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勇將 金門之虎  ─  李樹蘭將軍史略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2lq8nRtmtT7dE1IQTZjdWhVeEk

 (Click the image to view the book) 


孫子兵法曾言:兵者國之大事也。杜牧又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祀」在古代無非是能敬天承祖,於今而言,則是為能確保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戎」則是戰爭,而戰爭之事起,又多為保衛國家社稷賴以生死存亡之國土;戰爭既發,又必需善用戰、謀之良將;清代儒將─曾國藩直有「招兵易,選將難」之嘆。一位傑出的將領,能在瞬息多變戰場上,運籌帷幄,掌握決勝契機,誠屬難得也。

在近代史中,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是中華民國陸軍中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該軍是於北伐完成後,由戰功彪炳之第十一師擴編而成。後歷經陳誠、羅卓英、方天、胡璉諸名將之卓越領導,參加剿共、抗日、戡亂等無數戰役,始終保持能戰、敢戰、樂戰的慓悍軍風,成為保國衛民的中流砥柱。尤其胡璉將軍,允文允武,博學多能,治軍嚴謹,復精於戰略戰術,所以在他英明的領導下,十八軍威名震懾敵人,所向披靡,堪稱為國軍中之常勝勁旅。在胡將軍麾下,李樹蘭將軍是一位戰功豐碩最傑出的將領,深受胡將軍所倚重,也受全軍袍澤所欽敬。在十八軍的戰史中,許多艱險困難的戰鬥任務,胡將軍均指派李將軍前往執行,而將軍確也準能化險為夷,凱旋歸來。例如中國抗日戰史中,最具歷史意義的石牌保衛戰,以及戡亂戰役中的金門古寧頭大捷,李樹蘭將軍都是克敵致勝的最大功臣。

石牌戰役發生在民國三十二年五月,日軍發動鄂西之戰。於長江兩岸地區,集結數個師團兵力,約十萬之眾,擬分進合擊,企圖奪取控制四川門戶的石牌要塞。然後溯江而上,進窺巴蜀,摧毀中國抗戰根據地,藉此以結束其侵華戰爭。而當時我第十八軍擔負防守石牌之重責,軍轄之第十一師,負要塞之守備,第十八師掩護側翼陣地。戰鬥於五月二十八日拂曉展開,首二日,日軍第三十九師團數千人,在大砲及飛機交相掩護下,向要塞前我軍陣地猛烈進犯。我守軍憑險應戰,雙方廝殺慘烈,日軍屢攻不逞,死傷遍野。我軍也有兩個連傷亡殆盡,且有營長、連長、排長數人壯烈犧牲。尤其在二十九日黎明時分,全面激戰開始,日軍攻勢更為兇猛,地面砲火與空中轟炸,輪番交替進行,戰況空前慘烈。在本日之戰鬥中,最值得敘述的,是四方灣之戰的奇特險勝。原來配置掩護我要塞右後側的友軍,由於全線崩潰,日軍乃集中全力,向十一師陣地猛攻,致戰線數處被突破。情況更糟的,是因友軍的潰兵散卒湧向四方灣,日軍也跟著追殺上來。而四方灣是要塞核心到第一線三十一團與相鄰友軍間的一個要衝,如果此地有失,十一師將被截成兩段,同時也切斷了三十一團之歸路,我要塞主陣地就有被敵人楔入的危險。在這千鈞一髮危急時刻,胡師長無計可施,突然想到了勇將李樹蘭,就命他以副團長之尊,從激戰的陣地中抽調了八名槍兵,限三十分鐘內趕赴四方灣,搶先扼隘,負責防守。(原命令抽調一排,但戰況危急,只能抽調八名。)李將軍乃欣然受命,準時趕到,並以電話請師長放心,便立即展開了其應戰之策。他首先向湧到四方灣的散兵遊勇們宣佈:「我奉師長指派,負責此地防務,你們不管是那一軍那一師的弟兄,現在都要歸我指揮,聽我命令接受任務,如有違犯,一律軍法從事!」軍人一向崇拜英雄,他們看見李將軍威風凜凜,英勇無懼,一副不可侵犯的氣勢,就都服服貼貼聽命於他。於是這些潰退雜亂的散兵,頃刻間都變成了勇敢的戰士。李將軍把這些人分別編組,劃分地區,分配任務,部署成陣。並嚴格規定,敵人未到有效射程內,不准開槍。直待日軍數百追到逼近,向上仰攻時,他們就在眾寡懸殊的情形下,勇敢地以步槍、手榴彈、石頭(槍彈打不到的死角,用石頭投擲。)等有限武器,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大多成了谷底遊魂,其餘殘敵驚慌失措,曳尾而逃。友軍給十一師造成的漏洞,總算給堵住了。這一戰對我軍固守石牌要塞能否成功,關係至為重大。因為當日在要塞前血戰的三十一團,受到此一勝利的鼓舞,也就反撲成功,入夜方能轉進入塞整頓。於是胡師長重新調整部署,劃分防地,規定責任,準備迎接即將來臨的短兵相接之激烈苦戰。並且通令各部,務必各就本位,盡忠職守,奮勇殺敵,決與石牌共存亡。

果然,三十日之全面激戰,其慘烈情況更勝於前二日。日軍不斷冒死仰攻,守軍憑險沈著應戰,日軍死傷累累,屍橫遍野,械棄滿地。而三十一日整天,我軍與日軍仍在對陣之中,但敵攻堅不逞,氣勢已形衰竭,似顯露出退却之象。至夜,胡師長乃派出若干士兵,以十人為一小組編成突擊隊,偷襲敵後各據點,進行騷擾性之襲擊。次日傍晚,更派李樹蘭副團長率步兵二連,配屬重機槍、迫擊砲各一排,往敵後方進行搜索或偷襲,在日軍撤退中又斃敵甚多。直至六月三日,日軍潰敗後撤,已不具威脅要塞之安全,十一師也因連日戰鬥,亟待休息整頓,故停止追擊前進。此後數日,國軍各路援軍全線反攻,節節進展順利,日軍乃敗退至戰前態勢,到此鄂西會戰遂告終止。

石牌大捷是中國抗日戰爭,由劣勢轉為優勢的一個重要戰役,高層將其比作如蘇、德之史達林格勒之戰。十一師在這次戰役中,全體官兵抱必死決心,誓與要塞共存亡。經十餘日的艱苦血戰,傷亡高達四千餘人,始終未動搖殺敵衛國之壯志,致使日軍損失慘重,知難而退。這種忠勇愛國的奮戰精神,不但震撼全國,也提高了民心士氣,更堅定了抗日必勝的信心。戰後許多中外記者及英美軍官至戰地參觀,對國軍英勇作戰之精神,莫不倍加讚揚與敬佩。這也使國際間對我國軍的觀感為之一新,增加了日後對我國的軍經援助,更提高了中國在同盟國之間的國際地位。對這次大捷,高層論功行賞,國軍師長以上的高級將領方天、胡璉等五人,各獲頒青天白日最高榮譽勳章。但全役以李樹蘭將軍之戰功最為突出,蒙升第十一師三十三團上校團長。

