作架構,以「提升長者支持」與「強化社會能力」為指導原則,持續攜手高齡社區延續前期計畫的執行策略。
計畫目標:
本期計畫為延續與進階升級型計畫,主要是依前二期之深耕在地成效為基礎,進階升級與創新實踐,並規劃至國外進行互動交流與移地學習,期達成「幸福台灣,共融銀力新社會」之整體發展目標。
以下分就兩大內容進行計畫發展目標之說明:
1. 國內社會實踐規劃:依據實踐場域議題分析與影響評估結果,本計畫整體發展目標為五大內容,而計畫所擬推動之跨域教學創新、人才培育、場域永續發展、價值創造等面向之重點方向。
2. 特色永續規劃:擴展與深化前項國內社會實踐之相關規劃,主要透過「健康照護」、「智慧輔具」、「社區特色&數位典藏」、「國際鏈結」四分項的跨域共作架構,達WHO所提「活力老化」,與成就本期計畫高齡社區「打造智慧自在不老力」之特色永續發展目標。以成為校內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之典範,擴大校內師生參與,與校方共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永續發展之相關規劃。並發展與地方議題相關之教學研究,融入校內教研體系,長期推動培育相關智慧精準健康照護與高齡生活福祉服務人才之學程,建構在地知識發展學術,促使「智慧精準健康照護」及促進高齡社區「打造智慧自在不老力」之永續發展目標成為本學校之教研發展特色。
大學特色類深耕型計畫
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 vs 月津
(SDGs 4、9、11)
府城雖未列名世界遺產,然以開臺之都,對台灣而言絕對具同等級的重要性。本計畫前期以世界遺產公約的5Cs(強化資產可信度、資產維護、相關能力培養、促使大眾瞭解與支持、社區)標準,保存一府城與四月津的郊商文化,並於一府城五條港建置神農街街區博物館,開創老街文化保存示範。本期延續並調整前期的提升文化保存的層次、由蹲點擴散文化傳播、永續在地文化從幼教扎根、技術移轉、開發國際能見度與尋找外部資源等六個面向,除貫徹世遺5Cs策略,再加入2020雪梨大會提「共有遺產和共同責任的共享遺產概念」,與2022世遺公約50週年紀念提出「下一個50年」「期待著和你一起做這件事」,牽手場域住民學習經營五條港街區博物館,以及扎根月津文化建置文化生活館,達成文化永續的終極目標。
整體執行策略:
1. 延續前期深化在地鍊結與拓展場域策略:本期除場域向外拓展成面,將強化與協會合作,定期召開會議,對於場域實踐成效做調整與修正。
2. 本期開拓的新策略─牽手住民向外串聯:共負維護資產責任,並向外拓展納入更多的資源,創造循環經濟模式。
3. 深化執行力:以四層次進階的深化場域課程,由20門既有課程組成五大課群,搭配5Cs各項任務,落實世界遺產的維護標準。
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
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
(SDGs 4、10、11)
想到偏鄉你會想到什麼?人口外移?還是產業發展停滯?在西港有一群熱愛鄉土,對在地歌謠與陣頭文化感到驕傲的居民,希望大眾可以藉由這些美好的旋律與文化,認識他們最愛的故鄉-西港。然而,礙於傳統歌謠與陣頭文化,因缺乏流行產業中活潑與可及性的特質,也讓這些美好的傳統歌謠逐漸沒落。而這也正是「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團隊想解決的在地問題,藉由帶領學生走入場域,以專業實踐社會責任,讓大眾再次認識西港,拓展對於農村的多元想像。
USR「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以培育具有平權與共融意識之藝文產業人才出發,傾聽在地需求,透過南臺流行音樂產業系與資傳系專業社會實踐(共融音樂創展、影片紀實與舞台設計)與西港老農、農產業者、南漂人與障礙團體,以地方歌謠、陣頭文化與流行音樂為基礎,結合系所USR專業課程、在地增能培訓與業界創展人才專業,發展西港在地音樂「定目劇」 創作,並在每年西港秋收後的盛典胡麻節中展演,行銷農村的美好。而這共融「藝」起創作的過程,不只提供學生用專業實踐社會責任的機會,也讓居民在共創的過程中,凝聚西港,一起勾勒出對於農村的永續意象。
預期效益:
1. 協助在地居民舉辦共融創作課程,結合陣頭文化與傳統歌謠之機會,將文化共融理念落實到在地生活,讓南臺成為推動永續城鄉的良善力量。
