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啟發探索能力
本科課程著重啟發學生的個人探索能力。探索的範圍除了傳統美術的技能包括創作媒介外,還著重發展學生意念、創意和想像力。這些能力會透過研習內容反映出來。研習內容包括社區、藝術品、自然及建築環境、生活及社會議題等等。
2.) 創作媒介廣泛
本科在初中階段,著力為學生介紹不同的創作媒介。除了傳統的創作媒介例如繪畫、書法、平面設計、版畫、素描、手工藝、漫畫及雕塑外,亦加入媒體藝術如攝影及錄像、裝置和電腦藝術等,希望幫助學生建立對本科的興趣。
3.) 著重情境研習
在情境研習方面,本科的研習涵括藝術家、美術史及中國、亞洲、西方及其他國家的文化。此外,近年亦加強了本土藝術、社區文化環境及建築的原素。我們不強調美術史的線形學習形式,避免背誦史實內容、流派、形式、風格,反而著重情境的探究,藝術文化產生背後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這些情境探究的內容,通常會透過參考本校的課程地圖(Curriculum Mapping)而與其他科目連貫和資源共享。例如與綜合人文科及數學科合作,以專題研習形式進行協作教學。例如中一與數學科合作教授的密舖平面。
4.) 完整學習記錄
學生的創作過程及完成作品,以作品集 (portfolio) 的形式呈交。作品集 (portfolio)讓學生能記錄由意念發展、資料搜集、草圖繪製、媒介及物料試驗以至最後完成作品的過程。這個記錄的形式及手法不拘、可以是文字、圖像或影音媒體。
5.) 評賞例子多元
在美術評賞方面,本校應用作教學例子的作品繁多,包括以下各項:
藝術家的藝術作品。
流行文化 (漫畫、媒體信息、電視廣告、商業)。
海報、視覺文化。
文物、城市空間、鄉村建築。
亙聯網藝術 / 博物館網頁。
視覺藝術光碟評賞。
6.) 議題學習探究
部份本科單元以議題學習 (Issue-based Learning) 形式作探究。由學生探討具爭議性的題目,由於討論時需要有個人的觀點,所以能促進學生的批判能力。學習時,輔以藝術家的作品配合課業內容,讓學生進行討論、反思及辯論,再配合美術創作,亦是跨學科學習。
以下為各級同學探討過的議題:
社會議題:例如維港發展、反吸毒、關注貧富懸殊、反歧視等。
提倡保護維港
批判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公平現象
參加反吸毒滅罪活動
支持反吸煙運動
反對社會上各種歧視
文化議題:例如個人、性別及文化身份的認同和本土文化等。
反思美容瘦身的社會現象
思考男女角色身份和社會地位
探討社會上崇尚名牌和鼓吹消費的現象
探討天水圍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對本區以至中國的文化認同 (1)
探討天水圍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對本區以至中國的文化認同 (2)
回到過去、認識香港老街和街頭生活
政治議題:例如普選、自由民主等。
提倡自由民主
反戰爭
宣揚和平
藝術議題:例如什麼是藝術?藝術與科技和藝術與社會等。
探索什麼是藝術品?藝術價值是否以拍賣價去衝量?藝術家是否要逝世才會受人重視?
挑戰既有的思考模式、探討日常用品的功能的可能性。
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中,是否有藝術存在?藝術和社會有什麼關係? (1)
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中,是否有藝術存在?藝術和社會有什麼關係? (2)
同學設計的生活百寶箱。
環境生態議題:例如保護環境及生態保育等。
提倡保護海豚
推廣改善室內空氣 (1)
推廣改善室內空氣 (2)
響應聯合國國際沙漠及荒漠化年的歡呼籲
加入環保再造藝術的行列
7.) 社區本位教育
本科亦嘗試探討發展社區本位藝術教育(Community-based arts education )。一方面在社區的層面引導學生對存在於週遭環境的文化現象進行了解,強化他們對社區的認識、關懷以至對社區作出積極的回應或貢獻,另一方面在課程的層面嘗試透過統整學習內容,進行跨科或綜合藝術形式的學習,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態度與價值觀,並擴闊他們對各種藝術形式的經驗與興趣。
例子:中四專題:天水圍的天然和歷史文化遺產探究
參考文獻
Jacobs, H.H.(1999a)Mapping big the picture. Alexandria, Va.: ASCD.
Jacobs, H.H.(1999b)Curriculum mapping :Charting the course for content. Alexandria, Va.: ASCD.
教育部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黃壬來(1996)。《創意美勞》。台北:台灣書店。
黃壬來 主編(2003)。《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3):《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視覺藝術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香港課程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