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 Shih-Hung (Luo, Shihong)
E-mail: shihhung dot lo at gmail dot com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專任教授
倫敦政經學院博士(2001)、政治大學新聞學士(1990)、碩士(1994)
煩請造訪我的個人網頁!
◆期刊與專書論文◆
Tong, J., & Lo, S.-H. (2017). Uncertainty, Tabloidisation, and the Loss of Prestige: “New Media Innovations” and Journalism Cultures in Two Newspap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n J. Tong & S.-H. Lo (Eds.), Digital Technology and
Journalism: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p. 91-111). UK: Palgrave Macmillan.
羅世宏(2017)。〈中國大陸第三方行動支付的發展與趨勢〉,《交流》,第153期,6月號,頁17-20。
Tsai, S. H.Y. & Lo, S.H. (2016). Media reform movements in Taiwan. in Freeman, D., R. McChesney et al (eds.). Strategies for Media Refor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Bronx, NY: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羅世宏(2016)。〈「黃金時代」的終結:中國大陸傳統市場化媒體興衰與新聞理想實踐的另闢蹊徑〉,《南華社會科學論叢》,2,頁1-25。
羅世宏(2016)。〈中國大陸行動支付市場概況簡析〉,《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2016年3月。
羅世宏(2015)。〈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概況 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概況〉,《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104年12月,全文下載網址。
羅世宏(2015)。〈大陸「網絡安全法(草案)」簡析〉,《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104年09月,全文下載網址。
羅世宏(2015)。〈新聞業是討人厭,但民主需要它—評介《為什麼民主需要不可愛的新聞業》一書〉,《傳播研究與實踐》,5 (1),頁199-205。
羅世宏(2014)。〈回歸根本: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查證〉,收錄在羅世宏、童靜蓉(編)(2014),《社交媒體與新聞業》,頁167-182 。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羅世宏(2014)。〈民主的擴散:新媒體扮演的角色〉,《交流》,第138期,12月號,頁22-25。
羅世宏(2014)。〈大陸即時通訊工具管控政策之評析〉,《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103年09月,全文下載網址。
羅世宏(2014)。〈新左派公共知識份子與批判思想遺產—紀念史都華 ‧ 霍爾〉,《傳播研究與實踐》,4 (2),頁243-251。(全文下載)
羅世宏(2013)。〈媒體壟斷如何防制?媒體多元如何維護? ---- 邁向一個複合式的管制取徑〉,《傳播研究與實踐》,3 (2),頁1-25。(全文下載)
羅世宏(2013)。〈公民數位典藏:從理論實踐到行動反思〉,收錄在羅世宏 (主編)(2013)。《公民數位典藏:理論X實踐X反思》,頁19-53。台北: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
羅世宏(2013)。〈傳播全球化/在地化的多重抉擇可以兼顧〉,收錄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主編)(2013)。《傳媒關鍵概念:傳媒素養教材》,頁143-147。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元輝、羅世宏(2013)。〈"人人時代"的新聞突圍:《weReport》的創設及其意義〉,《南方傳媒研究》,第41期,頁64-70。
羅世宏(2013)。〈微博正在改變大陸〉,《交流》,2013年8月,第130期,頁54-57。
羅世宏(2013)。〈傳媒與台灣公民民主社會的建構:自由報業的過與不及〉,收錄在郝志東 (主編)(2013)。《公民社會:中國大陸與港澳台》,頁296-308。澳門:澳門大學、新加坡八方文化工作室。
胡元輝、羅世宏(2012.12)。〈開創優質新聞業的人人時代:weReport的創設及其意義〉,收錄在胡元輝編(2012),《公眾委製新聞的時代來臨:weReport調查報導平台的意義與展望》,頁7-26。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羅世宏(2012.12)。〈調查報導的困境與前景:從西方回望東方〉,收錄在胡元輝編(2012),《公眾委製新聞的時代來臨:weReport調查報導平台的意義與展望》,頁47-75。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王維菁、林麗雲、羅世宏 (2012.06)。〈新科技下的報業與未來〉,媒改社、劉昌德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回顧與反思》,頁147-184,台北:巨流。
羅世宏(2012)。〈台灣的優質新聞巴萊需要天使:從構想到實踐〉,《司法改革》,2012年4月,第89期,頁46-49。
Lo, S.-H. (201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and its citizen journalism initiative in Taiwan. In M. Wall (Ed.), Citizen Journalism: Valuable, Useless or Dangerous. New York: IDEBATE Press.
