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蜓科 (Macromiidae) 從種級、屬級一直到科級都有著複雜的分類學歷史,也有很多相似的物種的分類地位有待釐清,這次的研究我們透過粒線體 COI 基因、核基因的ITS 片段與histone H3–H4 片段進行蛛蜓科的系統發育樹重建,在高階系統發育的部分,我們的結果支持蛛蜓科為單系群,但其中產於美洲的Didymops 屬被恢復為Macromia屬的同物異名,而Epophthalmia屬與Phyllomacromia屬則為姊妹群關係,這與先前形態的研究一致。種級的部份我們恢復了數個種的有效地位,也進行了幾個同物異名的處理,與臺灣有關係的如下:
海神蛛蜓 (M. clio) 在之前被處理為M. amphigena的同物異名,而在我們的所有分析裡,他們都各自為單系群,因此M. clio 被恢復為有效名。
臺灣的耀沂蛛蜓 (M. daimoji) 雖然長得跟日本、俄羅斯的不太一樣,斑比較小,以前也因為這樣被發表為 M. chui,但實際上臺灣的族群跟其他地方的族群基因上的差距很小,都應該還是同種,這與以前的研究看法一致。
天王蛛蜓 (M. urania) 的雌蟲跟其他近似種的鑑定特徵有點模糊,是依據腹部第七節到第九節的膨大程度,而M. urania的副模式標本雌蟲 (產於越南) 的膨大程度很小,這也讓人一度懷疑臺灣的可能不是真正的M. urania,因為臺灣常常能看到腹部很膨大的雌蟲,然而我們的採樣包括了越南、臺灣腹部膨大的個體,還有柬埔寨腹部不明顯膨大的個體,我們發現這些個體的基因都很相似,腹部膨大程度可能不是一個好的分類特徵。
褐面蛛蜓 (M. berlandi) 雖然很久沒人在臺灣看到了,但牠還是在臺灣的名錄裡面,M. berlandi 這個種跟M. cupricincta 基因差距不大,分布在北邊的M. berlandi的體型穩定比較大,整體顏色也比較黑,因此我們將M. berlandi 處理為M. cupricincta 的一個亞種,這個想法之前就有人提出,而我們的研究進一步的驗證並做出分類處理。
我們的分析也把一些系統發育位置未定 (incertae sedis)的屬加進來,包括Idionyx屬、Macromidia屬、Oxygastra屬和Synthemis屬,但牠們在我們的分析裡面依然不是單系群,所以我們還是沒有解決這些屬的系統發育位置,但是藉由這次機會,我們也對臺灣的黃尾綜蜓 (Macromidia ishidai) 進行測序,我們發現臺灣的黃尾綜蜓跟日本的黃尾綜蜓有點分化,但依然是同種。
Ref.
Kosterin, O. E., Vierstraete, A., Schneider, T., Kompier, T., Hu, F.-S., Everett, Jr., L. Makbun, N., Onishko, V. V., Papazian, M. & Dumont, H. J. 2025.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acromiidae (Odonata) worldwide based on a mitochondrial and two nuclear markers, with a short overview of its taxonomic history. Zootaxa 5620 (4): 501–545.
文:胡芳碩
圖:引自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