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廳
病人自知將終,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正終」之所,因此病人危急之前,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準備舖放水舖,俗稱「拼廳」。
何謂腳尾飯
當死者生命在彌留狀態時,家屬便要開始著手準備有關喪禮的一切,首先 將病患的床位移到正廳臨時搭設的床鋪上,床鋪位置依男左女右擺設,稱為「徒舖」或「搬舖」。直到死者臨終時,便要取下正廳的天公爐,以布或米篩遮住神明和祖先 牌位,稱作「遮神」,家屬在死者身上蓋「陀羅尼經被」(俗稱往生被),以 銀紙或石頭為枕,並在死者腳邊供上「腳尾飯」,使死者不至於挨餓,一盞白蠟燭,做為長明燈,照明陰間的路。並以厚紙或白布,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日時,作 為「魂帛」,暫時替代神主牌位,供於正廳的一角,燃燭燒香,稱為「豎魂帛」。此 外,應於門外張貼告示告知左鄰右舍家中有喪事,以白紙黑字寫明「嚴制」或「慈制」或喪中「長輩尚在,晚輩去世時用之」。紅色春聯應以撕除。另外應為附近鄰居大門貼一塊紅紙,以示吉凶有別。紅紙於出殯日啟靈後始撕除,並由道士洗淨,貼上淨符。。
*由於腳尾飯上插有筷子,所以平日禁止小孩將筷子插在飯上,以避不祥之兆。
哭路頭
出嫁女聞耗喪回家,離家一段距離即須號哭,且有哭辭,聲極淒洌,俗稱「哭路頭」。凡長輩嚥氣時未隨侍在側之子孫,自外地奔喪回去,必須匍匐入門,表示自己不孝,奉養無狀。
做七的意義
【由來】死者逝世後,每七天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負 責祭拜者的身分也不同, 俗稱「作七」,共有七個日 期,分別是「頭七」,由孤哀子負責準備祭品;「二 七」 由媳婦 負責;「三七」由出嫁的女兒負責;「四 七」由姪女負責;「五七」由出嫁的 孫女們 負責; 「六七」由出嫁的侄孫女或曾孫女負責;「七七」或稱 「滿七」由孤哀 子負 責;但客家人與上述閩南人的 習俗略有不同,而以「四七」為女兒七。又因現代 為工 商業社會,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二十四天的,即頭七、 七七各七天外,其他各以每隔 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 式。
【時間】 由往生日算起第六天的晚上九點開始誦經做七時 間要超過十一點俗稱交子時,意即交到第七天的意思, 部分地區習俗頭七時間為第七天早上。一般作頭七、三 七、五七、七七時供品會較為隆重。
【供品】 作七拜菜時先準備一份三牲拜王官,如豬肉、公 雞、魚、酒。拜死者時有五味 碗或十二道碗,如米 飯、米粉、春乾(象徵有餘)、韭菜(天長地久)、豆 乾(做大官)、芹菜(勤勞)、魚丸、肉丸(中狀元、 當議員),肉片、菜頭(好彩頭)、豬腸(生男孩)、 雞翅前膀(易謀生)等;以及其他果品、紅圓、發粿 (象徵子孫團圓 興旺)、麵頭山(又稱子孫山或女兒 山)。
守靈的意義
未出殯前子孫須在靈幃守靈,夜間則在柩旁敷蓆而眠,俗稱「睏棺腳」。及因生前晨昏定省,不忍讓死者遽爾孤零。
香奠與答紙