羅世宏(2012)。〈惡紫奪朱:新聞置入性行銷在台灣〉,《南方傳媒研究》,第35期,頁95-99。
羅世宏(2012)。〈打造公共新聞的價值與模式〉,《台大新聞論壇》,第11期,頁99-114。(全文下載)
羅世宏(2012)。〈媒體改革,此其時矣:北美媒體改革運動與會議考察見聞〉,《新聞學研究》,110期,頁257-278。(全文下載)
羅世宏(2011)。〈跨媒體併購潮與NCC監理政策的回顧與反思〉,收錄在《2010年台灣新聞自由年報》,頁14-17。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全文下載)
羅世宏(2011)。〈大陸新聞傳媒發展與未來走向〉,《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100年09月,網址。
羅世宏(2011.03)。〈新聞自由倒退嚕‧反置入行銷年終回馬槍〉,收錄在《2010年台灣人權報告》,頁45-52。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
羅世宏(2011.01)。〈當新聞變成廣告: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形成及其影響〉,《新聞與傳播評論》,2010年卷,頁6-14。(CSSCI)
羅世宏(2010.11)。〈報業/新聞業前途與政府責任〉,收錄在羅世宏、胡元輝編(2010),《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經驗與台灣省思》,頁44-84。台北:先驅媒體社會企業。
羅世宏(2010)。〈網路世代再造公民社會〉,收錄在余範英、黃榮村等(2010),《力挽狂瀾:台灣向前走》,頁400-414。台北: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羅世宏(2010.03)。〈旺旺中時風波惡 展望傳媒前路險〉,《台灣新聞自由年報2007-2009》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編),頁43-44,3月27日。(全文下載)
羅世宏 (2009.06)。〈台灣傳媒行政管制體系的解構與重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灣傳媒再解構》,頁125-149,台北:巨流。
羅世宏 (2009.01)。〈廣電媒體產權再管制論〉,收錄在魏玓、馮建三編,《示威就是傳播》,台北:台社,頁305-342.
羅世宏 (2008.10)。〈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的盲點:文化公民權/傳播權視野之批判〉,《科技法學評論》,5 (2): 1-30. (全文下載)
羅世宏 (2008.04)。〈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 213-238。(TSSCI) (全文下載)
蔡欣怡、羅世宏 (2007)。〈台灣媒體的反美再現:兩大報的新聞論述分析〉,《台大新聞論壇》,6: 35-68。(全文下載)
羅世宏、管中祥、洪貞玲、鄭國威 (2006.12) 。〈監督傳播管制機關NCC〉,《中華傳播學刊》,10, 55-85。(TSSCI) (全文下載)
劉昌德、羅世宏 (2005.12) 。〈電視置入性行銷之規範:政治經濟學觀點的初步考察〉,《中華傳播學刊》,8, 41-61。(TSSCI) (全文下載)
羅世宏 (2004)。〈開放近用、有效競爭與公共利益:寬頻視訊服務市場的管制架構〉,《新聞學研究》,78,107-142。(TSSCI) (全文下載)
羅世宏 (2003)。〈廣電媒體產權再管制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 1-48 。(全文下載)
羅世宏 (2002)。〈台灣的認同/差異:影視媒體的局勢中介與雜存認同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2: 3-40。(TSSCI) (全文下載)
Lo, Shih-Hung (2002). ‘Diaspora regime into nation: mediating hybrid nationhood in Taiwan’. Javnost/ The Public, 9(1): 65-84. (SSCI) (全文下載)
◆專書◆
Tong, J., & Lo, S.-H. (Eds.). (2017). Digital Technology and Journalism: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UK: Palgrave Macmillan.
