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最基本的功课「触」

《静坐引导》

2018.02.17 复习最基本的功课「触」

朱倍贤 主讲

繁體版


今天我们再来复习最基本的功课「触」。

在开始静坐之前,可以先做一点简单的伸展运动,或者是配合着深呼吸。利用这个机会将觉知带到身体具体的触感:你正在拉筋的感觉,正在深度呼吸在按摩身体内在的那个感觉,等等。刻意地将注意力从担忧丶想剧情这个层次抽离开来,带到活动的层面。

「带到活动的层面」—好像是你在打太极拳的时候,在做瑜珈术的时候,在做运动的时候,去感知你的姿势。无须追求全盘地掌握或感知所有的「触」搞懂,而是抱着一种「趋近」丶「作更多探索」这样的一个心态。

「趋近」丶「作更多探索」身体具体的触感。探索「想着事务剧情」跟「触感」之间的差异。不要只是机械性地自言自语:我已经注意到触了,我已经停留在触上面了。而是继续去探索着,如何能够贴近它丶觉知它丶知道得更清楚。

为什麽要在触这个层次上面运作?你看看是不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你能够更清楚地知道你的动作丶动机。绝大部分的时候,注意力是被不安丶饥渴所推逼着,我们是迷失在念头的世界里面,迷失在想像的世界里面,那感觉是不着边际丶不踏实的。

迷失在念头或想像的世界里面,後面必须要有贪染的推力。而眼前正在发生中的动作,你能够透过离开贪染而单纯觉知。当你把觉知贴近触这个层次,你发现到,你可以不用透过分析,不用透过过度的思维,你能够分别肌肉的紧松,身体内在的那些运动。你能够分别出执着所耗费的用力。长时间接触着触丶觉知着触,将念住安立於触的人,甚至连内心要起心动念的用力,也能够觉察得到。

你可能听很多有关於身行丶心行的解说,但是你却觉得不容易看到它们,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你在触这个基础上面没有做好。把这个基础打好的话,你自然而然就会知道,那个身行丶心行,,那个用力丶僵起来,像是在电网上面浮动的干扰波。

这个触的感觉,可以是放在身体的某一个区块,好比说胸腔的起伏,或者是胸腔内部被气压所推挤,那些具体的感觉。

你也可以尝试着同时去觉知全身。那感觉像是,你是一个在表演太极拳的人,当你在全心全意地投入在运动当中的时候,你同时在觉知着全身在做什麽,所以你才能够时时刻刻去调整平衡感丶紧松,才能够持续得了眼前正在进行的动作。

「观察全身」并不是要你死死地,身上的每一寸皮肤你都同时能够觉知。那感觉是有一种包含性的丶温和的,没有强迫非要全部都包进去,可是你却尝试着更全面知道你这个人现下在作甚麽,那样的一个观察方式。

另外一种观察方式就是,根本不用去计较现在触的位置是在什麽地方。你只是活在当下,让自己变得像镜子一样。镜子里面呈现出来是什麽触,你就知道是什麽触,没有刻意地要把你的觉知放在什麽地方。并没有要拿着这面镜子去追逐或捕捉甚麽特殊影像,而是刚好眼前正出现於镜面的是甚麽就是甚麽。

这三个方法都是可以。

再重复一次:

第一个方法是:刻意地把觉知局限在身体某一个比较大范围的区块,好比说胸腔内部不断在改变的气压,推挤着你的胸腔内在,身体内在的墙壁。每一次的推挤丶每一次的松缓,你都会隐约地感觉得到,血液上面的回荡丶神经上面的回荡。这是一个留意区域性的触感。

第二个方法就是:同时去感知全身。不是很用力地,强迫自己要同时去知道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温和地丶包含性地,好像你在运动一样,好像你要把路走得好,你必须要同时留意你的平衡感,你必须要留意你提脚丶放脚的过程,脚板接触地面的感觉。你得留意手臂的摆幅,肩膀是往两侧略略往後垂下,而不是往前垂下,挤压到胸腔变成驼背的样子。这种是包含着全身的。这是系统性观察某种活动方式,去观察该活动方式中所牵涉的全身(而不是直译的丶包含一切部位的全身)。

