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要一看佛基兩教的主要教義,便能發現佛教是一個十足阻礙基督教發展的異教。
佛教講因緣,主張宇宙間無神;但基督教講有神。
論到世界萬物如何生成,佛教講「因緣論」。世界萬物的「本質」到底是甚麼,佛教用「實相論」來答复(詳情請閱拙著《基督教與佛教的比較》第七篇「世界觀」)。佛教主張任何物的出現與存在,一定先有「因」,如瓜種的「種子」,以後藉著外界的雨水、陽光、泥土等外「緣」,予以助力,使其發芽生長,最後結出瓜(果)來。這就是「因緣」(Hetu-Pratyaya),或稱「緣起觀」(Pattica-Sammvppadu),英文譯成Dependent Origination。根據因緣論的教義,佛教便一口咬定說宇宙間並無絕對者、超越者––神(或上帝)的存在,因為他們從何因緣而生呢?有形無形萬物(佛教稱為有為法與無為法),都跳不出「諸法因緣生」的法則,所以沒有不受因緣而生的超越者––上帝存於宇宙之間的道理。佛經說:「諸法亦如是,因緣合乃成,因緣離散即滅,法亦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老女人經》)。
佛教因不講神,是徹底的無神論,所以只有從人的思想與解釋分析,來說明萬物的源起,最後終於歸結在人的「心」的運用這一個焦點上了。大乘佛教所講的所謂「萬法唯心,心外無法」,無非是說一切的事物都只看人「心」的如何變化而定了。佛教的唯識宗、禪宗都不外在講一個人「心」。因此,一個真正明白佛教因緣(或緣起)的佛教徒,是絕對不信任何神明或上帝的。有一位法師對我說,就是殺了他的頭,他也不信上帝。
但自從大乘佛教於紀元前後在印度興起後,即採取容納了數以萬千計的諸佛、菩薩及鬼神,鼓勵信徒向他(她)們敬拜以求福益。有些教外人便批評佛教說,這豈不是在拜神?無神論跑到那裹去了?但佛教徒卻力辯說,這些無數的鬼神都是「有漏神」(漏乃煩惱之意)。佛教雖承認有天神(主要採自印度教),但不皈依,故仍屬無神論。至於跪拜佛菩薩像,僅系一種尊敬,他們不能寬宥或赦免人的罪過。對佛像的敬拜,只不過是一種思維,是一種觀念崇拜,不是一種禱告,因佛陀只是指導人一條修行的途徑,他本人已死,對這世界已不發生任何瓜葛云云。
但這些話只是一種自圓其說的詭辯,事實上,連許多僧尼都在大拜諸佛、菩薩、鬼神,以求加護,成了變相的多神鬼崇拜者。在有神或無神這一問題上,佛教顯得十分矛盾,從純粹「緣起」教義講,佛教確是無神論,但佛教徒今天實際所行出來的,卻是敬拜無數鬼神的最「多神論」者,無論佛教徒如何辯駁,事實擺在眼前,有目共睹,那容否認?