羅世宏、童靜蓉 (主編)(2014)。《社交媒體與新聞業》。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羅世宏 (主編)(2013)。《公民數位典藏:理論X實踐X反思》。台北: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
羅世宏、胡元輝 (編)(2010)。《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經驗與台灣省思》。台北:先驅媒體社會企業。(封面檔下載) (全書pdf下載)
◆研究報告◆
共同主持人(2009)。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計畫主持人:陳炳宏,共同主持人:羅世宏、洪貞玲、劉昌德,研究助理:李奇偉、蔡欣怡、陳怡竹、劉貞宛)(2009.12)《媒體併購案例與媒體產權集中對內容多元影響之研究》,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陳人傑、羅世宏、陳麗娟、楊嘉雯、洪志青、羅山珊(2009.12)。《廣電事業股權規範之研究》,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共同主持人(2008)。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計畫主持人:馮建三,共同主持人:翁秀琪、羅世宏、魏玓、程宗明,研究助理:張時健、蔡欣怡、劉貞宛、顧佳欣、林詩庭、鄭翔文、陳美靜)(2008.11)《數位匯流後之傳播內容監理政策研析》,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學術評論◆
羅世宏 (2008)。〈公共廣電八十載 追求共善新世紀〉,《新聞學研究》,96: 295-302。(全文下載)
羅世宏 (2005)。〈共和的新聞想像〉,《新聞學研究》,82: 219-225。(全文下載)
羅世宏 (2005)。〈研究創意 開放源碼〉,《傳播研究簡訊》,42: 5-7。(全文下載)
◆書評◆
羅世宏(2012),「馬克思的革命路是報老闆煉成的?兼評《作為勞動的傳播:中國新聞記者勞動狀況研究》」,刊於《共誌》,第3期,頁56-58。
羅世宏(2010),「從報業歷史思索報業未來 -- 推薦呂東熹著:《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全文下載)
羅世宏(2005),「這一次你不能逃避了,評《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中國時報開卷版,2005年5月十四日,B2)。(全文下載)
◆雜文◆
另見:部落格:平原筆記 http://plain-notes.blogspot.com/
◆會議論文◆
Lo, S.-H. (2013). Citizen journalism in Taiwan,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mainland China. Paper presented to The British Academy-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of Taiwan Workshop on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News and Journalism Studies Program. Monday April 28th, 2014.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羅世宏(2012.06)。〈潛轉型:二十年來中國大陸傳媒體制變遷的變化軌跡及其意義〉,發表於「兩岸比較視野下的中國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2012年6月1-2日,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國際會議室。(全文下載)
羅世宏(2012.01)〈在臺灣催生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意義〉,發表於「第十一屆新世紀新聞輿論監督研討會」,2012年1月3-4日,北京: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羅世宏(2011.12)〈兩岸新聞交流之回顧與展望:政策變遷與新聞實務的雙重視角 〉,發表於「第六屆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2011年12月17-18日,武漢:武漢大學。
羅世宏(2011.11)〈打造公共新聞的價值與模式〉,發表於台大新聞所二十週年「新聞與民主:創意實踐與公民行動案例討論研討會」,2011年11月12日,台北:台大新聞所。(全文下載)
羅世宏(2011.04)〈媒體集中化的政策思考:邁向「複合式」的管制取徑〉,發表於「數位匯流法制政策學術研討會暨高峰論壇」,2011年4月28-29日,台北:世新大學法學院。(全文下載)
羅世宏(2010.10) 〈當新聞變成廣告-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形成及其影響 〉。發表於「2010 廣告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武漢:武漢大學。
羅世宏(2010.11)〈 臺灣主流媒體新聞輿論監督的不足、制約因素與希望所寄:以苗栗大埔事件為例〉。發表於「 第九、第十屆“新世紀新聞輿論監督研討會」,杭州:浙江大學。
羅世宏、余小玲、向奕蓓(2010.07)〈中國形象‧台灣製造:初探「盛世中國」的媒體建構,以台灣《旺報》為例〉,論文發表於2010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第四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民雄:中正大學,2010年7月3日-7月5日。
余小玲、羅世宏(2010.07)〈十年磨一劍?中國網路民族主義論述的發展變貌─對強國論壇的觀察與分析(1999-2009)〉,論文發表於2010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第四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民雄:中正大學,2010年7月3日-7月5日。
(2010.06). Media Scholar and/or Media Reformer: Academic Work and Media Policy-Making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2010 Conference. Singapore, June 22-26, 2010.
(2010.06). PSB and its creative online service in Taiwan: PeoPo as Taiwan's number one website for citizen journalism. Paper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2010 Conference. Singapore, June 22-26, 2010.
(2010.04)。〈網路世代再造公民社會〉。「余紀忠先生百歲紀念研討會 面對公與義:再談台灣社會發展與變遷」,2010年4月1-2日。地點:台北陽明山中國麗緻大飯店。(全文下載)
(2010.01)。〈第三部門參與數位典藏推廣與應用:以雲嘉南數位弱勢地區為例〉。「建立數位公共領域:理論構建與在地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1月16-17日。地點: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
(2009)。〈傳媒公共性的公民新聞學實踐路徑:以臺灣的PeoPo公民新聞平臺為例〉。發表於「跨文化對話:媒介倫理與新聞專業主義國際學術會議暨媒介教育聯合會(MEC)會議」,2009年12月9-10日,武漢:武漢大學。
(2009). The alternative mode of academic work: a critical reflection. Paper presented to mini plenari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2009. Chicago, May 20-25, 2009. (獲邀擔任大會mini plenaries與談人)
(2009)。「Contact 21:數位匯流下產業衝擊與轉型」座談會第三場次 「數位匯流衝擊下的公廣集團經營策略」與談人,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數位匯流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地點:2009年4 月 3日 星期五 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達文西廳。
(2008)。〈初探當代華人社會的媒體公共性──研究策略與初步想法〉。「華人傳播想像會議」,2008年12月6-7日,地點:香港中文大學祖堯堂,
(2008) 。「傳播、資訊研究的未來」論壇與談人。「未來的傳播」-政治大學校慶研討會。2008年5月17日。
(2008) 。〈自由報業誰買單?〉。報禁解除20週年研討會。2008.01.11
(2007)。〈公民參與建構數位公共資產:理論、實踐與反思〉。「數位」近用,「典藏」授權—數位典藏公共近用與授權使用研討會。2007.12.01-02. 台北: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2007). Media reform 2.0: Engaging citizens communication policy deliberation from a media activist view.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nclosure, Emancipatory Communic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Union for Democratic Communications.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Oct 25-27 2007.
