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口快速老化,高齡照顧服務與友善環境建置是刻不容緩之要務。「青銀共創、攜手在地共築智慧高齡友善社區計畫」深耕型計畫團隊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高齡友善城市」倡議,積極與臺南市南區金華社區、鯤鯓社區與學甲區宅港社區共築高齡友善環境。團隊為緊密鏈結實踐場域之發展與需求,以駐地工作站為中心,藉由在地社區資源及利害關係人之「共識會議」平台,了解在地發展需求與期待並溝通在地議題與執行重點,檢視大學角色與量能。對內促成跨領域合作,對外結合在地資源或是產學合作,連結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同步積極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良好健康與福祉」(SDGs 3)及「減少不平等」(SDGs 10),並結合行政(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教學(跨領域之青銀共創微學程)及研發(高齡智慧生活輔具設計等)之能量,促使師生走入高齡社區,以專業實踐攜手在地參與高齡友善社區的推動,成就共好高齡社會之願景。整體執行策略包括:
一、高齡友善社區營造:以駐地工作站為據點推動共做x共食x共伴策略,活化長者社會動能,養成健康老化、活躍老化等健康思維。持續辦理關懷服務、文化特色、與節慶等活動,及進行居安評估與安聯網通報系統,以利自主無礙安心的在家生活。
二、產學攜手促進高齡樂活:透過青銀共創辦理世代融合課程(體適能、美食、失智友善等代間互動課程)與發展在地服務新模式、關懷訪視、推動社區企業,如建置社區APP系統,社區廚房等,協助社區自主永續發展及產官學合作推動健促以延緩老化與樂活。
三、智慧健康照護與高齡福祉服務人才培育:跨域合作之智慧健康照護暨PBL課程、生活輔具研發與應用、人培世代窗口,扭轉傳統高齡思維、培育在地小小照服員及志工發展在地照護力量。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這句諺語來源自清朝時期孕育全臺經貿發展的郊商文化,府城雖未列名世界遺產,然以開臺之都,對臺灣而言絕對具同等級的重要性。「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萌芽型計畫即從本校所在地一府城出發,串起鄰近鹽水的四月津。本計畫遵循2002年世界遺產《布達佩斯宣言》的強化資產可信度、資產維護、能力培養與訓練、促使大眾瞭解與支持與強化「社區」概念的5Cs高規策略,規劃系列兩港郊商文化的保存維護與經營管理機制。先於五條港中心神農街為蹲點設立五條港文化會館,朝神農街街區博物館方向邁進。透過課程、社會教育、導入數位科技,延續老街日常過年風景的燈展活動等,建置第一期可遊・可玩・可賞・可學・可感的300歲老街博物館,並同時將五條港的經營之道慢慢移轉到四月津的鹽水,例如與橋南社區合作,深化蜂炮的文化底蘊,挖掘往昔竹風華裡的竹炮台,並將竹炮台文化札根國小,做好資產維護以及能力培養的工作,共同攜手透過鐫永的珍貴文化為在地創生。至計畫第二期,計畫團隊於109年建置神農街街區博物館雛型,110年開發街區博物館中、英、日三國語言版本的介紹DM拓展國際視野,並規劃於111年完備神農街文化底蘊的5Cs,為鹽水月津港塑立文化老街創生的典範。
本計畫聚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優質教育」(SDGs 4)、「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SDGs 9)及「永續城市與社區」(SDGs 11),整體執行策略有三:
一、深化在地鏈結夥伴關係,由既有蹲點擴散成區,拓展地方合作新夥伴。
二、提升場域創生行動力,第二期於大學端除了延續自主學習專題,另規劃在地關懷學分學程,並結合碩士班課程,形成進階式的課程,以達深耕場域之目標。
三、加強場域串連,將前期所達成的厚實文化底蘊,透過神農街場域之經驗移植至月津,來串連一府城與四月津,進而朝向文化永續傳播的願景。