2. 透過師生合作的社會實踐培養專業能力,達成學術技術發展的創校目標,最終培養具有平權意識的創展人才。
3. Learn from the best。在場域中,學生從大一到大四都能有與頂尖團隊協作之機會,累積珍貴的場域實務經驗,強化學生貢獻社會之能力。
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
點亮左鎮相放伴 — 創意生活加值計畫
(SDGs 3、11、12)
位於臺南市東南端與高雄市內門接壤的左鎮區,為內政部所定義的偏遠鄉鎮,且由於全境屬水質水量保護區,無論是產業型態或是土地使用形式皆嚴重失衡,尤其淺山地區在人口高齡化及外移後,大片林地被棄耕、休耕,在土地限制使用狀況下產業轉型停滯,使得左鎮呈現出在台灣整體社會轉型後卻被遺落的樣態。
本計畫對焦左鎮發展失衡、空間資源閒置、高齡社會、多元文化斷層、組織弱化等需求,呼應SDGs11永續城鄉一目標、SDGs3保障各年齡健康與福祉、SDGs4優質教育、SDGs9工業、創新及基礎建設、SDGs10減少不平等以及SDGs17多元夥伴關係等目標,以創意生活設計方式活化風土資源,推動符合左鎮風土生活的開發設計之實踐,期望能重塑出架構於舊風中的創意生活體驗重鎮,增加地方創新與活絡,並培養在地青年在地方生活的能力;並透過「相放伴」的方式與在各組織、單位,共同打造左鎮淺山風土體驗魅力小鎮,呈現左鎮多元文化創意生活模式。
整體執行策略:
1. 在地執行方案:進行在地實踐推動,如:工作坊、活動、實體產出、成果展等,提供在地青年行動方案的支持,培養國中、國小學生主動關心社區的在地意識。
2. 在地工作站「向左走種子驛站」:成立在地工作站做為場域與學校的介面,提供各子計畫課程進入場域的各種諮詢與聯繫協助,以及在地執行方案,陪伴在地組織成長並增加其韌性,同時在課程學生進入執行的其間培養大學生進入社區的倫理、基本素養以及與地方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觀察收集學生及社區的改變。
3. 深化執行力:彙整校內資源、課程及成果:銜接系所專業等個子計畫下的課程及活動方案,並將計畫成果數位建構,成立計畫網站,提供瀏覽所有子計畫及其成效。
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
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
(SDGs 2、7、12)
台灣西南沿海養殖漁業歷史悠久,然而由於環境資源短缺、漁村人口外移及老化,產業發展面臨瓶頸。「藏碳蘊漁:古都土城仔綠電創能與智動養殖之跨界整合永續淨零發展計畫」以台南土城魚塭作為永續淨零實踐區域,透過綠電為場域提供潔淨能源,搭配AIoT技術打造魚塭智慧監控系統,從中培育綠電創能與數位技術人才,同時為水產養殖業提供數位轉型方案,促進產業與環境永續經營。
本計畫以「人才培育」為主軸,統合教師團隊、在地夥伴、學校資源與外部夥伴,引領學生進行專案發想與場域實踐。短期目標聚焦於土城養殖魚塭場域,以綠電創能、AIoT智慧聯網、食魚教育與行銷推廣等主題,建立學生基礎應用能力,同時養成校園內部凝聚感,未來將再邁開計畫廣度,朝台南重要水產養殖區──七股、將軍、北門等地擴散,重振漁村魅力。
本計畫以綠電創能對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七項「可負擔的潔淨能源」,以智動化養殖落實第十二項「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並以確保糧食生產之安全承接第二項「終止飢餓」之責任。
整體執行策略:
1. 聚焦區域需求與深化在地鏈結:鎖定場域重點議題,透過蹲點實踐,深化在地夥伴關係,並逐步吸引新場域夥伴之合作。
2. 發揮核心量能與強化在地價值:以核心量能「綠電創能」、「AIoT智慧聯網」作為課程基底進行人才培育,透過減碳發想、食魚教育,打破傳統養殖思維。
3. 串聯場域課程與重振在地活力:課程分為綠電創能類、智慧數位類、產創設計類與食魚推廣類,彼此串聯並多元發展,帶動學生替傳統社區注入新活力。
4. 創新數位整合與實現在地永續:以數位孿生技術結合智慧物聯網,讓數位裝置與場域各環節串聯,將智合創新實現於魚塭生態永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