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蜻蜓 (Indothemis carnatica) 臺灣的紀錄是疫情第一年由陳賜隆博士跟已故的秋寒煙先生在馬祖的數個水庫發現,那時候沒有採集到標本,且也只有不清楚的照片,之後疫情開始,去馬祖的旅程多次受到阻礙,就一直擱置。直到去年何季耕先生於金門賞鳥時再次拍攝到照片並交由作者確認,但由於沒有採集工具而無法收集到標本。隨後作者聯繫家鄉於金門的台大昆蟲系學生林豈弟,林豈弟返鄉後很順利的採到了藍印蜻蜓在臺灣的第一隻標本,隨後本會會員馬承漢也火速前往金門拍攝到成蟲的照片並又採了幾隻標本,完成採集樣本的工作,並且發表於臺灣研蟲誌。
藍印蜻蜓原本的分布很零散,只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一些地方有,所以IUCN還把牠列為近危,但從2011年左右牠似乎開始擴散,2011年柬埔寨;2013年馬來西亞;2015年越南;2016, 2018, 2019年在中國東南邊的幾個省份都陸續記錄到;2019年新加坡;2020年孟加拉,隨後牠就被IUCN從近危轉為無危。
金馬地區臺灣的蜓友比較少去,昆蟲相的調查也相對貧乏,馬祖的藍印蜻蜓的數量不少,但金門的就幾乎不是在水域發現,有些甚至直接停在仙人掌上,很像是遷移性的赤蜻屬剛抵達的樣子,目前還不確定牠們是否會在金馬地區繁殖,又或只是跟赤蜻一樣被風帶來帶去。
辨識上成熟雄蟲跟樂仙蜻蜓、溪神蜻蜓有點像,但腹部上完全沒有黃斑,未熟雄蟲或雌蟲有點像前述兩種的雌蟲或紫紅蜻蜓的雌蟲,但藍印蜻蜓的合胸側面上有一個很明顯的 “H” 型黑條紋,成熟雄蟲上也看得到,但被藍粉蓋住會變得比較不明顯。
藍印蜻蜓在中國的俗名叫深藍印蜻,但臺灣蜻蜓的中文命名系統是用科名結尾,同屬另一種又很黑,可以用顏色區別,所以取屬名字首的”Indo” 印跟顏色,命了一個新的中文名藍印蜻蜓。
藍印蜻蜓這幾年看樣子擴散的很快,說不定哪天澎湖或臺灣本島也能看到,希望各位蜓友多多注意那些長得怪怪的樂仙或溪神。感謝提供協助的各位!
附圖:
圖1. 藍印蜻蜓雄蟲,黃思嘉攝影。
圖2. 藍印蜻蜓雌蟲,馬承漢攝影。
圖3&4. 為馬祖福正水庫與津沙水庫,陳賜隆攝影。
圖5. 金門茅山塔,林豈弟攝影。
Ref.
Hu, F.-S., Chen, S.-L., He, J.-G. & Lin, K.-T. 2023. Indothemis carnatica (Fabricius, 1798) (Odonata: Libellulidae): A newly recorded dragonfly from Kinmen Islands and Matsu Islands, Taiwan. Taiwanese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tudies 8 (1): 16-20.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