臺南市左鎮區是臺灣「極限村落」的縮影,區內多為惡地地形,產業發展受限導致人口外流嚴重,加之人口老化、出生率低,被列為可能消失的城鎮之一。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賴孟玲老師帶領學生組成「左山遊小鎮–左鎮地方創生」USR計畫團隊,聚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永續城市與社區」(SDGs 11)及「責任消費與生產」(SDGs 12),透過「文化產業與博物館」、「文化體驗設計研究」及「展演空間設計實務」等專業課程的結合,藉由專業實踐,將場域故事、知識轉換為教案教具及遊戲設計,為左鎮菜寮聚落空間視覺缺少在地特色符號找尋解方,並推動在地志工教案教育促進在地增能與社區永續。
計畫團隊多年來持續邀請在地及相關專業講師協同合作,開啟學生認識在地課題並獲得跨域實作能力。105至107年協助在地產業串聯發展西拉雅文化與在地特色的「魯哈的寶藏」遊程品牌,108年起著重在地人文、博物館及國小的串聯,深度挖掘、多元呈現展現左鎮地方特色樣貌,製作成教案教具作為在地特色課程發展的基礎並連結左鎮化石園區,110年則開始將觸角延伸至菜寮聚落外圍的地區,包括後坑古道、公舘社區、左鎮教會、陳春木故居等,將學生的設計能量實質發揮在社區場域之中。透過此社會實踐過程,培養學生了解偏鄉之複雜經濟、社會與環境議題,使他們能活用課堂所學知識於設計實踐,以具地方特色之產品與服務增加左鎮人潮停留時間與消費,促進產業鏈結與經濟永續,而學生也透過課程逐步完成實作作品、參與競賽獲獎、獲得產學案及其他工作機會,展現學習的成果與自信。
為對應偏鄉地區教育資源缺乏現況,特別是108課綱中所強調科技資訊及媒體素養領域教材與教案不足之迫切問題,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王文雄、劉大琦教師、業師許瑞鋒與南臺自造教育社社團學生組成「提升偏鄉弱勢地區學童課業及科技素養」USR計畫團隊,並與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PTWA)長期保持密切的合作,以設計力與資訊力共構為起點,融合專業知識與設計思維開發創客(Maker)課程教案與材料包,與偏鄉弱勢學校教師及課輔志工教師協力提升設計與科技領域教學能力,用關懷與陪伴致力偏鄉學習弱勢學童科技素養教育,對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優質教育」(SDGs 4)以及「減少不平等」(SDGs 10)。
計畫團隊導入創新產品設計系專業能量,透過產品設計相關課程進行教具設計研發及教材開發,並結合本校師資培育中心等相關單位之教育專業,發展符合108課綱素養導向的學習活動與評估工具,於校內共同舉辦科技教案工作坊,藉由反思實作經驗深化教案內涵,進一步融入如美術、幾何、表演之素養與領域知識,深化系所相關專業,培養關懷社會及團隊合作之能力。對外則持續於暑期至偏鄉及弱勢地區辦理自造教育實作營隊、進行課輔師資培訓,以提升偏鄉弱勢地區學校教師及課輔組織志工之科技領域教學與設計規劃能力。計畫團隊前兩年於中南部及東部地區執行自造教育營隊廣獲好評,後續亦獲得企業補助接續辦理以臺南地區為主之偏鄉營隊,使支援在地偏鄉及弱勢教育計畫得以永續發展。
臺南市西港區位於臺南市西部,主要以胡麻為農作物,素有胡麻故鄉之美譽,其中的金砂社區花旗木步道是近年來爆紅的網美景點,每年3至4月花季一到,總能吸引許多觀光客來到當地賞花踏青。熙來攘往的觀光人潮與金砂社區平時寧靜的農村風情,以及在地高齡化人口形成強烈對比;可惜離開此地的遊客對於平日社區風情與西港在地豐饒的產業、宗教與文化特色多半一無所知,徒留一時花旗木盛開與人潮洶湧的印象。南臺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師生組成「西港區及善化區餐飲文化之社會實踐」USR計畫團隊,與西港慶安宮、區公所及社區發展協會嘗試各項發想,帶領學生認識地方農作物、在地食材與該區域之獨特生活鏈結;於走踏的過程之中,以食物為媒介,引導學生踏入地方發展史、重要文化活動與建立料理演進故事;借助地方元素的滋養開發創意產品與推廣在地食材料理。
