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起源>
節奏是所有音樂的根本,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且隨手可得。每一個人講話的速度、走路的步伐及做事的節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培養節奏感是最容易上手且最貼近我們日常生活。
<節奏感的培養>
在十二年國教的音樂教育課程中,孩子最常接觸到的樂器就是直笛,但直笛不會隨身攜帶,所以無法隨心所欲地展現自我,但透過擊樂的深耕,孩子不會被樂器所侷限,因為最好的樂器就在我們的身體上,透過拍手、身體拍打、腳步踩踏等行為,可以發現原來我們的身體可以敲擊出許多的音色及節奏,透過變化及組合,最好的樂器就是在我們的身上。這也是打破學習音樂需要花大錢的迷思,透過深耕的學習,讓節奏的種子在孩子心裡的萌芽。
<鼓動人心>
透過先前節奏感的培養後,孩子對於節奏並不陌生,且透過身體肢體開發後,並搭配鼓器透過合奏訓練,不僅僅培養孩子在團隊中的默契,也在舞台上得到成就感與自信,透過鼓器震撼磅礡的聲響,一掃社會人心這一年來低迷的氣息,期待孩子能夠善用身體內的淺能產出更大的動能,鼓動人心。
<擊出好球>
棒球是我們臺灣的國球,球員在球場上帶給觀眾那種拚勁、熱血及感動,也希望透過深耕計畫讓孩子有能力傳遞這些正能量回饋社會。擊樂是所有樂器中種類最多的,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許多的打擊樂器也就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孩子可以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接觸到不同種類的打擊樂器,再搭配擊樂合奏訓練,更能夠給予孩子多面向的成長。 好的選手能否打出一場好的球賽,態度最為重要,所以我們希望孩子不只是透過書本上的學習,也可以透過擊樂的扎根訓練,培養出既可以展現自我,也可以融入群眾並給予社會正面力量的人。
每位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特質,都希望能有伯樂可以發現,藝術的培養往往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其實它又是最重要的。由於師資的缺乏,導致孩子能夠學習的項目有限,且音樂的學習也是給家長一筆不小的負擔,漸漸的孩子身上少了藝術的涵養,就也少了一股文化的氣息,這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希望透過最原始的肢體開發,再到鼓器的融合,最後再到多元的擊樂組合,透過這樣完整的規劃且長期的深耕,讓孩子從小就可以培養藝文的涵養,這也不會讓家長造成經濟上的負擔,更能夠百分百的投入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