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工作坊
議題工作坊
111.08.31
頭前溪跨縣市願景工作坊
工作坊摘要
頭前溪流域過往批次的水環境改善計畫多位於過往已開發的基地,如堤外農地、人工溼地、賽車場或遙控飛機練習場等空間。透過水環境改善計畫盤點優化既有休閒遊憩、交通動線與環境教育設施,有助於大眾利用河濱空間,並推動長期的親水、環境教育。
然而過往批次計畫中,較少針對既有水資源處理設施、區域性的生態課題-如野生動物廊道斷裂、被壓縮的濱溪帶空間-進行設計與改善。少數針對新竹縣、市人工溼地與周邊空間進行營造以優化生態系服務的案件,其成效亦在檢視中。
此外,過往批次水環境改善計畫雖創造相當比例的自然/新生荒野空間,依然有部分地區於計畫執行期程內或於維護管理階段清除既有草生地或增加硬鋪面面積,恐較不利於濱溪植被帶發揮其生態系服務,如維持土壤濕度以調控區域溫度與保水、並進一步提供陸生螢火蟲或其他關注物種棲地等。
在竹林大橋上游至興隆大橋間右岸,中正大橋至興隆大橋間的左岸,以及頭前溪 橋至舊港大橋間左右岸的高灘地有大量的水田、旱田、圳溝、區域排水或頭前溪 辮狀流路等地景鑲嵌,是水鳥、半水棲蛇類、兩棲類與螢火蟲等關注物種的潛在 棲地。然部分農地、公園綠地之經營使用除草劑或高強度刈草,使近自然棲地面 積下降,並減損植被可提供的生態系服務。
於維管能量可及的區域局部清除銀合歡,以增加頭前溪高灘地的植被組成多樣性, 仍為可積極提昇棲地功能與物種多樣性的努力方向,然需更細緻考量清除區與最 近銀合歡族群間的距離、阻隔、植栽配置與後續維管措施,以清除後盡快重建地 表覆蓋/遮蔽度為核心方法,並建議可搭配濱溪帶的先驅樹種或高莖草類進行營 造。
下游與河口區域,特別是舊港島西北側潮間帶至高潮線現已逐漸有水筆仔族群建 立,未來紅樹林發展對於現棲地環境的影響,值得持續追蹤與評估。
與會人員意見
生態
陳本康:
期待未來頭前溪高灘地利用可以朝向台北市及新北市的規劃方向,也建議縣市政府成立「高灘地管理局」,將頭前溪完整規畫,例如將自行車道斷點串連起來,另外目前縣市兩岸連接的橋樑大多以車輛通行為主,希望能新設以地標、地景及民眾休閒取向的橋樑連接兩側高灘地。
河溪網 鄒明軒秘書長:
1. 肯定藍圖規畫有別於過去以人為主的規劃方式,更多考量生態及河川,也建議可以透過像是土地利用盤點等,更全面地將河川治理或氣候變遷下的災害問題與解決策略納入藍圖。
2. 縣市政府目前正在執行的計畫與目前正著手的藍圖規劃應開始互相對應與盤整,以避免目前政策執行與藍圖規劃角度有所衝突。
3. 高灘地仍建議需保留原先的生態棲地、功能,並考慮以低度的維管、減少人為的影響,保留河川濱溪帶自然調節的功能。
4. 可更著墨於高灘地的修復、棲地的復育所帶來的生態系服務價值,讓人民有感、認同於這樣的方向。
水質
河溪網 鄒明軒秘書長:
1. 頭前溪水量問題包含氣候變遷與產業用水需求提升,建議可以透過目前頭前溪各取水單位的規劃,了解頭前溪水量不足與取水問題之關係,或許可以就取水比例議題做討論。
2. (回應陳本康先生發言)如規劃團隊所說明,頭前溪之濱溪帶及水域本身帶有部分自淨功能,希望也可以讓民眾了解高灘地的開發利用其實會影響河川自淨能力,透過自然機制的恢復進而可以解決河川許多面向的問題,在污水處理問題也可多考慮利用自然機制的作法。
3. 目前針對主流的討論較多,在支流的分析規劃較少說明。
4. 另外提醒縣市政府需考量藍圖規劃與其他工程互相競合的問題。
二河局 溫展華課長:
1. 河川污染來源大多在河川區域之外,要水質提升主要為源頭控管,如上坪溪及油羅溪周邊有許多溫泉業者,源頭管理是為重要,在水質管理上河川局能夠著力點的確較少。
2. 另在高灘地管理上目前僅能依規定審查民眾提出之使用申請書,後續若有不當農藥使用等亦難以由河川局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