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南虎頭溪的排水治理工程引發了生態關注。因工程施工造成當地稀有蜻蜓「脊紋鼓蟌」的重要棲地受損,台灣蜻蜓學會收到民眾通報後,立即展開調查與後續行動。以下整理整起事件的發展經過與學會的努力,讓關心生態的朋友們了解我們目前所面對的狀況與期待。
事件背景
虎頭溪「大目降溪佛顓橋」一帶,是台南少見仍保有原始生態的河段之一,曾記錄到多種蜻蜓與其他水域生物,包括需要關注的稀有物種——脊紋鼓蟌(已列在尚未發布的蜻蜓紅皮書名單中),這個物種是當地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
時間軸與事件經過
4月8日:民眾通報與初步調查
有民眾反映,佛顓橋附近的排水工程疑似破壞自然棲地。學會立即查找過去的生態檢核資料,並在隔天確認一份109年報告,指出該區域生態敏感,建議以低擾動方式施工,以避免生態失衡。
4月9日:正式陳情並要求停工
學會依照「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向台南水利局提出陳情,請求暫停工程並召開會勘,同時要求公開完整設計圖與生態檢核資料,以利外界了解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4月16日:工程仍未停工,決定公開說明
雖接獲工程顧問公司來電表達將安排會勘,但工程未停止。為了喚起更多關注,學會在社群平台公開整起事件及訴求,希望促使相關單位重視程序與生態保護。
4月20日:第一次現場會勘
在多個在地與關心生態的團體共同參與下,進行現地會勘。然而,當天並未提供設計圖等必要資料,難以有效討論。最後僅針對緊鄰社區區段同意繼續補強,其餘部分則要求暫停施工,並約定舉行後續會議。
5月1日:第二次線上會議
會議中,資料仍未齊全,且5月1日的會議紀錄出現不符事實的內容(如提及未曾存在的設計圖、誤記學會訴求)。學會正式表達失望與抗議,並要求補足資料後再討論。
5月15-16日:會勘前會與第二次現場會勘
會中才首次得知110年曾進行細部生態溝通與設計,但後來因招標失敗,113年改採水泥化設計,與原先的生態友善方針相悖。學會對設計變更過程與資訊不公開表達疑慮,並提出具體建議,包括:
重新評估河道沖刷情形,盡量減少工程介入;
利用石籠覆土等方式,幫助植被恢復,重建鼓蟌棲地;
制定清疏作業原則,以減少未來類似衝擊。
學會的訴求與省思
資訊應更透明,程序需更周延
希望相關單位正視這次事件所暴露出的問題,例如設計更動缺乏透明度、資料未完整公開、民間團體難以參與。唯有建立公開且參與式的生態檢核機制,才能減少誤會與衝突。
生態保育與治水工程應可共存
我們相信治水與生態保育不應是對立的。透過適當設計與調整,仍有機會讓工程與自然達成雙贏。希望這次事件能成為一個契機,促使未來公共工程更重視環境價值,讓保育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落實於每一次施工之前。
目前進度
我們仍在等待5月16日會勘後的後續資料,包括「變更設計說明」以及110至113年間工程規劃過程的紀錄與溝通內容。學會會持續追蹤,也希望社會各界能與我們一起關注、守護這些珍貴卻易被忽略的溪流生命。
如您也關心脊紋鼓蟌及溪流生態的未來,歡迎分享本篇文章,或直接向地方政府表達您的支持。我們深知單靠一個學會的力量有限,但眾人的聲音,或許能為自然帶來轉機。
#520還要整理這些資訊好厭世
#難上加難的生態檢核案件
文:臺灣蜻蜓學會
圖:胡芳碩-脊紋鼓蟌雄蟲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