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蜻蜓是廣為人知的遷移動物,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是薄翅蜻蜓了,他們曾有透過熱帶輻合帶從印度橫渡印度洋至非洲的紀錄,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很多遷移的例子。微型追蹤器與同位素被廣泛應用於研究遷移動物,其中也包含蜻蜓,用以研究牠們的遷移起源與遷移策略。
在赤蜻屬裡有很多被遷移紀錄在亞洲、歐洲、美洲都曾被報導,但有關於赤蜻遷移的研究仍相當有限,且侷限在中亞與歐洲,這類研究在東方區或是東古北區的研究仍然僅限於觀察紀錄。臺灣對於遷移型的赤蜻來說目前看來更像是中繼站,因為大多數個體僅會被發現2-3天後就消失,盡管有一些產卵的紀錄但從來沒有成功羽化或撈到水蠆,臺灣似乎並不是牠們的終點站,牠們也有可能僅是不小心被季風帶來臺灣。結合微型追蹤器與同位素的研究或許能解決赤蜻屬在東古北區遷移的謎題。
在日本有相當多種類的赤蜻屬,其中有一部份有遷移的紀錄,本次新紀錄的褐頂蜻蜓與仲夏蜻蜓暗示了臺灣鄰近國家赤蜻屬也有機會被發現在臺灣,在遷移的季節增加調查的頻率,特別是針對那些極端天氣後的觀察或許有機會讓我們更了解臺灣的赤蜻屬。
圖文:胡芳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