宇宙間究竟有神無神?基督教是主張有神的。舊約聖經創世記第一章第1節便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上帝曾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以弗所書形容上帝說:「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弗四5)。保羅告訴雅典人說:「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徒十七27)。單從這幾節聖經就能說明萬物都由上帝所造,連人也在內。這位創造主卻是「自有永有」,意即不像有些宗教由人來封神而才變神的。上帝既然從太古起便是自有永有的存於宇宙間,所以根本與佛教所講的「因緣論」毫無關係,絕對不受因緣論學說的束縛與限制,何況聖經根本不信因緣論這種道理。
上帝雖是宇宙的創造主,超越者,絕對者;但卻離人類不遠,住在人類之中,人們可以揣摩思想而得,所以上帝與人十分親近,人只要信祂,上帝的靈便與我們同在,天天幫助我們。在這點上,上帝也絕不受人造學說因緣論的絲毫影響。
基督教不 單信神,而且還只信一位真神––上帝,不相信也不承認其它任何被人稱為是神的神,所以基督教是最徹底的「唯一神教」信仰(Monotheism)。有的宗教雖也拜一位神,但卻也承認別的神的存在,這叫做「單一神教」(Henotheism),印度教即如此。在基督教所主張的唯一神教信仰方面,聖經極明白的表示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二十3),「不可敬畏別神,不可跪拜事奉他,也不可向他獻祭」(王下十七35),「我就是耶和華你的上帝,在我以外,你不可認識別神,除我以外並沒有救主」(何十三4),「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
佛教一面講緣起,說宇宙無神,無上帝,但另一面卻又努力拜多神多鬼,神佛鬼滿天飛。但基督教卻講有神,有上帝,只信一位真神––耶和華上帝,不信其它任何「神明」。因此,在這點上,佛教所講的與基督教有最根本的衝突,使許多佛教徒遠離基督教,阻礙了福音的發展。
佛教鼓勵信徒拜死人;但基督教即禁止。
印度小乘佛教中的最大一派––「說一切有部」,承襲印度人原有信仰,再加上自己學說,以為人死以後有四十九天日期,死者的靈魂是在空白過關時期,以後便去轉輪迴了。從這個思想逐漸發展結果,佛教便主張人死後要延請僧尼為死者念經拜懺超度,俾讓死者靈魂(佛教不用﹁靈魂﹂這個說法,用「識」這個術語」),或去較好的輪迴之處,或就此成佛(?)。事實上,成佛或所謂投胎轉生較好之地,都非念念經便能一舉而成的(詳情請閱拙著《答妙貞十問》)。
在中國佛教界相傳,超度死者的佛教儀禮,超自梁武帝(公元五○二––五四九年),在他以前,佛教是不拜死人的。佛教入華不久後,因她所講的,在在都與我國傳統思想相違背,所以曾不斷受到國人猛烈批評與攻擊,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佛教僧尼反孝,不孝。中國孝道有三大思想:
父母在世,盡責奉養,和顏悅色,敬愛順服,死後則居喪守孝,慎終追遠。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慎重嫁娶,傳宗接代,繁榮宗族,族譜相傳。
敦睦親族,敬老扶幼,做好人好事,顯親揚名。
佛教僧尼恰巧都違反了我國的孝道思想,僧尼一出家,便不能孝敬父母,奉養雙親;僧尼受戒時,必須剃去鬚髮,他(她)們不結婚,斷宗絕代,中止族譜。僧尼一入寺廟庵堂,即與原有親族完全斷絕關係,故難再敬長扶幼,顯親揚名了。台灣獅頭山海會庵裹的一位尼姑感嘆地說:「……但我是個出了家的比丘尼,割愛辭親,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得再稱父母而已改口稱為老居士了,豈能再作他人的干女兒呢?」(一九六四年八月份《中國佛教》月刊,文曰「一支鋼筆的故事」。)你看作了僧尼可不可憐?簡直成了六親不認。
中國佛教徒為了「保身」起見,另想妙法,用四種說法與方法為自己的不孝作辯護,他們主張:
出世間孝才是人孝,「一人出家,九族生天」,出家目的為欲救父母,故乃大孝。其實,假定佛教教義說得對,也只有出家的這人,如好好修行,或得解脫,其它的任何人都無法與此人一齊得解脫的。何況僧尼不結婚,何來九族?九族中也包括子、孫、曾孫、玄孫,或岳父、岳母在內。
佛教徒又強稱「以戒為孝」,五戒乃孝之大集合。但戒為做人的最起碼條件(五戒為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孝則專對父母尊長,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主張替已死父母念經才是人孝。父母生前,僧尼不能親自孝順供養,死後念經,只是自作安慰,與已死父母無關。有本《父母恩重難報經》,就是要人多為死去父母專心念經。僧尼住廟庵,過集團生活,根本無法供養親身父母,大概心中也覺不安,一俟父母死去,只能為他們念念佛經,似乎已做了一件「大孝」,以求自己良心平安罷了。
主張以超度敬拜已死父母來孝順他們。中國佛教徒撰制《盂蘭盆經》一部,偽稱佛說,經中強調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延僧超度已死父母。其實,假定已死父母如真已成「佛」去了涅槃,超度也根本無用。如父母仍在地獄受苦,按照佛教因果、業力等教義,他們是罪有應得,超度也無效。因此,所謂超度實在僅為略略安慰死者的親友,以及僧尼藉此能賺些金錢以維持生活與寺庵的運行罷了。僧尼都知道這些,只是那些請僧尼超度者卻仍被瞞在鼓裡,還真以為父母都獲救了呢!