將軍之軍旅歷程,由基層晉升至團長,完全由於他不斷戰功之累積。但回顧其既往,一路走來充滿著崎嶇艱辛,却也顯現出他奮發圖強英勇堅毅的特質。

將軍字馨齋,誕生於民前四年農曆五月十八日,河北省現在的唐山市。民初年代,教育尚未普及,民智未開,國家處於外則列強爭相侵略,內則軍閥割據。故將軍弱冠即立志從軍報國,於縣立開平中學畢業後,曾考入黃埔軍校五期肄業。但因丁憂而不得不中途輟學奔喪返鄉,且身為長子,乃為母親強留在家繼承祖業務農。然終因志趣不合,毅然悄悄離家再度投身軍旅。先是在北方軍四十七師,從基層幹起,民國十七年十月,已擔任中尉排長。當時中國正是軍閥氣焰囂張,中共也擁兵自重,將軍乃隨軍參與討伐軍閥及敉平叛軍之作戰。計有洛陽討馮,鄭州伐閻,及江西剿共諸戰役。由於英勇善戰,功績卓著,很快就被拔擢為連長、營附、營長。到民國二十年七月,已升任為四十七師一團中校團附,時將軍年僅二十四歲。官階愈高,愈感軍校學歷之重要,於是在二十一年申請保送至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深造。受訓期間,結識彭善將軍。彭公對其忠勇過人之資質,極為讚賞,遂鼓勵其多看書、練字、記日記等充實文墨,以備他日能夠擔當重任。

民國二十二年五月,高教班畢業。因原任職之四十七師撤編,將軍按照軍校畢業資格,被分發到國民革命軍服務,必須復從基層幹起。後因彭公關係轉入第十八軍,民國二十六年初,將軍已擔任第十一師六十五團一連上尉連長。抗日戰起,該年八月,日軍陸、海、空大規模進犯上海,將軍乃隨軍參加上海羅店、寶山之保衛戰。與日軍鏖戰長達三月之久,因堅守陣地,奮勇殺敵,致身負重傷。是役十一師強韌之抵抗,官兵傷亡雖極慘重,但却破滅了日寇「三月亡華」之狂言,同時也堅定了我國長期抗戰之信心。將軍傷癒返回部隊,因功升為該師六十二團一營上尉營附。二十七年七月,又升為該團二營少校營長。

淞滬會戰後,十一師與敵軍周旋於常熟、無錫、廣德等地。間或對日軍作機動有限度之出擊,以阻敵之擴張與對我軍之追擊。南京陷敵後,日軍欲進犯武漢,窺視中原。為阻敵西進,十一師側擊日軍於彭澤、湖口、馬當一帶,俘獲敵軍頗多。爾後再轉戰贛、鄂邊境,在瑞昌、武寧間與敵展開激戰,迭挫敵鋒。武漢失守後,十一師奉令集結於長沙附近整訓。二十八年七月,十八軍溯江入川,以鞏固陪都重慶。

民國二十九年六月至九月之間,日軍企圖奪取軍事重鎮宜昌,遂又發動宜當會戰。初期國軍採取持久戰略,連續作有限度之攻擊與反擊,以牽制消耗敵人之實力。但江防軍兵力處於劣勢,不能有效阻止日軍前進。於是十八軍軍長彭善,奉命星夜東下馳援宜昌。六月十五日,先頭部隊一抵達,即與入侵之日軍十三師團發生遭遇戰。十七日攻克宜昌,但後來情勢對國軍不利,我軍乃調整部署於當陽、宜昌之間,堅拒敵之攻擊。宜、當血戰十餘日,一進一退,勝負互有。戰鬥延至九月初結束,敵我雙方形成對峙狀態。這一戰役就軍事戰略上言,縱然犧牲慘重,仍不免讓宜、當淪入敵手。但却能保持實力於其外圍,牽制日軍大量兵力,使侵略者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終將導致其失敗之惡運。李樹蘭將軍又在這一戰役中,痛殲日寇,迭建功勳,表現傑出,十一月乃晉升為十一師三十一團中校副團長。

任何戰役之致勝,最後總是要憑堅強兵力做後盾。但戰鬥力強的部隊,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官兵上下要有互信互愛的袍澤感情,以及保持精誠團結求勝的榮譽精神。善戰的名將必然都是練兵的能手。李樹蘭將軍訓練部隊也算得上是專家,但他治軍嚴而不苛。

石牌大捷後,十一師在湖北三斗坪一帶補充整訓,以求提高部隊之戰鬥力。當時將軍初升任三十三團團長,該團在十一師中成績表現是比較差的一個團。有一次團中一個士兵犯軍紀擾民,被師長知悉,胡師長即召集全團官兵訓話時痛責:「你們三十三團,上至團長,下至二等兵,個個鴉鴉烏……。」將軍受責心情沈重,遂下定決心要把部隊整頓好,以不負師長指責和期待。部隊展開訓練期間,從士兵的體能運動,武器的操作保養,以及劈刺等各種戰技學習,無不加強教導和磨練,務必達到純熟完善之境。進而對攻防戰術,也不斷反覆模擬演練,直到部隊達到操作正確盡善盡美為止。將軍不斷地召集幹部檢討得失,每日都親臨各連營督導,糾正錯誤。將軍曾兩度從基層幹起,對帶兵和打仗有豐富的經驗。他以簡單、明瞭、中肯的語句,再配合表情與肢體動作,把他帶兵練兵的經驗和方法,生動地傳授給幹部,令他們感到非常受用。又在另一方面,他的性格豪邁耿直,做事實幹苦幹,身體力行。而且生性簡樸,絕不貪財,雖外貌嚴肅,但內心仁厚,故部屬極為愛戴敬畏。大凡給團長罵過的幹部,莫不口服心服,他們倒認為有了保障似的。因為大家心裏都明白,團長愛護部下出自內心的真誠,誰要批評他的部屬不好,那會令他極端不悅而難以接受的。因此,三個月下來,全團官兵在辛勤嚴格的磨練下,三十三團猶如脫胎換骨,進步神速。

全師整訓結束,上級戰區派員來師校閱並檢驗成果。先看三十一團、三十二團,成績都很優異。輪到三十三團時,胡師長就向上級校閱官說:「三十三團是我師中較差的一個團,成績不會比前面兩個團好。」於是校閱官預先擬好成績報告表,把三十三團列為第三。但到了校閱那天,實際發現全團士兵體能測驗,各項目成績優異。基本戰技、武器操作、剌槍等都很熟練機敏。部隊整體操演,也個個精神抖擻,實彈射擊命中率高。攻防演練,步砲協同,機動配合完美。一切表現却勝過前面兩個團,成績反而更加優異。令師長及校閱官們刮目相看,於是「鴉鴉烏」反而變成頂瓜瓜!