(2007). Television, ICTs, and the Poor in Taiwan, 1980-2004: Information Poverty, Social Exclusion and Civic Eng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naugural Ceremon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Oct 16-21 2007.
(2006)。〈NccWatch:跨越民主落差的實驗—傳播政策公民參與審議之制度化〉。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公共政策」學術工作坊,2006年3月3日,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
(2006). Media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A new look at the Taiwanese ca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dia-Asia Research Group 2006 Conference: Media and Identity in Asia.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arawak, Malaysia 15-16 February 2006.
(與古文秋合著) (2005)。〈全球資本、在地管制與媒體權力關係之演變:金管會的媒介論述分析〉。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
(與蔡欣怡合著) (2005)。〈台灣媒體的反美再現:兩大報新聞論述之分析〉。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會。
(2005)。〈重新想像報紙媒體的公共性:公共報紙的理論與實際〉。2005年「傳媒的公共性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嘉義大林: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2005-04-30)。
(與林詩宜合著)(2004)。〈企業醜聞與經濟風險傳播:「博達案」新聞初探〉。2004年「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台北新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2004-12-18~19)。(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 NSC-91-2414-H-194-014-SSS)
(與林詩宜合著)(2004)。〈從博達案新聞報導探討數位時代財經記者的報導規範〉。發表於「2004年知識、創新、傳播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04-12-1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 NSC-91-2414-H-194-014-SSS)
(2004):〈台灣新聞工作數位化的原因與後果:資訊傳播新科技、新聞工作與多元技能〉。「數位化時代與新聞報導」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2004-10-2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 NSC-91-2414-H-194-014-SSS)
(林敬恆、許淑玉、顏加松合著)(2003)。〈素描數位時代的台灣新聞職業:一項大型調查研究的初步結果報告〉,發表於「數碼新聞、社會變遷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2003年12月11-12日,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 NSC-91-2414-H-194-014-SSS)
(2003)。〈論媒體產權的再管制〉,發表於「傳播研究與台灣社會學術研討會」,2003年5月17日,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羅世宏(2003):〈數位時代寬頻視訊服務市場的管制:公平競爭與公共利益的考量〉,發表於「邁向數位時代資訊傳播發展學術研討會」,2003年4月17-18日,新竹:玄奘大學。
Lo, Shih‐Hung (2001). ‘Disapora regime into nation: national identity as form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Diasporic Transnational & Local Cross‐currents... London, United Kingdom (5‐7 September colloquium is sponsored by the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and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London , in association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EURICOM).
◆翻譯書籍◆
夏春祥、唐士哲、羅世宏(2013)(合譯)。《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台北:五南。
馮建三、羅世宏(2012)(合譯)。《傳播理論史:回歸勞動》(簡體字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馮建三、羅世宏(2010)(合譯)。《傳播理論史:回歸勞動》。台北:五南。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 (2008)(合譯)。《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台北:五南。
羅世宏、魏玓、馮建三、唐士哲、王菲菲、林麗雲、王賀白合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巨流。
羅世宏等合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應用與方法》。台北:五南。
羅世宏譯(1992)。《傳播理論:起源、應用與方法》。台北:時英。
◆期刊專輯主編
《傳播、文化與政治》第5期專題:〈NCC十年的回顧與前瞻〉(2017年6月)。全文下載。
《中華傳播學刊》第18期專題:〈後危機時代的傳播新視野:匯流媒體、能動主體、及智慧群體〉(2010年12月)。編輯室報告pdf檔下載。
《廣播與電視》第26期專題:〈後新聞局時代的廣電政策〉。編輯室報告pdf檔下載。
《廣播與電視》第29期專題:〈公廣集團的機會與挑戰〉。編輯室報告pdf檔下載。
◆研究計畫◆
97年度教育部資訊志工計畫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團隊。領隊:羅世宏。團隊編號:970094。
◆媒體專訪◆
《自由時報》,2011-02-28
《共識網》,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