對基督教傳道來講,這第(四)項佛教的拜死人(或稱拜祖宗)、超度,是最令佛教徒遠離基督教的一大因素,如說得極端點,今天許多中國人不願意信基督教,就是害怕作了信徒後,不能再拜祖宗,祖宗之靈都要餓死了(?)。
基督教主張人在今世得救,死後有永生,人如不信主耶穌,一旦死去,他的罪惡隨他而去,在末日時等候審判。因此,人死了後,絕對無法再為死者舉行任何類似「超度」的補救方法。無論念多少聖經,無論行多少祈禱,無論捐多少金錢,都不能為死者添加任何有關得救的利益。聖經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約三18),「你們得救是本平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二8)。對死人的超度,其實就是活人所施的一種「行為」,但基督教卻否認靠行為得救,所以基督教中沒有超度儀式,而只有追思禮拜,且單為信徒而行,凡不信者,連追思禮拜也不能為他舉行。
根據民俗學的研究,活人大多對死者之靈發生恐懼,尤其是遭橫死惡死者。活人又常對死者發生愛慕之心,特別是對親人。活人又以為人死變鬼,他的靈魂飄泊於家中,需要常予安慰,供奉飲食。綜合以上幾種原因,敬拜死人之風逐漸盛行,所謂慎終追遠,便是出於愛慕紀念先人而來。請僧尼為飛機或車禍喪生者超薦,便是出於懼怕這些橫死者會向活人作祟加害之故。同死者牌位供飯(大陸有些地方,一天供三次;如同活人日食三餐一段),便是出於供養留於家中,保護全家大小的死者之靈,表示孝順之心。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有三魂六魄,有一魂(?)宿於牌位之內,成為一家之主。
但基督教對死者的看法與上面所講的頗有不同之處。人是上帝所造,人之死去,或因年邁力衰,或因其它原因,所以既不會再來世間作祟,也不會陰魂不敬。一般來說,無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一旦死去後,只待主耶穌末日再來,施行拯救或審判。死者的靈已與活人之間隔絕,絕不會再對活人發生任何瓜葛或影響。基督教否定死人還會有何活動能予活人或禍或福,聖經說:「百姓不當求問自己的上帝麼,豈可為活人求問死人呢?」(賽八19)十條誡中極明白的規定:「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上帝。」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享奉他。」(出二3~5)既然如此,基督教不 拜死人,因他不是上帝。聖經又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又說:「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里。」︵西一13)「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八31)死人或祖宗不是我們的救主,故無需跪拜祈求他們,上帝既然幫助支持我們,死人還能真的加害我們嗎?
