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基蜻蜓是臺灣的固留種,廣布於整個東亞,東至日本,西至不丹、尼泊爾都有牠們的蹤跡。在臺灣牠們也是相當廣布的種類,包括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雲林、嘉義、高雄、宜蘭、花蓮、台東都有發現紀錄,不過大都發現於高海拔地區,最高分布海拔到了3500公尺,算是高山湖泊較為強勢的物種。成蟲5月開始出現至隔年1月,但多數觀察紀錄集中在7至9月。本種偶爾會有較低海拔的觀察紀錄,像是在新北市泰平里 (150公尺) 與宜蘭縣下埤 (600 公尺),本種可能也有垂直遷移的行為,但仍需進一步的觀察確認。
紅脈蜻蜓在臺灣屬於迷蜓,牠也是分布相當廣泛的種類,亞洲、歐洲、非洲都有機會見到牠們,本種可以說是臺灣最常見的赤蜻屬迷蜓,分布也相對廣泛,幾乎每個縣市的海邊或是臺灣周圍的小島都曾經有發現紀錄。成蟲在中國出現的時間為五5月到12月,而在日本此種也被認為是迷蜓,大多數成蟲只能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發現。在臺灣從9月到11月都有發現,但多數紀錄都在10月。日本曾經發現過產卵的行為,不過沒有建立族群。
2018年10月陳賜隆博士曾於新北市八里區北堤海灘單日發現超過50隻個體,而秋寒煙先生也曾於同地點發現數對連結、產卵的紅脈蜻蜓,但與日本相同,至今仍沒有發現族群。紅脈蜻蜓還有一些有趣的紀錄像是2018年10月28日臉書上有人貼出松羅湖的紅脈蜻蜓,這筆紀錄暗示了遷移族群可能也會進到比較內陸的地方,只是沒人注意到。還有像是東沙島在2012年10月22日也曾經有人拍到紅脈蜻蜓,是臺灣最南邊的紀錄。
圖1:A至C為黃基蜻蜓,分別為雄蟲、雌蟲、頭部;D至E為紅脈蜻蜓,分別為雄蟲、雌蟲、頭部。B圖攝影者為張文良,其餘皆由馬承漢拍攝。
圖2:黃基蜻蜓分布及發生月份
圖3:紅脈蜻蜓分布及發生月份
文:胡芳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