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起源】
1.
2.
阮姓主要來源-- 阮姓始祖皋陶 姓偃,約4000年前,生於堯帝時期。舜帝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皋陶的—族裔孫於3000年前,商朝時期,在今址 甘肅省涇川縣-帶,建立-個諸侯國,名為阮國。約西元前1150年為周文王所滅,子孫緬懷故國,就以國為氏。阮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世代繁衍。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 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族人為避仇殺改姓阮姓。
【阮姓 - 郡望堂号】
郡望:
堂號:
陳留郡:阮氏發祥地--河南省祥符區陳留鎮。 漢初阮氏族人由甘肅涇川循黃河流域逐漸南下,在陳留-帶聚居。迨至晉代,陳留阮姓名人輩出,聲名顯赫。代表人物--阮瑀 阮籍 阮咸,當時的玄學代表人物--竹林七賢,阮姓就有阮籍 阮咸二位。族人逐以陳留為其郡號。後代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于陳留阮姓。
阮常興堂
【阮姓宗祠概況】
阮姓主要來源
阮姓始祖皋陶(讀音高遙)姓偃,約四千年前,生於堯帝時期。舜帝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皋陶的一族裔孫於三千年前,商朝時期,在今甘肅省涇川縣水泉寺一帶,建立一個諸侯國,名為阮國。約西元前1150年為周文王所滅,子孫緬懷故國,就以國為氏。阮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世代繁衍。
其他來源
南北朝時期,有石姓為避仇殺,而改為阮姓。
南朝時梁武帝賜臣阮姓。
........................................
(資料來源:阮姓宗譜志1頁及網路)
陳留綿延 竹林高概
發祥地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
(漢末三國時期,陳留鎮,阮姓名人輩出,聲名顯赫—竹林七賢)
漢初,阮氏族人由甘肅涇川循黃河流域逐漸南下,在今河南陳留一帶聚居,迨至晉代成為望族,族人逐以陳留為其郡號。
陳留郡:春秋時留邑為鄭國地,後被陳國所得,故曰陳留(今河南省祥符區陳留鎮)
漢末三國時期,陳留阮姓名人輩出,聲名顯赫,代表人物:阮瑀、阮籍、阮咸。後世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於陳留阮姓。
阮瑀—三國時期魏國;為建安七子之一,官居司空軍謀祭洒(曹操當時軍國書檄),才華出眾。代表作品有箏賦、琴歌、魏詩,將、箏、文與人品合而化一。
阮籍—阮瑀之子。官至步兵校尉。代表作品有詠懷詩、大人先生傳。
阮咸—阮籍之侄。入晉為散騎侍郎,官至始平太守。妙解音律,創作樂器「阮咸」又稱月琴。
竹林七賢—阮籍、阮咸、嵇康、劉伶、山濤、王戎、向秀是當時晉朝玄學代表人物。他們生活上不拘禮法,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資料來源: 阮姓宗譜志5頁及網路維基百科)
入閩始祖 溪淵公
溪淵公原籍河南省陳留鎮,任唐朝勤政大夫,唐朝廣明6年(888年)隨義軍阮能自光州固始,來到福建省漳州府,定居於角美鎮埭頭村,以"世德堂"為號立家祠。其後裔 太江公於四百年前再遷徙到福建省安溪縣龍門鎮溪湖店,其後裔 加走公1656年再遷徙到福建省南安縣英都鎮坪山村(舊名為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英內上堂鄉二七都,簡稱「南坪」)
渡台始祖 第二世祖嘉尚公
渡台始祖 第二世祖嘉尚公於1729年(雍正7年)時年43歲,攜帶父親第一世祖克環公及過繼陳姓的兄長陳朝公的神主牌,和時年8歲的獨子厚德公及時年7歲的養女黃賤世祖娘(厚德公和黃賤世祖娘來台長大後結為夫妻),從南安市坪山村渡海來台灣。擇居於雲林縣北港鎮溝皂里218號一帶(舊名:笨港奄豬舍),開墾海埔新生地為農。嘉尚公於1743年58歲往生於奄豬舍。厚德公於1783年63歲往生於奄豬舍。1971年當地居民,請示當地鎮安宮五府千歲,將嘉尚公厚德公骨灰合葬建廟,名「言善公」。1960年(民國49)嘉尚公與厚德公之仙骨合葬於和美鎮大霞田第六公墓。
奄豬舍路徑:國道一號南下—台78線元長下交流道—直走向19線—看到雲168指標右轉走雲168—看到奄豬舍路標左轉到溝皂里218號。
(資料來源:阮氏宗譜族8頁及奄豬舍吳姓、蔡姓居民)
到彰化的開基祖 第三世祖厚德、黃賤(諡肅慎)
第三世祖厚德公居住在北港,常到彰化營商,於乾隆47年在彰化北門內街開典鋪。
厚德公於1783年63歲往生於奄豬舍。厚德公對年後。1785年(乾隆50年)第三世祖娘黃賤(諡肅慎)帶五子﹃文堯、 文亨、文嘉、文意、文祥﹄即今日所稱湳仔阮姓五大房。
四媳及孫,潦溪過河,離開居住55年的奄豬舍,遷徙到彰化縣和美鎮嘉犁里(舊名:半線堡湳仔庄)。1813年以92歲高齡往生。在彰化主導28年。
(資料來源:感謝蔣敏全老師提供。及阮氏宗譜族3頁)
阮常興堂(書館---公廳---宗祠)
阮常興堂是阮姓祠堂祭祀公業的名號。也是阮姓宗祠祭典的舊名號。 (資料來源:阮氏宗譜族3頁)
1785年(乾隆50年)第三世祖娘黃賤(諡肅慎)攜五子(五大房)四媳及孫,離開居住55年的笨港奄豬社(北港溝皂里286號一帶) 遷徙到彰化和美嘉犁湳仔庄。約1830年(道光年間)五房第六世祖席珍公、飄香公兄弟兩人計議興建大宅,敦請楊縣令桂森權充堪輿師,在現今祠堂址建造雙進四合院書館,建材皆為唐山的上級品。1917年(民國6年)第八世祖建丁公改建為大廳,作為第五房之公廳。1935年(昭和10年)建丁舍娘與大房第十世祖貝公發起建設宗祠。第九世祖天匯公為建築宗祠主任委員。1936年(昭和11年)由五大房共議,將原本由建丁公改建的公廳拆除,基地供為建築之用,並將拆下之福州杉、唐山石、雕花屏以及大型神案桌獻出。在原址興建『阮姓祠堂』堂號『阮常興堂』。1937年(昭和12年)12月竣工。 本堂正殿供奉三大座神位碑,列入歷代始祖高曾祖考妣之仙名於內,每年定春秋二期致祭,由裔孫等集堂參加祭典。
民國六十年(1971年)裔孫阮才、阮水潭、阮蓮洲等籌備組織中華民國阮姓宗親會,利用阮姓祠堂為會所。
本堂於民國六十二年整修。民國75年(1986年)仲秋建立牌樓。
第十二世裔孫 忠隆2015年仲秋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