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蜻蜓廣布於中國 (除了西北部外都有)、臺灣、韓國、日本與俄羅斯。本種在中國與日本的生育地皆是低海拔的池塘,出現時間為6月至12月。本種只在臺灣記錄過兩次,分別是朝比奈二郎於1940年8月中在宜蘭四季的採集紀錄與2010年10月9日江進利先生於新北麟山鼻的照片紀錄,麟山鼻位於東北角,而發現地點的周圍沒有淡水,並不像是典型的生育地,但又由於1940年的紀錄並非迷蜓好發的季節,地點也是少有迷蜓發現的地點,因此仍不確定本種以前在臺灣是否有固留的族群又或是舊紀錄也是遷移的個體,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也曾有迷蜓的紀錄。
褐頂蜻蜓廣布於中國 (除了西北部與海南)、俄羅斯東部、韓國與日本,新紀錄於臺灣。成蟲在日本出現於5月底至11月初,而在中國則為6月至10月。分布的棲地多樣,像是低海拔的沼澤、池塘、水稻田都有機會利用,臺灣的紀錄由秋寒煙先生於2009年10月7在秋紅湖所記錄,值得注意的是當天有超過50隻的長尾蜻蜓也在秋紅湖被發現。
褐頂蜻蜓在日本很常見,但並不被認為是迷蜓,然而秋紅湖是迷蜓的熱點,三種臺灣常見的迷蜓都常在這個地點被發現,盡管本種在臺灣只有一筆發現紀錄,確切的定位還需要再確認,但本種很有可能是罕見的迷蜓。
圖: A仲夏蜻蜓雄蟲,劉文珍攝、B仲夏蜻蜓雌蟲,宋睿斌攝、C仲夏蜻蜓似雄雌蟲,唐欣潔攝、D褐頂蜻蜓雄蟲,秋寒煙攝、E褐頂蜻蜓雄蟲未熟,唐欣潔攝、F褐頂蜻蜓雌蟲,胡芳碩攝。
文:胡芳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