但基督徒並無忘本,對已死去的父母、親人或祖先仍存敬愛追慕之心,當主耶穌死去後,便有祂的門徒按照猶太人的當時習慣,用上好的貴重香料前往墳墓為主耶穌殮屍,便是一個好例證(約十九39~42)。基督徒對死者的喪葬以及舉行追思禮拜,都甚鄭重其事,毫不馬虎。在每年死者的「冥日」(死去那天),基督徒在家中都舉行特別聚會以紀念追思死者,再如在春秋二季或其它日子,也去墳墓(俗稱上墳)紀念死者。基督徒與佛教徒或一般未信者所不同的,只是不拜死人,不把他當「神」一般來看待。其它慎終追遠方面,基督徒都一一做到,並無絲毫不孝順或輕視祖先之處。
在拜死人,把死人看作是「神」,以及超度死人等事上,佛教與基督教站在相反的立場,也使不少佛教徒害怕接近基督教,擔心自己死後,無人供養而成「餓鬼」。這是基督教遭到發展阻礙的第二個原因。
佛教主張三世業力因果,但基督教即不講這些。
佛教講前世、今世、來世等三世因果報應,人在今世之禍福貧富,甚至頭痛發熱、腰酸背痛……等一切日常生活所遇,都被信是自己前生業力所致,如前生行善,今生享福快樂;前生作惡,則今世苦惱貧窮。又說今世的個人善惡行為又能成為來世的某種「果報」。因此,有不少佛教徒常喊自己命苦(或稱命中註定),變得失望消極,因為努力也無用,都是前世命中註定的啊!
基督教只講今世與來世二世。人如能誠心悔改,接受主耶穌為自己救主,人的心志便能改變一新,再次努力上進,改變環境,為自己未來前途找尋光明與幸福。所以基督徒不灰心,不喪膽,在人生中充滿希望,邁步前進,直到在天家得到永生的冠冕。聖經記載說,有一個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主,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主耶穌都予以否認,只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九3)。主耶穌並未把這瞎眼推在瞎子本人甚么生前作惡所致上去。主耶穌只望瞎子誠心悔罪,在今生立刻為他解決痛苦。
佛教徒所信的三世因果報應,自嘆命苦或命中註定該要如此(如喪夫死妻、貧苦、疾病……等不幸遭遇),使基督教有時對他們毫無辦法。任你苦口婆心相勸,也是無用,因他(她)的腦中,佛教信仰已定了型,除自認命苦,該受不幸外,再也不願也不想听聽基督教對這事的解釋與對(她)的安慰如何了。這是基督教受到發展阻礙的第三個原因。
佛教徒不殺動物,禁葷吃素,但基督徒卸不禁忌。
佛教在印度時,僧侶原都肉食,晨間往民間托缽,討來甚麼便吃甚麼。今日的泰國僧人仍襲此遺風,托缽求討為生,所以也是甚麼都吃。日本和尚也是不禁葷食,牛肉、豬肉……甚麼都吃,而且他們還都結婚,兒孫滿堂呢!
中國儒家用動物獻祭,不忌肉食,「齋戒不忌食肉」(張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一)。中國佛教徒吃素,相傳起自梁武帝,他自己先開始吃素,並用麵粉做成動物獻祭,且禁止中藥店在藥物中用動物。自此後,中國民間逐漸開始素食。到了隋唐時期,齋戒日期也被確立。例如隋文帝定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之八至十五日為禁止屠釣日。唐之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又定正月、九月、每月之「十齋日」為禁止屠釣日,十齋日是每月的一、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卅日等十天。
素食原由禁止殺生而來,佛教相信一切動物都由某道輪迴轉來,甚至是自己父母所變,所以千萬不能吃魚吃肉。《梵綱戒經》卷下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
但基督教即與佛教的信仰不同,基督教不 信輪迴,不信前生,所以絕不會把動物看成是甚麼自己前生的父母所變。基督教徒相信上帝創造萬物,一切動物植物都是為人的需要所安排。主耶穌本人不吃素,復活後,還在門徒面前吃烤魚(約廿一9)。祂在世時且對眾人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可七19)。彼得有一次見到異象,從天上有大布縋下,內有各種四足走獸、昆蟲及飛鳥,有聲音向他說:起來,宰了吃。但彼得根據猶太人習慣,以為這是俗物,且不潔淨,所以不敢吃,但天上有聲音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徒十9~16)。這個異象,雖也被解釋成彼得應向外邦人傳道,但也很清楚地說明萬物為上帝所造,動物並非不潔淨或是俗物,是可以吃的。