計畫團隊期望以連結在地文化與食材的方式,導入學生專業餐飲技能,一方面能以自身技藝參與在地餐飲文化的保留與創新、凝聚社區共識發展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也能以支持在地農業生產、提昇在地及綠色食材之可及性來促進地產地消,降低食物運送的碳排放,建立責任性的消費與生產。本團隊聚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消除飢餓」(SDGs 2)及「責任消費與生產」(SDGs 12),結合專業課程對接西港食品安全與地方餐飲文化議題。
延平國小位處於臺南市佳里區延平社區與漳洲社區,校園四周環繞著農田,在地農民依時令種植芝麻、玉米、番薯與蘆筍等經濟作物。佳里區北頭洋社區為西拉雅平埔族人蕭瓏社之發源地,古早「飛番傳奇」敘說著在地狩獵時期的故事,每年春天舉行的西拉雅夜祭為國人熟知,為結合在地特色並深化在地認同,延平國小近年推動西拉雅舞蹈及戰鼓隊訓練,成果優異多次受邀演出外,課程上也結合在地產業特色,由教師引領學生至延平芝麻小農場農事,並記錄農作成長讓學童實際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充分運用在地素材,結合108課綱於自然與文化等面向營造國小特色教育。
106年南臺科技大學林芳俐老師帶領應用英語系大學生,輔導延平國小學童進行英語遠距學習。自107年8月起與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張勝麟、林泓宏老師跨領域合作,以在地西拉雅文化為背景的原創兒童繪本為基礎,加入英語翻譯以及設計英語對話,運用繪本中情節畫面分鏡與程式積木(Scratch)的建立,開始了一本本的電子書與遊戲設計,塑造只有延平國小才有的英語、科技與在地融入繪本創作教學,獲得國小師生一致好評。110年三位老師帶領應用英語系、資訊工程系學生正式組成「西拉雅農業英語傳奇」USR計畫團隊,以計畫之姿持續整合資源為偏鄉國小教育帶入專業能量。計畫團隊聚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優質教育」(SDGs 4),著重協助延平國小發展學童農業文化跨域多元校本課程,並於大學端結合系所專業課程培植英語資訊媒體跨域能力人才,依據場域夥伴的需求設計出跨域的英語數位教材、攝影紀錄及創意行銷,持續推動英語說故事模式、凝聚在地認同感及推廣在地文化品牌曝光率。
「人人都是社會的資產,都擁有平等發聲與被看見的權利」。這是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減少不平等」(SDGs 10)在文化平權理念中的實踐,概念似乎簡單易懂,落實在實務上卻不簡單。在臺南,一群傑出的身心障礙創作家礙於臺灣整體無障礙環境的不足,使得「文化參與權」明顯處於劣勢,為此,南臺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產業系徐志杰、梁靜謙與莊承翃教師組成「有礙藝無限─文化平權」USR計畫團隊,以「在地關懷,文化平權」為長遠目標,將流行音樂產業系藝人經紀、音樂製作與舞台設計之專業融入社會實踐元素,帶領學生以「專業+共融協作」的方式與在地夥伴滯留島舞團攜手推動共融舞蹈(inclusive dance),規劃「共融藝術工作坊」舉辦選秀暨培訓活動,並協辦公開展演,讓大眾學習「共融」與「文化平權」的重要性,並持續推動文化平權在地化。
110年計畫團隊共招募22位素人舞者(其中有12位障礙者),並結合流行音樂產業系師生之「媒體公關與行銷」、「音樂製作」與「舞台與服裝設計」專業,帶領學生共同發想、規劃與執行一系列以共融為主體之展演,成果豐碩。111年更規劃擴展「共融理念」範圍,同樣結合流行音樂產業之培訓專業,包含「演藝經紀」、「音樂創作」、「音樂演唱」等,將展演模式從「舞蹈」拓展到「音樂劇」與「嘻哈饒舌」三個面向,預計招募更多對於文化平權有熱忱之學生,提供障礙者/非障礙者平等參與徵選、培訓與演出之機會,藉此於潛移默化中讓大眾理解「文化平權」之重要性,讓南臺科技大學成為推動南臺灣多元文化與社會共融的良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