第三种方法就是:根本不用去理会地方的所在,只是安住在当下,让自己变得像镜子一样,让觉知变得像镜子一样,镜子之中呈现出来的是什麽样的触感,就是什麽样的触感。

不管你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尝试着去「趋近触」和「探索触」。靠近触感,探索它,不要把触感当做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客观的东西。

若你想要的话,可以偶而花一点心思去比较,觉知触感的感觉,跟你平常想事情丶活在想像世界的感觉,有什麽不同。想事情的时候,活在想像世界的时候,不断地追丶不断地迷失在故事情节里面,迷失在那个内容里面。可是你在感觉触感的时候,你是可以好像没有特殊的内容,纯粹只是在留意着动作的发生,背後没有推逼着的贪忧。

好比说你在觉知触感的时候,很容易能够留意得到,念头的生生灭灭,你留意到的不见得是念头的内容,但是你留意得到念头在生生灭灭。你可以留意得到你在追念头时所需要的用力,在想事情的时候,头皮要用力丶皱着眉头的用力。你可以让自己很放松地,完全徜徉在触感的世界里面,看你能不能够更乾净俐落丶更纯粹地徜徉在触感里。

越来越少分心在因为贪忧而想像丶追逐的世界,越来越多是纯粹的感觉。知道那个动作,知道该动作的集丶灭,看到动作是一种用力。生活里面看起来很复杂的故事,底下就是由这些动作堆砌起来的。待在这个触感里面,你才有能力能够看到,你是怎麽样钻进那个故事,怎麽样钻出那个故事,你的心跟境界的那种关系。

把这个基础练到滚瓜烂熟了,所以你到任何地方去,不管在做什麽事情,你都可以正在趋近触,正在探索触感。这里面有很多的乐趣可以获得的。你可以在终日的时候,在醒着的时候,都这样伴随着触感,那是比起想事情要轻松多了。想事情要堆砌起一个一个的念头,把它串连起来丶思考它,在内容里面钻研,那是耗神的。

当你贴近触感的时候,你很容易能够去跟内在的补给线通上电,好像插了电一样。你在这里面可以得到休憩丶得到充电。你可以很放怀丶放松地徜徉在触的大海。小心翼翼地丶认真地去确保你的觉知,它知道的是触,而不是与贪忧相应的故事情节。

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触。你好像是一个游泳健将,在专心比赛的时候,不要分心去担忧,你的观众是怎麽样在看你。你不要分心去担忧,如果没有得到奖牌的话,接下来要怎麽办。眼前你唯一关心丶唯一觉知的事情,就是你肌肉的使用,怎麽样在划水丶怎麽样在踢水,水触拂着你的肌肤,所以你能判知泳速,你知道在水面上的保持平衡的那个姿态。

同样地,你唯一要留意的就是,眼前的摩擦所产生出来的,内在的热所产生出来的,运动所产生出来的,那种有重量又坚固的质碍感,等等的这些具体的触感。它可能是小到包括像衣服贴着肌肤的感觉,空气吹拂着皮肤的感觉,头发覆盖在头皮上的感觉。它可以是包含这些细节的。或者是不包含这些细节,纯粹只是一个浑厚的丶浑圆的热,或者只是一个单纯的「动作正在发生中」的觉知,这个都叫做触。

「触」就是不需要透过你去分别丶去想像,就在这一瞬间生灭,在这一瞬间发生的那个“sensation”丶那个触感。不管你修学的是十六胜行里面的哪一个技巧,你都需要这个基础。如果你要能够观察你的动作丶调整你的动作丶放下你的动作,你是需要这个基础的。所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你才能够精准地去调整你的身行。