的確,三十三團自此以後,在十八軍中,便成為能征善戰而慓悍的常勝部隊。尤其在抗戰後期,美援武器源源而來,配上新式裝備,更如虎添翼。對日軍作戰,常獨當一面,真是銳不可當,每戰皆捷。例如:三十二年冬,日寇犯我常德,十八軍奉命穿梭於敵陣之中,間關東進。將軍率其三十三團,攀岩越絕,入宜都要地大風口,使全軍安然進入澧州公安間,擊敵寇側背。在日軍撤退中,將軍曾截擊敵三十九師團之隊尾於暖水西狹谷中,斃敵甚多,戰果顯著。民國三十三年六月,十一師在湖北公安一帶擔任洞庭湖西北岸之守備。適逢日軍進犯我第九戰區之長沙和衡陽。該師奉命向洞庭湖沿岸之日軍出擊,以策應長、衡方面之作戰。將軍奉命率其三十三團,向公安附近圍攻日軍據點,勇克素稱難攻之日據點兩處。(當時的師長劉雲瀚將軍,於三十六年後,在台北尚撰文回憶此往事。盛讚將軍領受任務,常能不避艱險,悉力以赴,務必圓滿達成。)又同年十月,常德會戰,三十三團奉命迂迴敵後,佈防於卸甲坪。待敵通過此一狹長地區時,將軍突予兇猛痛擊,使日軍手足無措,狼狽潰逃。此役戰果豐碩,虜獲輕重武器、軍馬、及軍用品甚多。將軍乃獲頒五等雲麾勳章一座。抗日戰爭最後一次戰役,是三十四年六月湘西會戰。將軍再奉命率其三十三團迂迴敵後,攻佔隘門口,斷敵後方交通,並攻擊金龍寨、濫屋沖一帶之日軍,又大獲全勝。致使日軍全面潰敗,造成國軍湘西大捷。將軍此役因功再獲頒陸海空軍武功狀一軸。

抗戰勝利後,第十八軍在武昌整編,精簡改為第十一師,師轄三旅,分別為十一旅、十八旅、一一八旅,每旅各轄二團。胡璉將軍親任師長,他為平衡提升各旅之戰鬥力,將原十一師之三個團,分別配屬於三個旅。李樹蘭將軍率其三十三團轉轄於第一一八旅高魁元旅長麾下。

戡亂開始,自民國三十五年八月,至三十七年冬,前後歷時二年有餘。李將軍率其三十三團,隨師往返奔馳於蘇、魯、皖、鄂、豫、陝六省之間,東援西剿,歷經大小戰役無數,且每戰皆捷。重要的戰役有章鳳集之戰、宿遷之戰、白馬關之戰、南麻之戰、土山集之戰、上蔡之戰。在這些戰役中,將軍屢破強敵,戰功顯赫。其中尤以魯西之戰,南麻之守,功勳最為顯著。於魯西之戰時,十一師在馮家沙窩、章鳳集、王陔一帶,與共軍劉伯承主力五個縱隊發生激戰,前後整整打了十個晝夜。共軍傷亡殆盡,無力續戰,紛紛抱頭鼠竄而逃。在這一戰役中,將軍率其三十三團,首先擊潰馮家沙窩當面之敵,再星夜馳援三十二團,以無比強悍之戰鬥力,解張鳳集之圍,全師因此大獲全勝。三十六年六月下旬,國軍統帥部擬進攻沂蒙山區,中共陳毅老巢-南麻。命胡璉將軍率師轄下之五個團擔任攻擊中央之主力部隊。當時陳毅率兩個兵團共五個縱隊迎戰,喊著「活捉胡璉,上南京」的狂言。十一師終於攻克南麻,復該師再自作誘餌,實施釣魚戰術。以南麻為核心,利用特殊地形構築堅固環形陣地,等待陳毅入彀。陳毅果然於七月十七日,集合其五個縱隊合圍南麻,瘋狂進攻,用人海戰術輪番猛撲。血戰六晝夜,共軍死傷遍野,終於無功,狼狽而逃。我師又大獲全勝,最高長官明令嘉獎,特賞五億元。戡亂進行至此,李樹蘭將軍所率之三十三團,因在中原各戰場上驍勇善戰,屢建奇功,被選為全師的「英雄團」(共軍稱之為「老虎團」)。李將軍由於作戰有功,獲頒干城甲種一等獎章,並升任為第十一旅副旅長。

十一師於黃泛區會戰後,便移師至河南確山、駐馬店一帶,從事短暫整補。並且奉命恢復原來軍、師番號,再以十八軍為基幹,擴編而成第十二兵團。但上峰臨陣換將,指派黃維將軍為司令官,胡璉將軍為副司令官。當時李樹蘭將軍改調為第十軍第七十五師副師長。三十七年十一月八日,軍團奉命自確山採單一路線行軍方式,東援徐州。然確山至徐州,須橫貫豫、皖兩省的七個縣份。既無良好道路可供大兵團行進,又有河川交錯。且某些河流寬度多在百公尺以上,必須臨時架橋,方可讓戰車、重砲、輜重等二千餘輛車子通行。以當時兵團工兵部隊之渡河裝備,實難以負荷。加以沿途糧秣彈藥輸送補給,也都極端困難。何況共軍又可利用天然地形,處處設陷埋伏,不時突襲阻擾。因此沿途大小戰鬥不斷發生,官兵死傷頗多。十萬大軍就這樣在紛亂中千里奔馳,疲累不堪,如何能發揮原有高度的戰鬥力。高層實不應規劃此一進軍途徑,而棄其他快速又安全方案不用。更甚於此者,是大戰之前不選用良將。二年多來,在中原戰場上,共軍悍將劉伯承、陳毅對胡璉的十八軍畏之如虎,屢戰屢敗,以致遂不敢與胡璉將軍的部隊正面交鋒。毛澤東曾親諭書告共軍:「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避之,以保吾軍實力,今後須以計誘取勝。」當時高層捨胡璉而用黃維,正中共軍之計也!黃維將軍雖曾擔任過十八軍軍長,也是留德研究軍事的高材生。但他在此之前,多主持軍事教育工作,沒有實際指揮過與當時的共軍作戰經驗。尤其剛到兵團,對各軍、師的歷史背景和戰鬥力不甚清楚。更對共軍劉、陳二將之戰略戰術缺乏真正的瞭解和對應之策。因此十二兵團一路走來,狀況連連,而又處置失當。也許由於他的學識豐富,過於自信自負。也許因他為高層派命,一切以奉行上級命令為優先,所以不納建言。按軍隊體制,胡璉副司令官也難以發揮其作用。當大軍行至蒙城,胡將軍正逢父喪,就藉此請假離開前線返回武昌。接著兵團參謀長蕭銳將軍,建議立足蒙城待機而動,亦未蒙採納,乃乘盲腸炎告假就醫。於是第十二兵團就在黃維司令官統率下,邊戰邊走,終於被共軍誘進早已佈置好的雙堆集口袋陷阱中,為劉伯承、陳毅十多個縱隊數十萬人,重重圍困。雙堆集天然環境,及各種人為設施,無法構築堅固防禦陣地,不宜防守作戰。兵團曾請示立即突圍,却不獲層峰核准。黃維司令官又無膽識作此斷然決定,因此血戰從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慘烈進行,雙方死傷重大。但共軍源源增援,砲火尤為猛烈,國軍許多據點相繼失陷。又因第一一○師叛變投共,核心陣地也大受威脅。而且戰鬥到此,已有糧盡彈絕之憂慮,僅完全仰賴空投補給。但空投數量有限,難以供應十萬大軍及槍砲之消耗。加以又無空投場所,米糧未懸掛降落傘,所以士兵被擊中壓死者甚多。到後來更由於燃料缺乏,各屋頂茅草也全被燒光,乃改投大餅饅頭,但數量太少,不得已殺馬充飢。在另一方面,由於戰鬥激烈進行,乃致傷兵人數急增,又無收容醫療場所,只好放置於田野間,活似人間煉獄。真是處處哀嚎,慘不忍睹,這對國軍官兵情緒士氣影響極大。最高領袖得悉此一情況,極為震驚,速召胡璉將軍,坐小飛機空降雙堆集,企盼解救危局,但大錯已鑄成,為時晚矣!領袖也曾手諭邱清泉、李延年、張淦等兵團火速馳援,直至中旬却無援軍蹤影。最後兵團乃下決心,於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分數個縱隊向東南及西南方向突圍。詎料消息又為共軍截獲,使當日攻擊更為劇烈,突圍計劃全被擾亂。殆戰至深夜,能衝出重圍之官兵,合計一千二百餘員。當晚,司令官黃維、副司令官胡璉,也分別各乘戰車急駛衝出。而胡璉將軍所乘戰車途中為槍砲擊中,胡將軍身受重傷,後來棄車由部屬護擁徒步南行,十六日終於平安抵達蚌埠。而司令官黃維,軍長楊伯濤、吳紹周、覃道善,及師長王元直、尹鐘嶽等數位,均不幸被俘。李樹蘭將軍在這一次戰役中,兼兵團快速縱隊司令,突圍時亦為砲彈傷及背部,但幸運能平安到達蚌埠。

