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簡史 Brief history of CCGSS

長洲官立中學簡史

 

長洲官立中學為離島最具歷史的官立學校,創立於1908年7月。當時,港府應島上鄉紳如旅美華僑吳頌堯等請求,在長洲島上設立一所地方初級學校,提供教育給長洲居民,即長洲官立中學的前身。早期由於缺乏資源,學校唯有暫以大新街的更練館為校舍,其時只有學生二十人。及後,學校亦曾不斷遷址。1928年,終在鄉紳長期的請求下,學校才選定現址建校,同年以紅磚築成校舍。當時新校舍有課室四個,可容納約學生120人;惟新校舍落成之初,只得學生56名,校長和教職員亦不過5人。

 

二十年代至香港淪陷以前,學校已成為島上的最高學府,島民統稱其為「英文書館」,以區別於其他傳統的書塾式學校。事實上該校當時頗為西化,如成為童軍隊、舉辦球賽、在島上舉辦聯校運動會等。成績優異者更可獲得油麻地小輪公司的獎學金,到港島升讀中學。可謂開離島風氣之先河,使長洲的教育事業開始了新的一頁。

 

淪陷期間,校務一度中斷,校舍更為日軍佔用作總部,至1945年日本投降後始復課。由於當時學生人數多而學位少,故設立上下午班上課。1951年起,設立初中,仍分為上下午班上課。至1961年,小學部結束,增設高中,並正式改名為「長洲官立中學」,以中文為教學語言。六十年代後期,香港社會和經濟進入轉捩階段,島上教育質量的需求與日俱增。各界人士大力呼籲,當局亦責無旁貸,於是在舊校舍旁的泥地上建築另外一座三層高的校舍,於1968年落成啟用;校舍設有圖書館,另課室四間、特別室七間。同時又增辦英文部,成為中英文雙軌制中學。

 

雖然七十年代長洲的教育設施及學位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滿足當時的教育需求;於是學校遂於1975年增設三年制流動班級,以解決學位嚴重不足問題。由於流動班只能在校內升讀至初中,一些學生在完成初中後便要輟學。因此在各屆校長的爭取下,到八十年代後,學生最終可在原校升讀至中五完成中學課程。雖然當時在島上增建了一所明愛聖保祿職業先修中學,但居民仍然是喜歡子女入讀長洲官立中學。這使本來課室嚴重短缺的問題持續,學生每日要為此東奔西走的上課。經校友、教職員及各界的努力奔走籌集,最新的校舍於1997年8月落成;內設有冷氣課室八間,天台更可作課外活動之用。進入二十一世紀,再經校友們的集資相助下;全校已經完成資訊科技教育場地整理(舖設喉管與安裝電掣)及安裝冷氣機。

 

長洲官立中學創校至今已一百年,在長洲教育史上亦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成果可謂得來不易,可說是經過數代,無數熱心人士及校友們的努力而成。至今,學校當年的紅磚屋仍存,而且被列入法定古蹟;屋內的火爐及木造窗框等,亦為校方妥善的保存下來。
 
HUI fai ch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