在这个基础上,当你是介面着这个层面,有时候你只要透过一点点意念上面的转变,你的身体就变得开通丶变得放松,你就会感觉得到内在的能源,有很多很多你可以接下来善用的东西。在这样的基础上面,当你放松的时候,那个放松是深度的丶精准的。觉知着触,当你去观察动机丶观察动作,它们感觉好像是水面上产生出来的涟漪,好像是电网上产生出来的波幅—是具体的丶有下手处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十秒钟的偷空,有一分钟能够忙里偷闲来做这个,都是很好的。这个基础做得好的人,一接近触心马上就安静下来,一接近触丶马上就知道你现前的状态,眼前有什麽起心动念。就在触这个层次里面,你能够客观丶准确地去评估,什麽叫苦跟乐。要不然,那个苦跟乐都是被想像力丶被饥渴感,所扭曲的丶所蒙蔽的丶所夸大的。

在触这个层次上面去感受压力,你就会在你的身体里面直接看到苦谛。在触这个层次上面去观察诸行无常,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的每一个动作它的危脆丶它的变异,它怎麽样跟你的起心动念黏在一起。

在睡觉之前,如果你能够连接着这个触,而不是习惯性地在妄想之中睡着—在担忧丶在企画着明天,在猜想着未来—而是被这个具体的触感所包围着,被暖意所包围着,被那个运动所按摩着,这样子睡眠品质一定会改善的,那个休息是深度的。

同样地,你在静坐的时候,若长时间地练习,让自己在动作这个层次看到自己,而不是老是用哲学理论的角度在看事情,你的禅修的功夫就会脱胎换骨。你看到的是那个复杂现象的基础,因为动作是人类的经验中,最微细丶有意义丶值得去探索的单位。

这个单位就是动作,就是你怎麽用力,就是你怎麽样起心动念,你怎麽样让身体的肌肉绷起来。你怎麽样在面对不同的境界时,身体的内在在形成另外一个身躯或态势。帮助自己看得到这一些,你的禅修才会有深度,要不然永远都是停留在见诤的那个角度上,在那些无关痛痒的意见上辩论着丶争论着。

深入到动作的底层,深入到触感的底层,帮助你修行的动机变得诚实。佛陀所讲的苦谛就不需要是有什麽复杂的理论来解释它,它就是在动作之中,随时都可以看到的。依附的动作里面有黏着丶有被推。贪染的动作里面有钻进去丶跑出来,有抵抗丶拥抱丶变成丶依赖丶汲取。这些动作里面都有压力。你要看到这些,就必须回到这个触上面来。

练习在这个层次上面得到滋养,而不是在想像的世界或心里面拍摄着电影中得到滋养。练习在触这个层次上面,得到你要的丰足感丶安全感丶稳定感。就算没有办法做到百分之百专注在触上面,起码做到「正在靠近着触」丶「正在趋近触」丶「正在探索着触」。

它不是一个可以被你抓到的东西,可以被你放在眼前说:啊!这个就是了。它是那麽稍纵即逝,它的特质难以被定住,但是你在趋近它的这个过程里面,可以得到安稳感。这就是为什麽你的目标不是要去捕捉到它,你的目标只是要趋近丶觉知。

最高明的观察触的方式,就是选择一个舒畅的丶安稳的丶帮助你安详的那个层次的触。好比说去留意那安抚性的回荡好,比说去留意包围性的温暖,好比说去留意那个正在进行的放松,好比说去留意那个正在被推拿,好比说幽深寂静的触感…类似这样的触感。所以当你徜徉在其中的时候,它里面有不同种的虽然是微细的乐趣,会不断地被发掘。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回到这个地方来,在讲话丶在休息的时候,在等公车丶在做家事的时候,不断地回到这个身念住来!

(静坐结束)

【回向文】

修持正念,

心中无所住,

好像是大雁鸟飞离开池沼一样,

舍弃它的巢穴。

如同鸟游於虚空,

没有痕迹可得,

这是圣者之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