死者親友通常會送錢給喪家買銀紙燒與死者,俗稱「香奠」或「楮敬」金額必須單數,切忌雙數,以免重喪。喪家收到香奠,必須答謝,俗稱「答銀紙分」。目前以答毛巾最為行,而且是收到香奠當時隨即答謝。
【供品】十二道菜,葷或素。
【金銀紙】銀紙。
【禁忌】傳說屍體入殮時,禁忌遭逢雷鳴,遇雷鳴的話,死者腹 肚會腫脹,需以銅鑼蓋其身上, 才可鎮壓住。
【乞手尾錢】「辭生」後即乞手尾錢,把預放在死者衣袋內的硬 幣分給子孫,每人一枚,用白 布或藍布穿孔繫於手腕,父 死繫於左手,母死繫於右手,帶至換孝為止,象徵死者愛護子 孫,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責任之傳承。
【大殮與棺中佈置】大殮即將屍身置入棺內之稱。通常人嚥氣後 廿四小時內擇吉時入殮。入殮時子孫環視,有的子孫親自為 之。長子用白布自屍腰提起,其餘子女抱其頭與足,小心放入 棺內(由於入殮有沖煞之問題現今此入殮儀式多由禮儀公司為 之),此時民俗忌「人影」被壓住,故須注意燈光之光源方 向。下墊棺蓆上蓋水被,加枕(中白 兩旁紅內裝銀紙、狗 毛、雞毛之菱角枕,表示雞啼狗吠死者才能知晨昏),庫錢、 生前物品、 過山褲及桃枝等。棺底最好先舖蓪草、茶葉等 以吸屍水,傳統亦有置七星板。右腳踏銀紙左腳 踏金紙 (部分地區正好相反)。
【封釘與停殯】屍體安置好後,固定不會移動,並經子孫親友最 後一次瞻仰遺容,如選擇土葬儀式時隨即加蓋封釘,父喪由 「族長」主釘,母喪由「母舅」主釘,謂之「封釘」。棺釘 分四角四支長釘,天頭 中間一支小釘纏五彩布,長釘要整支 打入,小釘只略釘一下,即由孝男用口咬起置於香爐。釘釘時 要唸吉祥話。如隔三天以上才出葬,停柩在堂,等待出殯,則 須「打桶」以防臭味溢出,如選擇火葬儀式時現今多於出殯當 天舉行封釘儀式,封釘人員與上述相同。
【 拼腳尾物,佈置孝堂與捧飯】打桶後要將腳尾飯,腳尾紙等 移走,俗稱「拼腳尾物」,然後 在柩前佈置孝堂,以白布 遮柩,設靈幃,架遺像,亡者衣服鞋襪置於椅子,置靈桌, 供奉魂帛,魂幡,置一對蠟燭、鮮花,設香案、果品、燈火 日夜不熄,備親友之弔唁。自入木起每天要捧飯二餐,早、晚 要捧水供亡親洗手面、洗腳手。
入殮打桶
當大體要準備入殮前,得先準備好棺木,稱為「買壽板」,擇吉日吉時將 棺木接回家中來,一般是以吹角樂音做為引導,由四名以上的抬棺者(或土公)用小卡車運到喪家,途中若有經過橋或十字路時,需沿途置留銀紙和紅布一條,稱為「放 紙」,棺木運到喪家時,稱為「接板」或「接棺」。棺木進屋時,得頭先進,以便入 殮時頭內腳外。要放板前,得先在左鄰右舍的門口貼上紅紙條,作為避邪用。
【祭品】米一包、細竹圈(象徵團結)、掃帚(驅邪)、金鼎 (燒金用)。
【金銀紙】壽金拜土地公,小銀拜死者,均由子媳在接板時的門 外板邊燒化。
【乞水】接棺後隨即乞水,子孫全部穿孝服往大圳溝或河川, 為首帶瓦缽、香、四方金、兩枚硬幣、抵水濱,燒香向水神禱 告因某人去世,向水神乞水以便沐浴、舀水,不可逆流,尤忌 重舀,今人住於都市嫌河水髒或離河太遠,也有人以水桶裝自 來水置於露天處以行乞水之禮。
【沐浴】乞水返家,旋即舉行沐浴、穿衫辭生,分手尾錢儀 式。沐浴,由長子或「師父」以白布沾乞自河川之水,由頭 到腳做一比畫,比畫時「師父」須唸吉利話。
【穿壽衣】今人大多於沐浴後為死者穿上壽衣。為死者穿衣,古 代有「套衫」儀式,今已無。死者之穿著,貼身一重必須用 白色棉布衣褲,日後撿骨骨色才會潔白,中層隨人穿,外層 則昔多用 長衫馬褂,今已有人穿西裝。
