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與醫學人文的對話研討會」學習心得

「通識教育與醫學人文的對話研討會」學習心得    / 秘書長 王崇名

  本會非常感謝中山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暨台灣醫學教育學會執行長楊仁宏教授的邀請,與中山醫學大學、台灣醫學教育學會一起合辦「通識教育與醫學人文的對話」研討會,111年8月20日(六),於中山醫學大學誠愛樓9樓國際會議室隆重舉行,並特別邀請本會前理事長莊榮輝教授,現任常務理事,以及現任理事長庚科技大學樓迎統校長、逢甲大學前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翟本瑞教授,以及高雄醫學大學洪瑞兒客座特聘教授,代表本會與醫學人文教育的先進,共同學習。

 本屆學會理事長,現任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教授,當日剛好有EMBA的課程,企業家都很忙也不容易調課或補課。如果僅來致詞,匆匆忙忙趕回上課,更為失禮。高理事長無法親自出席,共襄盛舉,特別交代王崇名秘書長一定要跟大家致上十二萬分的歉意。王秘書長是高理事長的學生,深知高理事長是不輕易請假的好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再忙還是不忘教學。做為高理事長的學生,可以為老師代勞,深感榮耀與敬佩。王秘書長代表致詞內容以及學習心得如後分享:

  1998年大約24年前,我在中山醫學院服務的時候,受邀參與醫學人文教育改革,那時候才剛在大學教書,滿腔熱血,非常認同黃崑巖先生「學醫先學做人」的醫學教育理念。當時我也擔任醫學系、牙醫系、公衛系「普通社會學」的課程。

 那個時候,學校常常邀請終身醫療奉獻獎的得主蒞校演講。記得有一次是邀請第六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戴德森宣教士醫師演講,剛好是醫學系普通社會學的上課時間,我利用一小時的時間,帶班上同學一起去聽戴德森醫師演講。

 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戴德森醫師全程用閩南語演講,他說我這個「阿豆仔」(閩南語的洋人),已經老了,當年台灣沒有醫師,我來台灣幫忙,現在台灣自己有醫師了,台灣自己人要幫自己。當時我聽了,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坐在我旁邊的同學都知道我頻頻拭淚。

 回到教室,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班上有142位同學,我問大家,有誰聽了戴德森醫師演講後,願意到偏鄉服務的?可能不好意思,也可能不願意,當時沒有任何一位同學舉手。後來,我也問了大家未來想從事的科別,願意投入外科的人少之又少,我大概可以感受到未來的樣子,現在也都一一兌現了。

 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把「學醫先學做人」當成批判的工具來批判醫學教育,但是我也常常聽到醫學系學生的回應,他們其實都懂醫學人文的重要性,只是到了醫療現場就不得不冰冷,因為現場實在太苦了,生老病死,直撲而來。當時,可能真的很年輕,總是以為這都是藉口,你要當醫師,本來就是要學習面對。

 現在,可能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即將耳順,比較可以體諒別人。我常常想起孟子的話,人與禽獸不同,只有微小差異。人的天性本有仁義,一般人不知道可貴,往往棄之不用;君子知道可貴,舜是聖人,明白事物做人道理,本於仁義而行,而非知道仁義可貴,才勉強自己或他人行仁義。

 人人皆有仁義本心,皆有醫學人文本心。人人皆可成堯舜,人人都是上帝傑出作品,只待自己琢磨完美。我們當老師的,應該不是去規範學生,或許應該與學生一起成長,相互啟發鼓舞,彼此一起都想找回仁義本心,而有自信。

 我是本屆學會高承恕理事長的學生,高老師常常勉勵我要感恩,感恩東海大學的宣教士以及曾經幫助過東海大學的所有人,我知道高老師深受東海大學宣教士精神的影響,高理事長對我的勉勵,與戴德森醫師相互輝映,我每每願意如此想的時候,就會比較喜悅,再大的挑戰便能勇於面對,也能夠慢慢找到出路,因為願意面對,路自然會開出來。我想大家願意在此齊聚一堂,我們一定是心心相印,我或許只是代表學會會員與與會貴賓說出大家的內心話。謹代表通識教育學會,恭祝大會圓滿順利。

 致詞完,便恭聽考試院黃榮村院長與前台灣醫學教育學會主委賴其萬教授的演講。黃院長特別區分通識教育、博雅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的差異,我深深為黃院長對於三者差異的區分所感動,就我個人的理解而言,在台灣實在很少有人很清楚三者的差異,我也是聽完黃院長的分享後,才豁然開朗。黃院長認為醫學人文教育比博雅教育更需要不忍人之心,黃院長非常尊敬黃崑巖教授的努力,但是也很謙虛地回應不忍人之心應該與博雅教育相互輝映,不僅需要為學能搏,更需要為人能雅,以不忍人之心,處處代人著想。黃院長於中國醫藥大學所推動的史懷哲之旅,正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慢慢確立醫學人文精神,完全體驗孟子的心學精神,又善巧地將西方博雅教育、西方的醫學人文教育與中國儒家精神貫通起來,這也正是黃院長在演講中,緩緩分享醫學人文教育的實踐精神。接著賴其萬教授的演講,特別高舉良醫的重要意義,特別分享臨床學習的精神,正好與黃院長的醫學人文實踐精神心心相印。

 不過,當日我剛好有科技部的計畫必須飛到澎湖進行社會調查,在聽完兩位前輩的演講後,便帶著充滿敬意的感動飛往澎湖,我雖然不是醫師,但是作為老師猶如醫人心病的醫師。黃院長與賴其萬教授的演講,對我而言,是深切的勉勵,做為老師應首重師德,並須在教學現場親自陪伴學生,師生共同成就彼此的德行。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