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上做生態調查時被失蹤的人問候了嗎?
2013年5月,是我碩士班準備邁入第三年,研究碰到瓶頸所以我確定延畢了。
我當時的研究對象是細蟌科(一類小型豆娘,圖2),是蜻蜓目的成員,棲息環境需要水草豐沛的靜止或緩流水域。我在安排自己研究的採集行程時,在網路上搜到了一篇「海岸山脈上草澤」的文章,那個草澤又叫馬太林池,十分少人造訪。
有別於一般的沼澤,臺灣山區有很多類似的草澤,水面上長滿滿滿的水生植物或半水生植物,多半是由禾本科或莎草科組成,盤根錯節的植被在水面上就像蓋上一條草毯,底下會蘊涵豐富的水分,踩上去就像在彈簧床上跳。這樣的環境非常吸引我的關注;於是開始安排調查,準備上去看看有什麼蜻蜓,而從網路上的登山軌跡來看想說應該挺近的,所以第一次去只帶著GPS跟登山裝備就孤身前往了。
馬太林池位於台東長濱與花蓮玉里交界(圖3),由一條登山古道相連,這條古道過去是海岸居民步行前往縱谷的重要路徑;而我選擇的登山口是從長濱鄉進入,在當時每年大概只會有幾組人造訪,所以路徑已經不是很清晰,尤其登山口附近的路況更糟,走到迷路只好放棄⋯只好另外請住在登山口的大哥介紹嚮導,擇日再來!
很快的第二次要上山的日子來了,我這次還找了大學部的學弟來一起上山。當天陰雨綿綿…由於我的研究對象是蜻蜓,所以在這種天氣要採集到牠們也不太容易,但還是可以採水蠆,所以我們還是決定上山一趟。
一大早我們到了登山口停好車,就與嚮導會合上山,走在正確的路上才發現「超級陡」的啊!又因為下雨的關係!泥濘的山路走起來實在很虐…而且學弟還是第一次爬山也是讓我有點擔心,不過大概走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翻過鞍部到達玉里,接著只要再走一小段下坡就可以到池邊!
到了馬太林池後我們超開心的呀!雖然已經起了大霧(圖4、5)!但接近足球場大的草澤超美的!有一種抵達仙境的感覺。而這種長滿水草的環境就是細蟌的標準棲地!會有小紅蜻蜓(全世界最小的蜻蜓,台灣僅分布於宜蘭山區,圖6)嗎?藍彩琵蟌(一種南北區域分布的稀有豆娘,圖7)嗎?我一直在心裡問!拿著採集工具,我就顧不了學弟跟嚮導,跑去湖中間撈蟲了!
在沼澤上我用採集工具於水草上撈蜻蜓的水蠆,但看來看去都是昧影細蟌跟當時我覺得難認的灰蜻屬…沒什麼大發現,頓時心裡面有點悶…也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過去,我不斷地重複一樣的動作,採集檢查採集檢查,專注地看著網中的昆蟲,希望有一些發現。
突然到遠方有位女生跟我「嘿」了一聲!
當然我也「嗨」了回去。
但我看著聲音來的方向,除了霧之外還是霧,頂多隱約看到一點點森林…
接著她問「你在幹麻?」
我想了一下回道「採集呀!妳呢?」
然後就沒聲音了。
我想可能是來爬山的登山客吧?沒到湖邊可能是去攻頂了。
在池子中採了1、2個小時後,我們意外的採到很難見到的日清晏蜓(圖8、9)水蠆,在當時能收集到這樣的樣本可是非常珍貴!但天空不作美,山區過了中午除了濃霧之外也開始滴下雨水,我們就趕快整理器材跟樣本開始下山。
下山的路上,一樣艱辛,雨水、下坡、爛泥巴。
走在半路我問學弟:ㄟ,你剛剛有遇到其他登山客嗎?
學弟:沒有啊!
我:所以只有我們上山哦?
學弟:對啊!
我:喔……
當時心裡開始覺得毛了…但下雨加上疲憊我只想趕快下山...
到登山口之後我還特別去住在登山口的大哥問道:請問今天有其他登山客來嗎?有女生嗎?
「沒有啊!今天只有你們上山啊!」大哥用台語回我。
………………
在大哥家門口簡單更換乾淨的衣物後,我就跟學弟開車從長濱回東華了,一路上下著大雨,我們倆都很疲憊、沉默不語,對於在山上的事情我們也只有「嗯、喔」,直到回到學校。
回到學校之後,開始跟一些蜓友討論哪裡的生態狀況,雖然遇到了一個奇妙的緣分,但因為有採到日清晏蜓水蠆,開始有其他關注蜻蜓的朋友對馬太林池產生好奇,大家開始搜索那邊的資料,於是蜓友傳來了一份貼文。
是臉書的協尋社團上刊登的協尋公告,而根據協尋資料應該是當地人家的女兒。
隔了幾日才再跟同行的學弟討論起這件事情,學弟才說他有意識到我當天對他提問的內容怪怪的,所以一路上他都不敢多問...
雖然有一些特殊的經驗,但馬太林池實在太吸引我們了,所以在2013年的6月我們又再次上山,因為過去還曾經有另一種稀有蜻蜓-刃鋏晏蜓的紀錄,這次拜訪馬太林池,除了上次一起來的學弟外還來了隔壁實驗室的學姊。因為天氣大好,湖面、湖邊應數以百計的蜻蜓在飛,我盡量每一隻都撈下來檢查是不是目標,結果意外採集到一隻圖鑑對不出來的雌蟲個體(圖10),下山後我馬上拍照傳給蜻蜓研究前輩-林業試驗所的葉文琪先生,他驚喜地說這是新種!在那幾年的觀察研究後我們將牠發表,且學名的命名緣由是紀念林業試驗所已故研究員高瑞卿先生,是全世界僅分布於馬太林池的-短鋏晏蜓。
由於那邊的生態環境實在太特別了,從2013年到我碩士畢業2016年初(對,我念了4.5年),我每年上上下下馬太林池約有數十次,也曾經在湖邊紮營過,但後來就再也沒碰過任何事了。
另外短鋏晏蜓的第一筆是雌蟲讓我覺得一切會不會太多巧合?所以在還沒正式命名前也有人稱女鬼晏蜓。
畢業後我到台北的研究單位上班,有一次在公司分享這個故事,學姊聽完後就跟他一位住在那邊的友人分享這件事情,他的朋友則回應說「她又出來打招呼了」,看來遇到的人也不是只有我一個就是了。
作者-李宜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