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差斷層線上,15公尺禁建區從哪畫起?
內政部山坡地開發管理法則規定,在斷層線兩側各十五公尺是禁建區,對此規定之功效與適當性,筆者過去審查營建案件時即有存疑。值此中部災區重建,斷層禁建又成話題,而禁建範圍應是十五公尺、三十公尺、以至二百公尺都有人建議。但在作如何決定之前,須先明瞭兩項前提,一是斷層線位置的準確度;二為斷層地震的損害會有多大寬度?定得太窄不管用,訂得太廣,又會有人反彈,權益受損。
解答之前先提示一些有關斷層的基本認識,地下岩層發生斷裂,在破裂面(斷層面)兩側的岩磐若有相對(反向)運動而位移,則此斷裂是謂之斷層。斷層面若往上延伸到達地面,則地面與斷層面(二假定平面)相截的交線即斷層出現在地面的痕跡。如果斷面的傾(斜)角很大(近於直立)則出現地面的斷層線近於直線。但地面多非平面、地表高低起伏;又若斷面之傾角變小,則交線(斷層線)隨地形轉折成曲線,傾角愈小,曲折愈甚。
現在解說上面第一個問題,對斷層線位置的認定。現在一般營建界 認知斷層,大多只憑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之五萬分之一地質圖幅為根據,很少實地的測量,縱有鑽孔,也難獲得詳確研判。一般地面地質圖之斷層存在,多依據兩側 地層缺失或落差而推定。例行之地面調查對斷層位置的追蹤,若遇浮土或植被之遮蓋,也多只憑推斷。其次在一般地質圖所繪斷層線之線條,一般粗約五公厘或更 粗,在一萬分之一地質圖上五公厘寬度等於五公尺,在五萬分之一地質圖上則等於二十五公尺,誤差可能已超過十五公尺禁建的範圍,所以通常對於斷層線所在的確定位置認知不容易。更何況有的斷層不是單一的,而是由數個相伴的斷面所組成的斷層帶。因此精確的地質研究是建物營建之先必切實執行的步驟,有準確的斷線位置,才能劃定有效的禁建界線。
第二是禁建離斷線的距離應有多大?首先,決定距離的遠近自然隨震級(震度與規模)的大小而異,其次是受斷層的類型的控制。台灣的斷層多是逆斷層,斷面上、下磐的動量應該有別,逆斷層的上磐動量應會比下磐大(除非是俯衝逆斷)。試以這次車籠埔斷層為例,若認震源和該斷層有相關,可見上磐地帶(即斷線以東地區)受災範圍甚廣,可達二、三十公里;而下磐地面(斷線以西地區)之災區,止於八卦山丘陵地,不及十公里,所以禁建範圍應該兩側有異。因此禁建區寬度的規定應該再邀集專家細心的商定,既保安全,也能便利執行。
另外,也有人懷疑到震央位置的測定,南投的九份二山這一次被震 脫了一層厚皮,是否如此推測是震央的地方,或者由當地的九份二山逆斷層因地震而復活,發生了變動的緣故。此外,處在震央北邊的中橫公路在此次災變中,柔腸 寸斷,為前所未有,是何緣故,希望在實地探勘的專家諸公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