佛教徒不吃動物之肉,倒並非出於潔淨與否的思想。從輪迴轉生的信仰,他們相信現在的動物,如豬、牛、羊、馬等是自己前生或前前生,或再前生前世,自己的父母所變,所以不敢吃一切動物肉。這種信仰原由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教義而來,在最初,可能只是出於愛護保護動物之心,但以後遂演變為甚麼動物就是父母所變的信仰了。但,這種根本不可信的道理只有中國人相信,南傳佛教與日本佛教的僧人卻都是肉食,甚麼都吃的,不知中國佛教徒該用何法去說服感化他們也改為吃素?從不殺生演變為吃素,從吃素又發展成「吃素能積功德」的信仰(因不殺生,故積功德),所以中國佛教徒在不吃父母肉與為自己來世積功德、得善報的雙重信仰下,吃素之風便在中國佛教界及民間盛行不衰了。
佛教徒常批評基督徒只愛人,不愛動物,又稱自己是何等慈悲,人畜兼愛,並說這些動物還都有甚麼「佛性」,與人一樣有「靈性」呢!不久前,我在台中聖教會大專學生團契中演講時,就有兩位年輕的女大學生(是佛教徒)與我辯論,她們以為:﹁連螞蟻、蜜蜂都有『靈性』,都能講話,甚至也能寫書呢!只是我們是『人』,不是它們,所以不知道罷了。」當然這只是一種詭辯,不妨一笑置之。但由此可看出中國佛教徒是何等的受了佛教影響!吃素抑吃葷?動物是人變抑是上帝造成?基佛兩教,根本解釋不同,這是基督教受到發展阻礙的第四個原因。
佛教徒因信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不想再去天國了。
原始佛教只以釋迦牟尼為創教教主,直至紀元前後大乘佛教興起前,印度佛教教團只尊釋迦牟尼一佛(今日的泰國佛教亦仍如此)。但自從大乘佛教引進許多佛、菩薩及鬼神以後,佛教徒遂有了許多的崇拜對象,其中最與釋迦相衝突的,便是叫做「阿彌陀佛」的這一位佛。據《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所載,很古很古以前,有一個國王發願修行,以後果真成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名叫阿彌陀佛。據說,人只要信他並念他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死後便能往生西方享福。換句話說,釋迦所講的那一套苦修方法,大可不必實行,人只要念念阿彌陀佛佛號,便能一步登天(所謂西天)了。因此有許多佛教徒都趨之若鶩,都成了阿彌陀佛的忠實信徒。關於「阿彌陀佛」的不可靠,係由印度人的太陽崇拜演變而成等詳情,請閱拙著《阿彌陀佛的真相》。
基督教講天國,是主耶穌親自向人啟示的真理,祂在離世赴天家前,同門徒說:「……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裹去。」(約十四1~3)其它還有許多經節,論到天國是基督徒得永生的最後歸宿處,在此不贅述。但佛教徒一旦信了所謂西方極樂世界後,如再向他傳講天國的道理,卻很難使對方接受。一般知識較淺的淨土教徒會答复說,淨土(西方極樂世界)與天國豈不一樣,何必再要改信天國呢?佛學知識較高的佛教徒卻又會譏笑基督徒說:「天國不是究竟之地,淨土才是真實,所以我不要去天國。」所謂天國不是究竟,說來話長,但仍請參閱《答妙貞十問》,便會知道佛教徒的答復有錯。
中國與日本的佛教徒多半信西方淨土。對這些人,基督教甚難改變他們的信仰,這是基督教受到發展阻礙的第五個原因。
除以上五個主要原因外,其它再如佛教講功德,講靠行為,主張放生得報恩、厭世、人生是苦、僧尼過獨身生活……等等都與基督教所講的相反,背道而馳,都是阻礙基督教發展的各種原因。世界上只要多添一個佛教徒,對基督教來說,便是失喪一個靈魂;世界上只要還有一位佛教徒存在,基督教仍有工作可做,應把他帶到主耶穌的面前來不可。因為上帝「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猶22~23節)
(寫於一九六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