【辭 生】死者在被裝入棺木的入殮前,家屬為其所準備在人世 間的最後一餐飯,即為「辭生」, 這種告別餐宴必須是六葷六 素的十二道菜,家屬也請來一位好命的人,把 這十二道一一端
起來,每端一碗便說一句吉祥話,且作挾菜餵給死者吃的樣
子,但有 些地方並沒有這種辭生的習俗。
在殯儀館/如親人離世,不方便把遺體運回家裡,只好把遺 體停在殯儀館的冰櫃保存,等到喪禮當天前一小時入 殮。入殮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先將遺體清洗、化妝、 穿戴整齊,衣服不限幾件,再移到喪禮會場;遺族全體 隨待在側,禱告唱詩,同時將遺體放入棺木,蓋上第一 層透明壓克力板,等喪禮完畢,瞻仰遺容再完全封棺。
在家裡/親人斷氣後,取得醫師死亡證明書,停屍客廳,連 絡全部遺族到齊後,再入殮。入殮時,由傳道(牧師) 主持,唱詩禱告,(程序與在殯儀館相同)。入殮後, 有的隨即火化,擇期舉行喪禮,有的將棺木停在家裡, 直到喪禮那天再出殯。
【 喪禮】
喪禮時間沒有特定日子,只要大家方便,一般是星期日
參加入殮,主要對象是故人遺族,也藉此見故人最後一 面。
參加喪禮,主要對象範圍較廣,除了故人熟識的親朋好 友外,遺族的親朋好友也都參加,所以,喪禮比較隆 重,而有一定的禮節。
基督教生死觀
從聖經的觀點,基督教雖然對死後有極大的盼望,但所強調的是把握今生的現在,人既死了,就蓋棺論定;所以,喪禮是為活人,不是為死人,死人已息了世上的勞苦,不會成為神保佑人,也不會成為鬼作弄人。基督教喪禮又稱追思禮拜。要點如下。
一、思想人生的結局:
人生自古誰無死,所以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需將這事放在心上,不要太計較利益得失,甚至彼此傷害,藉喪禮讓活人能得智慧的心,去面對死亡的課題。
二、安慰故人的遺族:
親人離世,難免感傷,但藉喪禮的講道,可以得到安慰,知道人生在世如客旅,將來可以相會在天家;如同移民到國外,雖捨不得,卻不致於過份悲傷,並藉禮拜,求神安慰遺族的心。
三、激勵在世的親友:
藉由喪禮;親友彼此的關懷慰問,能夠化悲慟為力量,以故人的美德為榜樣,從新得到動力,再奔向人生的道路。
基督教喪葬儀式
【入殮禮】
在殯儀館/如親人離世,不方便把遺體運回家裡,只好把遺體停在殯儀館的冰櫃保存,等到喪禮當天前一小時入殮。入殮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先將遺體清洗、化妝、穿戴整齊,衣服不限幾件,再移到喪禮會場;遺族全體隨待在側,禱告唱詩,同時將遺體放入棺木,蓋上第一層透明壓克力板,等喪禮完畢,瞻仰遺容再完全封棺。
在家裡/親人斷氣後,取得醫師死亡證明書,停屍客廳,連絡全部遺族到齊後,再入殮。入殮時,由傳道(牧師)主持,唱詩禱告,(程序與在殯儀館相同)。入殮後,有的隨即火化,擇期舉行喪禮,有的將棺木停在家裡,直到喪禮那天再出殯。
【 喪禮】
喪禮時間沒有特定日子,只要大家方便,一般是星期日
參加入殮,主要對象是故人遺族,也藉此見故人最後一面。
參加喪禮,主要對象範圍較廣,除了故人熟識的親朋好友外,遺族的親朋好友也都參加,所以,喪禮比較隆重,而有一定的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