徐蚌會戰之慘敗,其影響所及,是國軍其他兵團,不是戰敗就是投共,加速大陸沈淪,最後政府退據台灣。這次戰役也證明了戰爭之勝敗,操之在戰場上指揮官。兵隨將轉,打仗打將,強兵如果沒有強將,是不能打勝仗的。我們國防高層一開始就違背了兵法,臨陣換將,接著又主導這場戰役的進行,此乃是第十二兵團蒙受雙堆集之恥的主要原因。戰後許多人也都深信,這必是共諜策劃的一大勝利!

三十八年元月,第十二兵團再度重建,李樹蘭將軍被上峰擢升為第一一八師上校師長,隸屬於第十八軍高魁元軍長之建制。將軍乃帶傷就任,先在浦口、南京收容突圍歸來部屬,並撫綏傷亡。後移師浙江江山,展開幹部訓練,鼓舞士氣。當時全師部及三個團之官兵,總計僅千餘人,但人人奮發圖強,日夜勤練戰技,以雪恥復仇為職志。隨後全師開往江西南城、黎川、南豐一帶徵兵。同時兵團又在南城縣設立軍官訓練團,召集各級軍官施行短期訓練。訓練重點為:

(一)精神教育-建立三民主義的國民革命必勝必成的信念,及深切瞭解反共鬥爭的本質,並加強「知廉恥、辨生死、負責任、重氣節」的精神講話。

(二)對敵戰法-檢討國軍以往失敗的原因,共軍之優缺點,尋求今後致勝之道。

(三)帶兵練兵的方法-強調領導重於指揮,鼓勵重於責罰,身教與言教並重,服務與要求相應。尤其要貫徹人事、經濟、意見、賞罰等公開政策的確實執行。

一一八師全體軍官經過這次訓練的洗禮,個個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與憧憬。四月底,由於一甲一兵制方案順利推行,所以全師新兵徵齊。李師長乃告知各級幹部,必須認知到士兵之體能與戰技的強弱,實為影響戰鬥勝負的重要關鍵。要求他們把全部的精力與時間,都要放在士兵身上。所以各種體能訓練項目,以及刺槍、投擲手榴彈、射擊、瞄準等戰技,是士兵們隨時就得學習磨練的本事。但未及新兵訓練完成,共軍輕易橫渡長江南侵,而我新兵之師,勢難擋瘋狂累勝之敵人。於是全師在閩粵間機動轉移,邊走邊訓,邊訓邊與一些土共、叛逆作戰。所以士兵們對於戰鬥中的什麼搜索、警戒,什麼突擊、奇襲等,都有了真實的演練機會。其中最為奏功的,是長汀之戰。李師長運用計謀,誘叛軍李漢沖入城,然後圍攻其三個保安團及幹部大隊,俘獲二千多人,槍械千餘支。此次圍剿成功,使幹部們的信心倍增,新兵對於打仗也壯大了膽。一一八師因此士氣大振,又恢復了昔日在中原戰場上的雄風。長汀之戰後,師移粵東汕頭一帶整訓待命。此時兵團由昆明空運來一批步槍、機槍、迫擊砲等武器。胡璉司令官將這批武器大都補充給一一八師,其用意是讓兵團先有一個能抵抗強敵的戰鬥師。接著上級又撥發了一批手槍及作戰器材。至此,第一一八師在名將李樹蘭師長的統率下,部隊的戰鬥訓練及武器裝備大致臻於完備,因而軍容雄偉,氣勢豪壯,爾後在金門乃能創下古寧頭大捷。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初,國軍在大陸戡亂戰爭節節失利。陳毅共軍已攻陷上海,國軍撤至舟山群島,戰事即將擴展至東南沿海。胡璉司令官奉東南長官陳誠之命,兼福建省主席,並率領其兵團之十八軍、十九軍接替金門防務,六十七軍赴舟山群島增援。十月十日起,十八軍以十一師為前衛,陸續抵達金門。當時金門防務由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將軍負責防守,全島分東、西兩區。西區由二○一師的六○一團和六○二團負責古寧頭至瓏口沿海岸一帶之守備。此師屬於台灣的第八十軍為青年軍,兩團兵力約五千人。東區由四十五師負責防守。該師是由大陸機場之警衛部隊編成,約四千五百人。全島軍事單位很多,都是由大陸撤退而來,官多兵少,因此二十二兵團所轄兩軍六師,實力總計只有一萬多人。十八軍抵達後,東區的指揮官是十八軍軍長高魁元將軍,軍部位於山外,其所轄的十一師配置於料羅灣左右地區。西區的指揮官是第二十五軍軍長沈向奎將軍,其所轄的四十師配置於水頭左右。全島機動部隊則由十八軍的一一八師擔任,配屬一個戰車營,師部駐防瓊林。當時圍繞金門之對岸,有共軍三個軍約十餘萬人,面對金門,虎視眈眈,準備隨時向金門進犯,進而再攻打台灣。因為戰火迫在眉睫,一一八師面對敵情乃不停的在演習,操練各種戰技。特別著重在步戰協同攻擊的作戰要領與方法,同時官兵也藉此熟悉了全島的地形地貌,有利於日後作戰。在十月二十四日,演習完畢後,李師長對官兵作了簡短的指令:「近日對岸燈火通明,集結船隻,我看『八路』就要來了。今晚起,你們睡覺不許脫衣服、鞋子,把槍抱著睡,彈藥裝備帶在身邊。一有狀況,馬上把步槍、衝鋒槍背帶纏在手上端著,成連橫隊向前進。遇到『八路』就猛衝猛打,打他個措手不及。大家要矮著身子,不要挺著幹。」接著又召集連長以上幹部指示:「如果敵人登陸,你們不必再等命令,部隊要迅速採取行動,快攻猛打,殲敵於海岸灘頭,並阻其後續部隊增援。」當時他脖子上圍著擦汗的毛巾,以沈著勇敢的氣慨,說明了作戰的方法與要領,使官兵們非常振奮,感到親切,信仰彌篤。

