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影片簡介中國近年在資訊科技、航天、農牧業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並指出科技發展對國家的影響。
<<「太空的家」天和核心艙>>
簡介:
影片簡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將三位航天員送到太空在軌道的太空站,指令長聶海勝打開通往天和核心艙最後一道艙門,三人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
<<「嫦娥」奔月帶回珍貴月壤 中國「塵中尋寶」>>
簡介:
創科博覽的月球土壤樣品實物,吸引不少觀眾目光。月壤是極珍貴的科研資源,過去幾十年只有蘇聯和美國擁有。2020年,中國的嫦娥五號將1731克月壤帶回地球,中國科學家「塵中尋寶」,發現全新礦物「嫦娥石」 ,又獲得「氦-3」 這種被譽為未來能源的數據,對認識月球至關重要。
<<萬物互聯「星」時代>>
簡介:
「天問」登火星、「羲和」探太陽、三名太空人在「天宮」出差,國家的航天事業快速發展,在擁抱星辰的同時亦同時積極發展衛星,天上的衛星其實同大家的生活已經十分密切,並非想像中遙不可及。物聯網是把人與物、物與物連接,生活中常見的共享單車、智能家居、自動販賣機等例子,都是物聯網為我們帶來的方便。
<<中國高鐵發展>>
簡介:
影片簡介中國高鐵近年的發展狀況,以及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機遇及挑戰。
<<中國磁浮列車發展>>
簡介:
世界首部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列車今年已經在四川成都亮相,這款磁浮列車由中國自主研發,最高時速超過600公里,比現時內地的高鐵速度快近一倍,未來有望突破時速1000公里。
<<「雲上巴士」>>
簡介:
影片介紹重慶、深圳、長沙等大城市已開通「雲巴」,推出以來協助多個城市解決交通的問題,綠色又環保,成為當地旅遊景區的觀光線。
<<中國電動車新勢力>>
簡介:
影片介紹中國電動車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新興電動車企成為「造車新勢力」,內地明確支持發展清潔能源,清潔的汽車當然係不可或缺的一環,政策支持下,加上產銷雙旺,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新能源汽車的車型數量、質量將進一步提升。分析機構指出,未來 5 至 10 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遷和龍頭崛起的黃金十年。
<<陳清泉教授:迎接第五次工業革命>>
簡介:
影片介紹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於2024年3月19日舉辦「綠色創科論壇」,榮幸邀得「亞洲電動車之父」、香港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並匯聚來自電力、建築、電動車、家族辦公室及人才發展等領域的業界翹楚及專家,着重探討香港如何透過創新科技、產業升級和政策支持實現碳中和目標,促進「政產學研投」跨界別合作,助力內地和香港優勢互補,推動可持續發展。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
簡介:
影片介紹環境污染在數十年前困擾中國,但邁進21世紀,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上,包括水力、風力、太陽能和核能4大範疇,都位居全世界第一。在推動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上,中國人正在積極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奮鬥者號深潛新領域>>
簡介:
在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奮鬥者」號進行載人下潛海試,成功深潛至10909米。「奮鬥者」號成為中國當前最先進的載人潛水設備。
<<AI 5G 大數據 中國如何發展「數字經濟」?>>
簡介:
影片介紹甚麼是「數字經濟」,中國的發展現狀如何,以及未來有何目標。
<<中華文化瑰寶數碼化─文物永續傳承>>
簡介:
中華五千年文明,留下無數瑰寶,如何將它們永久保存? 利用數碼科技保護文物,北京故宮一直是先行者。20多年來,超過60萬件故宮文物獲得「數碼身份證」。近年故宮又與科企合作,應用人工智能、5G等技術展示文物。
<<數碼化文化保育及傳承>>
簡介:
影片介紹敦煌莫高窟數碼展示中心,運用數碼化技術,將每個洞窟的歷史和現況以全景相片的形式製作成「數字敦煌」網站。文化保育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但在數碼科技的幫助下,中國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上,努力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