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衣蜻蜓是臺灣的固留種,在臺灣曾紀錄的是指名亞種,這個亞種也廣布於中國多個省份,成蟲在中國於6月至11月出現,在臺灣則為5至10月。Lieftinck 1984年的臺灣蜻蜓名錄提及本種分布於500公尺以下的平原與丘陵,而Inoue & Takahashi (1969) 和Matsuki & Lien (1983) 分別報導了數筆赤衣蜻蜓在1968年至1978年間在北臺灣的採集紀錄,盡管最近幾十年蜻蜓目的觀察日益增加,但從1978年以來都沒有確切的採集或觀察紀錄,因此本種被認為已經區域性滅絕。
孔凱蜻蜓在臺灣的屬於未定位種 (不確定為固留種或迷蜓),牠廣布於東古北區,包括中國的數個省份、日本、韓國、俄羅斯東部與臺灣。臺灣僅有一筆由高橋成一郎1968年7月10日於南投縣南山溪的採集紀錄 (Inoue & Takahashi, 1969)。
本種在中國與日本皆不是迷蜓,臺灣產的標本也在最近由 Futahashi & Kiysohi (2022) 確認存放於日本筑波科博館,確實為孔凱蜻蜓而非錯誤鑑定,而南山溪也曾有蜻蜓區域性滅絕的案例 (像是簾格鼓蟌與火神春蜓),但又因為只有一筆確認紀錄,因此不確定本種為區域性滅絕或是罕有的迷蜓案例。
圖:A赤衣蜻蜓雄蟲、B赤衣蜻蜓雌蟲、C孔凱蜻蜓雄蟲、D孔凱蜻蜓雌蟲。圖A及B由宋睿斌拍攝,圖C為唐欣潔拍攝,圖D由葉文琪拍攝。
文:胡芳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