是日深夜,對岸砲火果真向金門狂射。李樹蘭師長立刻打電話給軍長及各團長,但電話不通(也許是被潛伏的共諜或共軍砲火破壞了)。於是他就令杭副師長指揮師部所有官兵馬上準備作戰,自己帶著幾名衛士和無線電兵,立刻向前線衝去。十月的金門,東北季風強勁淒厲地吹著,夜色特別黑暗。不久海岸線上,就響起了密集而脆亮的槍砲聲,曳光彈、槍砲彈的弧線劃破寂靜的夜空。此時高軍長來到師部,當他看不到李師長時,十分著急,立刻派參謀去找。不久參謀回報,李師長已在第一線戰壕中指揮反擊,已經掌握了部隊,也穩定了危急的戰況,他要高軍長放心。

古寧頭戰役,是從十月二十五日凌晨二時左右開始。共軍之第十兵團的八十二師、八十四師、八十五師,各以一個加強團編成渡海第一突擊梯隊約萬餘人。由二十八軍軍長朱紹清指揮,自蓮河、澳頭一帶地區分乘木船,向我金門西區的古寧頭迄瓏口之線進犯。雖然遭到守軍二○一師的抵抗阻擊,但很快就突破防線,攻佔了古寧頭的南山、北山、林厝及觀音亭山與其沿海地區。共軍企圖先用一部分兵力,佔領島之蜂腰地帶的雙乳山,截斷我東西兩區的聯繫。以主力解決西區的守軍,再以全力進攻東區。幸好在共軍登岸尚未完成其作戰指揮系統之前,就為國軍第一一八師之三五三團,駐防在安岐的一、三兩營營長孫罡及耿將華,遵照師長日間的指示,及時頂了上去,一陣快攻猛打,就打亂了共軍之陣形,也打垮了其士氣。共軍傷亡慘重,此股共軍乃局限於古寧頭,暫停南進。在另一端,竄入我六○二團觀音亭山附近陣地之共軍,威脅瓊林全島峰腰地帶。但在四時左右,一一八師之三五四團,已迅速完成戰備,展開於後半山。李師長當即下令向觀音亭山的共軍攻擊,戰車營在拂曉前,也進入後半山,經中堡協同三五四團向共軍猛烈進攻,師指揮所也進入後半山督戰。經三小時多的激烈戰鬥,於早晨七時許,即將觀音亭山附近的共軍全部消滅。共軍被俘約有二千人,傷亡約一千餘人。同時本日早上六時許,師之三五二團就已自沙美跑步趕到了後半山師指揮所待命。李師長乃命三五二團進入安岐、協同三五三團擊退當面之共軍。戰鬥至此,登陸之共軍經我一一八師英勇猛烈的阻擊,已死傷大半,喪失戰志,失去主動攻擊戰力,只有盤據古寧頭及林厝高地,原我二○一師留下的永久性陣地負隅頑抗,等待對岸援軍。又在此之前,十八軍高軍長已被任命為全島之總指揮。他為了形成並保持我軍之優勢,乃命東區的預備隊,十一師之三十一團,及正下船的十八師之五十二團,梯次加入戰鬥。沿著海岸進攻,切斷共軍歸路,並燒毀其船隻,使其不能駛回接運援敵。接著又命剛到達的十九軍所轄之十四師的四十二團,協同三五二團攻擊林厝之共軍,不幸團長李光前陣亡殉職。

二十五日全天,一一八師的反擊都在激烈進行。早上九點,李師長以三五四團為師預備隊,命三五二團在八輛戰車協同下,攻下湖南高地,李師長即將其指揮所推進至湖南高地。此時三五三團之第二營也奉命加入合攻埔頭,一時硝煙、火海、殺聲四起,共軍紛紛投降。然後李師長以三團並列,攻擊前進至林厝高地。但此處因共軍據有原二○一師留下的永久性陣地,加上到處泥濘,故進展不易。直到十四時,三五二團,三五三團才攻下林厝東北。至十七時,三五二團和三五三團再度攻入林厝,不幸三五三團二營營長陳敦書陣前殉國。當日戰鬥至黃昏前,已將共軍壓迫於古寧頭,林厝之線。由於竟日戰鬥,頗有傷亡,官兵亦感疲勞,乃奉命整頓暫停攻擊,但仍與共軍保持接觸,並嚴密監視。

二十六日拂曉,李樹蘭師長仍擔任總攻擊指揮官。他以三五二團、三五四團,以及剛配屬於一一八師的第十八師之五十四團為攻擊主力部隊,三五三團為師預備隊,展開於林厝以南之線,分向南山、北山、及北山海邊據點猛烈攻擊,戰車營則協力三五四團之進攻。戰鬥自凌晨起激烈進行,李樹蘭師長一馬當先,親在第一線指揮督戰,全師幹部個個奮勇向前衝殺,共軍也頑強抵抗,衝攻極為壯烈。迄至中午十二時許,東南長官公署,副長官羅卓英將軍,及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將軍等高級將領多人,聯袂抵達師指揮所視察戰況。胡司令官當即令李樹蘭師長,親赴林厝前線指揮督陣,並限即日結束戰鬥。同時又令第十四師之四十一團,由湖下徒步涉水,自西向古寧頭之敵包圍襲擊。李師長當即遵令至林厝,召集三五二團團長唐俊賢,三五四團團長林書嶠,區分攻擊目標,並令各集中該團重武器,組織衝鋒隊,先以集中的重武器之火力,壓制共軍的地堡火力,另行規定信號衝鋒。經過多次激烈的衝殺,到下午五時半左右,古寧頭的共軍大部被我軍殲滅。僅北山尚餘殘敵二百餘人,憑藉堅固建築物頑抗。李師長令三五三團團長楊書田,集中火力,並以師屬的火箭筒配屬之,實施猛攻,到深夜十一時許,共軍始全部就殲。李師長遂令各團守好沿岸,防止共軍增援。二十七日拂曉,再命一一八師及十四師各一部分部隊,繼續沿海岸線搜索殘敵。發現古寧頭以北斷崖下之沙灘上,尚有共軍一千三百人。當即予以猛攻,斃敵四百多人,餘九百多人全部繳械投降。是日下午四時,東南長官陳誠將軍,巡視古寧頭戰場。至一三二高地附近時,忽從深溝野草中竄出百餘共軍,經曉諭後即行繳械投降。至此,戰鬥完全勝利結束。

李樹蘭師長指揮古寧頭戰場之作為,當時十八軍作戰處長侯傳仁將軍,在他寫的「悼念李將軍樹蘭」一文中,有極為詳實貼切的描述。謹摘錄其中有關部分於後:「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凌晨,我隨軍長高先生前往瓊林,指揮反擊作戰,待到一一八師司令部,國副師長(師有二位副師長)報告說:『師長一聽到砲響,便帶著幾個衛士及通信兵到前方指揮部隊去了,到現在還沒有連絡上。』高先生沉思片刻,便命我去找李師長趕快連絡。我當時帶著衛士在路上見傷兵陸續而來,人影幢幢,血跡斑斑,砲彈槍彈在前後左右呼嘯飛掠。我們沿著電話線摸索,遇見受傷官兵詢問李師長位置,終於在後半山一條山溝旁邊看到李師長正在接聽電話。槍聲激烈,噪耳不清,李將軍看到我,頗為興奮,未等我說話,一手拿著聽筒,一手用他習慣的手式,大聲對我說:『現在已經挺住啦!回去報告軍長,請他放心好啦!』我看李將軍左右,僅有數名衛士及通信兵,地上一盞灰暗的馬燈,下面舖了個地圖,他自己佩帶一枝四五手槍,毫無難色怯意。猶如關雲長據守華容道,張翼德雄立當陽橋,威風凜凜,殺氣騰騰。身臨戰場,面對強敵,而目無餘子,令人肅然起敬。隨後他要我設法找戰車營陳營長,趕快出動戰車。我看他身邊也無別人可以差遣了,只好應命前往。在二十五日晚上八時許,我們隨高先生回山外軍司令部前,李將軍一直都在第一線陣頭指揮作戰,未回瓊林。二十五日這一天,確實是古寧頭戰役成敗的關鍵,倘非將軍以果決明快之處置,督飭所屬各部迅速赴援古寧頭守備部隊,而使登陸共軍進逼金門城及瓊林,使金門守備東西不能呼應,縱起孫吳於地下,恐亦難為力矣。在二十六日九時許,我隨同高先生到達湖南高地李將軍指揮所,距敵人僅千餘公尺,時有槍彈飛過或落在附近。我向高先生建議,到湖南村二○一師司令部以策安全,高先生笑著說:『有李師長在這裡,你還怕什麼。』十一時許胡先生、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萬副總司令陪同東南長官公署副長官羅卓英將軍到達湖南高地。高先生報告當前情況後,大家就地或立或坐談笑風生,都無視於身在險地。稍後胡先生看看李將軍向羅副長官報告說:『如果一一八師今天打下古寧頭請副長官建議上級給他們一個榮譽番號。』羅副長官連聲應好。未久李將軍便自動的帶著他指揮所的人員,又向湖南高地前方推進,更為接近第一線部隊了。後來李司令官很鄭重的向胡先生說:『若非一一八師三五三團第一、三兩營主動反擊,則戰局實不堪設想。』於此,當可知李將軍及所部在古寧頭戰役中扭轉乾坤,轉危為安,一柱擎天,力挽狂瀾之偉大貢獻矣。」從這一短文中,也可以體會得到,胡璉司令官及高軍長對李樹蘭將軍指揮作戰的能力,極具信心和倚重。

古寧頭大捷,是當時剿共戰爭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不僅徹底消滅了來犯的全部共軍,而且極具歷史意義。因為自徐蚌會戰慘敗之後,全國民心惶惶,士氣低落,共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所到之處,望風披靡。不到一年,各地守軍,不是變節投共,就是不堪一擊而撤退,整個大陸河山為之變色。當時的台灣,難民湧至,共諜活躍,而駐防的國軍人數少,又多屬新敗待整補之師。國際間對台灣前途感到悲觀,咸認淪入共黨之手,乃旦夕之事。幸虧在此危亡之秋,獲此空前大捷,直接予當時驕狂的中共以當頭棒喝,痛挫其兇燄,重振國軍之士氣與聲威。也使全國軍民恢復了信心,國際觀感為之改變。這一勝利成果確實為我們挽回頹勢,扭轉乾坤,開拓新局的轉捩點。今日台澎金馬近六十年來,能在安定的環境中,創造繁榮的經濟,過著自由民主幸福的生活,任何人都確信這是古寧頭大捷不朽戰績的貢獻。

然而,古寧頭大捷不是徼幸得來的,分析其致勝因素有四:

其一、是第十二兵團有傳統的榮譽精神。這兵團是由有悠久光榮歷史的十一師和十八軍擴編而成。以往參加北伐、抗戰、剿共諸戰役,屢建奇功,是國軍的勁旅。其戰力強韌,官兵團結一致,能甘苦與共。且長官視部屬如子弟,部屬把長官當父兄,大家都以軍為家,親愛精誠。而更重要的是特重紀律,賞罰公正嚴明,已經達到不戰則已,戰必求勝之境地。在史書上對岳飛的軍隊之英勇善戰有「撼山河易,撼岳家軍難。」之銘言,當時在金門的胡璉兵團似可與岳家軍媲美也。

其二、是高魁元軍長正確的指揮。十八軍調防金門後,共軍進犯金門箭在弦上。高軍長首先指派勇將李樹蘭師長所率的一一八師為全島的總預備隊,又囑戰車營與該師勤作反擊攻防協同作戰演練。共軍突破二○一師防線後,一一八師立即展開反擊支援。他又令五十二團及三十一團由瓏口沿海岸直搗共軍之船隊,使其無法往返接運後援共軍。最後再命剛下船之四十二團、四十一團先後參戰,協力一一八師之主力進攻。這些都不失為高明正確的處置。

其三、是一一八師全體官兵英勇奮戰所致。打勝仗必須要依憑強兵強將,而一一八師向有威名。該師三個團各有榮譽徽號,三五二團命名為「英雄團」,三五三團為「威武團」,三五四團為「青年團」,都是驍勇善戰的部隊。昔日在中原各戰場上,屢使共軍聞之喪膽。且李樹蘭師長,更是在兵團中大名鼎鼎足智多謀的傑出將領。過去戡亂、抗日,馳騁中原,無論大戰、小戰、險戰,都迭建奇功。這次古寧頭之戰,他正確判斷敵情,指導官兵應戰之策。又作明快果斷之處置,督飭所屬各團迅速對敵反擊。並親臨第一線帶頭督率官兵向敵快攻猛打,乃獲致勝利。胡璉司令官在「悼念李樹蘭將軍」文中說:「此次戰役,搏殺之烈、衝攻之厲,確實向所少見。」,「將軍之作為,實為此一幕戲劇中之主角。」又說:「隘路打勝仗,全憑頭陣,前鋒不銳,縱有好手,亦被擠退。虎師虎將,將軍足以當之。」從胡將軍之描述與感言,就可以知道一一八師的英勇奮戰是古寧頭大捷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稍具軍事眼光的人都知道,海島作戰勝即全勝,敗即全亡。而一一八師和隨後配屬該師作戰的第十八師之五十四團,都是第十二兵團中能征善戰的部隊。若不幸潰敗,則衡之當時島上兵力部署,配有優良美式裝備,戰訓又已完成,擔任海岸守備的青年軍,都未能有效以較長時間阻擊共軍於灘頭,就讓其突破防線,攻佔至古寧頭各地。似此亦難寄望其他可增援國軍,能力挽狂瀾,化險為夷。誠如胡璉司令官所言,隘路打勝仗,全憑頭陣。所以一一八師及配屬的各友軍,其英勇作戰之表現,確實為此次戰役勝利成功之關鍵。

其四、這次戰役,戰車營及海軍、空軍之大力支援,也功不可沒。尤其戰車協同進攻,既壯聲勢又減少傷亡,更可摧毀敵憑藉地堡或堅固建築物之頑抗。所以古寧頭之戰,我戰車營發揮了極大功效。又空軍對敵彼岸共軍之壓制,使其不能調集船隻,續行增援。抑且瞰制其砲兵,使其無法射擊支援作戰,亦有極大貢獻。在海軍方面,其安定金門海域,使我援軍源源而至。且又以猛烈之火砲,對島上之敵陣射擊,此亦有助於此次戰役之勝利成功。

戰後,十二兵團正式接替金門防務。胡璉司令官以一一八師之戰功列為第二,而以友軍二○一師列為第一首功。並將虜獲自共軍手中的友軍戰員及裝備,由友軍領回。而所有的共軍戰俘及武器裝備,悉交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司令官呈報上峰,使其交防回台灣後,得有所表現。此外有關戰鬥經過詳報,亦由李司令官草擬呈報上峰,十二兵團一字不提。此種有功不居,揖讓友軍之美行,實為胡璉司令官奉行十八軍創始人陳誠將軍「不稱功」之訓條矣。

一一八師經古寧頭一戰,在十二兵團中,聲譽大振。李樹蘭師長獲頒四等寶鼎勳章一座,晉升少將。胡璉司令官特購贈李師長新型吉普車一輛,以獎其功。同時副長官羅卓英將軍亦兌現承諾,請先總統蔣公頒「虎」字榮譽旗給一一八師。從此,一一八師被稱為國軍中之「虎軍」,李樹蘭將軍被譽為「金門之虎」。

民國三十九年十一月,十八軍調防台灣宜蘭。美軍已開始協防台灣,海峽暫無風波,故國軍乃展開大規模的整編與訓練。軍官們也要開始研究軍事學術,及加強反共思想教育。國防部成立了許多軍事訓練機關,分別調訓各級幹部。李將軍先後參加圓山訓練團的初、高級班受訓,成績都很優越,每週日返部,都滔滔不絕的講述受訓心得,對日籍教官的那一套,皆胸有成竹,應付裕如。後來又調至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受訓,參大所有的教材、教法、作業方式等,全從美軍搬過來的。以將軍的時代背景和過去所受的軍事教育,在欠缺英語基礎下,比較不容易適應。但將軍仍非常努力用功,很不幸的是在一次測驗時,他將教材帶進教室,違反規定,被年輕校級教官指責。將軍認為受訓之目的在研究學習,不在考試,教官不應對年長沙場有功老將,作汙衊指責。以將軍耿直豪邁的性格,就在教室與教官發生衝突爭執,結果參校上報陸總部予以退學。(後來參校對高級將領受訓改採旁聽方式)接著部隊整編時,又調為少將高參閒職。

將軍叱咤風雲二十餘年,從未失敗於戰場,但這次事件是其軍旅生涯中最大的挫折。真好比翻船於陰溝,有虎落平陽被犬欺之感。時耶!命耶!徒呼奈何!一位榮譽心極強,責任感又重的將軍,一旦投閒置散無所事事之際,其內心苦悶抑鬱是可想而知了。不過數月之後,將軍慢慢恢復了愉悅的心境,過著寧靜的生活。因為他已體會到「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名言。何況過去在部隊的升遷調動,都是由直屬領導長官決定,他的才華與戰功只有胡璉將軍詳知而予以重用。如今人事革新,以學歷出身,受訓成績,以及派系等政治因素為用人之依據。將軍覺得以他的條件及性格今後在軍中已無容身之地了!除非胡璉將軍能當上陸軍總司令,或中共來打台灣,像他這樣的人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不過他並未因自己的遭遇而懷憂喪志,仍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及對國家充滿著希望。相信政府反攻大陸時,尚有機會追隨胡璉將軍為國效勞。過去二十餘年國家處於內亂外患之際,不是訓練部隊,就是與敵人作戰,東征西討,鮮有閒暇鑽研軍事以外的學問。現在清閒下來,每日以讀書打發時間,同時也可滿足求知的渴望。他每日必詳閱報章雜誌,以瞭解國內外發生的大小事情。其餘的時間則花在中外史地方面的知識之加強,後來也看些武俠小說消遣。幾年下來,獲益良多。四十六年三月,將軍的上脣人中處生出一顆白色小肉瘤,經醫院摘除化驗,證實為上皮膚癌,於是乃往陸軍第一總醫院手術治療。住院期間,胡璉將軍得悉,特派員至醫院贈款慰問,令將軍深為感激。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金門「八二三」砲戰發生。將軍當時皮膚癌初癒,既為備役,對前線本無責任,但基於對胡璉司令官長期以來的革命情感與景仰,以及為國效忠,乃自動赴金門為胡先生效勞解憂,以報知遇之恩。胡將軍立即命將軍擔任空投指揮官,主持空投補給事項。砲戰期間,那是一項最危險的工作。每次運輸機飛臨之際,共軍砲火即密集射來,將軍督率部屬,活躍於彈幕硝煙之中,達成任務,從不闕失,使全島官兵無虞物資匱乏。將軍此種對國家奉獻,對長官之忠義精神,莫不使見者和知者感動而熱淚盈眶。砲戰高潮過後,胡將軍赴西德醫治眼疾,將軍則因咳嗽,手指前端腫脹,回台就醫。經陸軍第一總醫院檢查,診斷為肺癌。於四十八年元月手術切除半肺,住院二個月,回家療養觀察。

此後十餘年中,將軍首先遷至新竹眷村,同時正式自軍中退役。當時國軍尚無退除役制度,故被國防部安插在中央信託局領「顧問」薪,維持最低生活需求。其晚年生活儉樸自持,每日清晨起床,做運動、打掃庭院、然後閱讀報紙和含飴弄孫。消遣就是看電視新聞、連續劇、平劇、或是玩橋牌及看電影。平日恆便衣粗服,不知者當不識其曾是叱咤疆場,辟易千軍之虎將。金城新村村民曾推選將軍擔任村長多年。他曾為全村設福利社,開辦幼稚園,又為各眷戶爭取增建磚圍牆,鋪修馬路,遍植樹木,綠化美化眷村環境,並裝置路燈,設立菜市場等,以造福村民。這些事蹟,至今猶歷歷在目,為全村年長晚輩津津樂道。

民國五十八年底,將軍腸胃不適,在新竹醫治無效,乃住進台大醫院檢查,診斷為腸胃癌,雖經手術開刀治療,但已至癌症末期。次年四月初,胡璉將軍自越南大使任內返國述職,聞訊親至台大醫院探視。將軍為此曾興奮數日,認為此乃其莫大榮耀。蓋有感於三十年來,追隨胡先生同馳騁疆場,轉戰於大江南北,患難與共,知之深和愛之切者,實乃胡先生也。是年四月二十二日下午三時,將軍安詳地離開他畢生熱愛和奉獻過的國家。在台灣昔日的長官、同僚、袍澤,感念將軍一生百戰功高,特為舉行隆重軍禮安葬。由老軍長方天將軍任治喪主任委員,四位上將國旗覆棺,先總統蔣公頒旌忠狀及「忠勤著績」輓額,備極哀榮。

綜觀李樹蘭將軍一生行誼,雖礙於時代背景所限,閱讀詩書不多。但行伍之暇極為用功,其文墨之造詣,應付工作及生活上之需要,綽綽有餘。雖其秉性耿介豪邁,這並不損及其統御部隊,及跟同僚肝膽相處。在六十年前的時代,一位成功而偉大的將領,就是必須能在戰場上擊敗敵人,能打勝仗。達到這一標準,就必須具備軍事才華及統御部隊之能力。而李樹蘭將軍在這兩方面都臻於完善。如在軍事才華上,他指揮作戰,沈著堅毅,分析敵情決定對策,明快正確而果決。採取行動快速而勇猛,往往使敵人措手不及。且親臨前線指揮,常以身作則,帶領官兵衝鋒陷陣,英勇絕倫。戰場之上,他神情堅定、毫無懼色,威風凜凜,益增官兵之敬畏與信心。這些軍事才華似與生俱來,源自他獨特天賦智慧與勇氣,在石牌與古寧頭二戰役中表露無遺。至於他領導統御部隊方面,也是極為成功。這歸因於他的性格與品德有四大優點:

(一)他待人處世公正無私。處置事情,只問對錯,對事不對人。而且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二)他秉性誠懇敦厚,對人熱情重義。愛護部屬無微不至,且出自內心之真誠,不做表面上及嘴巴上的虛假。

(三)他操守清廉潔身自愛,真是一文不苟,不貪非分之財。其生活簡樸幾乎與士兵相同。

(四)他衷誠敬愛長官。對長官的指示與訓勉,乃至斥責,都誠惶誠恐的服膺遵從,絕無半點陽奉陰違與怨尤。

由以上這些優點,所以他深獲長官的信任,同僚的尊敬,以及部屬的愛戴與樂於追隨。這些也是將軍領導統御部隊完美成功之重要因素。

李將軍之軍旅生涯,黃金歲月都在十八軍服務。從抗戰到剿共,身經大小戰役無數,不是出奇致勝,就是硬拼硬打贏得勝利。尤其許多次大戰役之危局,都是由於將軍之作為,化險為夷。由此可知將軍之赫赫戰功,也就是十八軍之重大光榮戰史。故在「十八軍軍史」一書中,乃有「李樹蘭將軍傳」以彰其功。

胡璉將軍是中國近代少數最優秀的軍事將領。無論對外抗日,對內剿共,均未失敗於戰場。而李樹蘭將軍是他麾下最傑出的戰將,所以胡將軍的偉大軍事成就,與李將軍是分不開的,也可以說是一種表裏關係。他們多次在戰場上共生死存亡,那種長官部屬的袍澤情義實特別深厚。胡將軍曾撰寫了一篇悼念李樹蘭將軍的文章,刋登在「青年戰士報」上。他在文中敘述李將軍一生的英勇事蹟,文情並茂,且頗感傷。文中說:「安可使人不有『每飯難忘李將軍』之嚮往。」文末又說:「易簀之際,回顧以往,了無愧怍,能以清白身心,還諸天地父母,斯乃大事。李將軍於此確能瞑目安心,微笑而去。」這幾句話,其含意非常深遠,不但肯定了李將軍在軍事上之成就與貢獻,而且也道出了其一生正直清白崇高的品德。

將軍其八年抗日之艱險奮鬥,屢建奇功,對國家貢獻之大,實為中華民族之抗日英雄。古寧頭血戰大勝,方使台灣免於中共之極權統治,也使中華民國國祚能在台灣延續。台灣人民未受人民公社及文化大革命之災難,今日二千三百萬居民,如覺得這六十年來,生活安定,經濟繁榮,民主自由,飲水思源,首先應歸功於古寧頭大捷。甚至在大陸方面,中共眼看台灣繁榮富裕科技進步,是十多億人民羨慕的對象,乃不得不毅然決然放棄毛澤東思想和路線,採行改革開放政策。這種改變也可說是間接受到古寧頭戰役之影響。然而李樹蘭將軍之英勇事蹟及巨大貢獻,鮮為人知曉,亦缺乏史料之記載。其原因乃自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後,海峽無戰事,政府高層為保權位及接班順利,預防高級將領擁兵自重,乃有意讓軍中派系互相制衡。尤其胡璉兵團十萬大軍移防台灣後,因當年重建兵團,急需基層幹部人才,乃自設怒潮軍政學校,訓練在大陸從軍青年,此亦引起高層及他派之疑慮。故兵團在台灣立即被肢解,軍、師取消原來光榮歷史番號,部隊東編西調。將軍也因在參校受訓之微瑕,給予重罰,挫其「金門之虎」之銳氣。掌權者對百戰功高的戰將毫不珍惜善待,應非出自最高領袖之旨意,而是因他們對胡璉兵團仍存有疑慮吧!且李將軍在軍中並未職居高位,故其英勇事蹟與才華,自然就容易被刻意淡化了。

將軍本性耿直,自入十八軍行列,追隨歷任軍長轉戰南北,對於升遷調動,但憑長官,惟命是從,向不屑結緣謀士或輸誠效忠,以求職位。更值得敬佩的,是將軍面臨此重大挫折,尚有開朗闊達的心情,無怨無沮,不減其對國家之熱愛與忠誠。金門八二三砲戰,仍抱病自動赴金門前線對老長官盡義,為國家盡忠。其崇高之品格誠令知者衷心敬佩與感動,故將軍逝世後十週年時,尚有十二兵團昔日長官、同僚、袍澤為紀念將軍,而集文集資編印「李樹蘭將軍紀念集」。忌日當天並由昔日兵團參謀長楊維翰將軍及第十八軍末代軍長劉鼎漢將軍在新竹將軍墓園,主持憑弔追思,同時又在新竹市舉行紀念餐會。如將軍地下有知,必然感激榮耀於九泉矣!又長久以來,將軍一手重建的一一八師之當年袍澤,每年逢春節,都四方來團聚會餐,虎軍英勇善戰,親愛精誠的團結精神,長此不衰,實亦將軍之榮耀也!

人之一生之作為是否具有歷史價值,端看其事功對當代及後世有何重大影響和貢獻。古時,漢之李廣,威震西域,大小七十餘戰,匈奴畏之,號為飛將軍,亦未見封侯。而太史公司馬遷為之立傳,名留青史。又宋之岳飛大勝金兵於朱仙鎮,保住了南宋江山,却為奸臣所害。近代李樹蘭將軍之功績,多源自他天赋的軍事才華,超人的英勇膽識,和明快果決而正確的指揮。其成就與對國家民族之巨大貢獻,誠可媲美李廣之於西域,岳飛之於朱仙鎮,是他人難以取代的。故李將軍之英勇事蹟,應有司馬遷之筆為之傳於後世,視為愛國軍人之典範。

古寧頭戰役,它改變了歷史演進的方向。但近年來,兩岸的關係演變成為對「中國」的認同問題。這一戰役對台灣人民之未來影響,是好?是壞?是福?是禍?這就要看兩岸今後的政治領袖的愛心與智慧了!古今中外,軍人的使命,就是保國衛民。李將軍投身軍旅,當初最大的目的,就是抵抗日本之侵略,並企望擺脫自鴉片戰爭以來,遭受世界列強欺壓侵凌的惡夢。爾後剿共戡亂,就是確信三民主義建國,是使中國走向富強之唯一途徑。軍人盡忠職守,乃是普世之真理。現在中國大陸已改朝換代超過六十年了,且中共自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以來,經濟繁榮,重大建設相繼完成,科技進步也日新月異。未來如再在全國鐵路高速化,南水北調,能源革命,產業轉型,以及中、西部開發等方面,獲致成就,則中國之崛起與富強必將指日可待。未來如兩岸關係能和平而共榮,人民的教育、文化、道德水平如再提升,大家如都享有真正自由幸福的生活。則因兩岸原本一家,都是炎黃子孫,所以自然都會以做中國人為榮了。這一天的到來,就是李樹蘭將軍畢生從軍報國最終心願與目的之實現。同時也是古寧頭戰役對兩岸人民福祉之極大貢獻,當年參戰之官兵,不論生者或烈士必覺有榮焉!

李 誠 德     

公元二OO九年十二月 初撰 

公元二O一O年七月 完稿 

 

說明:

一、本文撰寫完全依據客觀事實,其主旨希望史實真相不被湮滅。

二、參考資料有:

李樹蘭將軍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General Li Shu Lan by Li Chen Der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