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好文閱讀

72%台大生想告訴中小學生家長的話⋯⋯

親子天下 作者:陳雅慧 2019-09-01

  • 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形成,你們還有時間調整對孩子的期待和教育教養的方式。
  • 今年初,開始做一○八課綱的封面故事,記者們採訪了許多大學的教務長和教授們,第一次感受大學端如此關注中小學的一○八課綱,這些大學教授們讀著我們的一○八課綱封面故事說:「接受翻轉教育的學生們長大,開始進入大學了。愈來愈多的高中生,中小學階段接受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大學要學習用不同眼光來發現學生,調整大學的教學方法。」
  • 訪問將近八百位台大學生,這群已經站在人生勝利組起點的年輕人,七二%的台大生建議:「聽孩子說話,多和孩子聊天。
  • 多元選才的時代,打開了選擇的空間,沒有落點分析可以比對,只有往自己的內心去問自己:想要什麼?為什麼?擅長什麼?如何做到的?
  • 父母有空間更關注孩子自己,而不是外在的標準。這是我們都做得到的建議,也是未來要和孩子一起經歷的學習。

閱讀全文

善用選才育才平台 生涯和科系探索從喜歡什麼課開始

親子天下 作者:王韻齡 2019-08-30

  • 現在台灣的大學科系有一千七百多個,且高一就要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生涯探索必須從小開始。
  • 涵蓋十八學群、一百二十五種學類科系所需人才的大數據資料庫ColleGo!,從性向探索、學群介紹到生涯進路一「網」打盡。
  • 一○八課綱八月上路,改革的不只是十二年國教課程內容,除了高中開始大量的選修課大學入學相關考試及招生系統也都正在調整

閱讀全文

考高分的科目,就連台大生也迷惘?若時間倒轉,近6成想重選科系

親子天下 作者:陳雅慧 2018-08-29

  • 《親子天下》在今年5/15到6/15,針對台灣大學大學部的1到4年級學生學生進行「適性學習、生涯探索滿意度網路調查」,有效回收問卷共784份。將近800位台大學生:
  • 只有44%仍會選擇現在就讀的科系。
  • 有1/4的學生說不會選現在的科系,1/3則說不知道。


  •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和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都對這樣的結果覺得不意外:
  1. 嚴長壽認為,過去的大學科系選擇都先選工作,但是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和想要哪一種生活。「但是未來的工作都必須很了解人性,且懂得生活。」
  2. 蘇文鈺說:「像資工系的學生幾乎是不必煩惱未來工作和出路問題的,但是仍有很高的比率學生很迷惘,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想過為什麼自己要念資工。」


閱讀全文

沒有好的學習歷程檔案就上不了好大學嗎?高中升大學常見7大問題

親子天下 作者:游昊耘 2018-08-28

108課綱上路後,高中端從課程規劃到升學管道都有大幅改變。你知道高中選修課將佔總學分超過1/3嗎?需要多做志工、多考檢定,才能做出對升學有幫助的學習歷程檔案嗎?即使高二、高三不會受到學習歷程檔案的影響,升大學時,都將面臨素養導向的學測出題,以及升學時程與制度的更動。以下綜整家長常見疑惑:

高一起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展現三年成果

Q1. 學習歷程檔案如何準備?如何呈現才能受大學青睞?有愈多才藝、英檢證照、志工時數就能加分嗎?

Q2. 我的孩子比較晚找到興趣,或個性比較內向、不愛參加社團或課外活動,學習歷程檔案看起來是否比較吃虧?

Q5. 如果孩子選課前還沒找到興趣,學校有資源可以協助輔導選課、生涯探索嗎?如果到大學端還有機會轉向嗎?

  • 學習歷程檔案其實就是升級版的備審資料,檔案包含基本資料、修課紀錄(學校依規定登錄),以及學生固定每學年上傳最多6件課程學習成果10件多元表現
  • 與過去高三考完學測後才匆忙準備備審資料不同,學習歷程檔案每學期都要經老師核定、上傳至教育部資料庫存放,提前累積、紀錄綜合學習表現。最後大學端會在申請入學時,從學習歷程檔案中至多採計3件課程學習成果與10件多元表現

閱讀全文

教育部長潘文忠:小學到高中12年很珍貴,要學感興趣的,不能以後再說

親子天下 作者:賓靜蓀、陳雅慧 2019-08-19

  • 教育部長潘文忠接受親子天下專訪強調,108課綱已經正式上路,這是一個10年的過程,政策不會走回頭路。他指出目前有將近27%大學生覺得選錯科系、走錯路,這是一個警訊
  • 108課綱8月1日起開始,將成為中小學生校園中的日常,適性多元的升學時代正式展開。
  • 在生涯探索的核心精神下,教育制度設計成鼓勵孩子不要用分數認識自己,而是要探索自己、認識自己。
  • 談到未來的趨勢 AI、數位、美感、創新、設計等,這些都是大家認同的未來人才的能力,但是中小學階段都沒有科目可以對接。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改變學習和選才的方法。
  • 聯考世代父母和老師也要開始認知,升學不是線性,學習不是被動,隨著選擇可能性增加,「不確定感」也提升。


《親子天下》專訪教育部長潘文忠,他給家長許多實用的心法建議:

Q:108課綱已上路,但仍有不少爭議,政策會不會再走回頭路?譬如有團體提出讓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比率提高?

Q:111學年後,高中端的學習會直接影響未來錄取哪個科系,不只是升學考試的成績,為什麼?

Q:很多人認為,國中小階段好好讀書,不要多想,孩子之後進了好大學就會好了,船到橋頭自然直?

  • 我曾經看過一支前導高中做的影片,看了滿有感觸的。學生說,「為什麼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都是一段一段的,每一段之間都沒有關係,進入社會後,還是覺得沒有關係。」
  • 最寶貴的人生,重要基礎應該要累積,讓孩子覺得「我學的是我感興趣的,最後能用得上。」小學到高中,這12年很珍貴,應該用這樣的方式來引導,不能以後再說。
  • 希望爸媽了解,新的課程、評量、考試,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未來不會自動、立刻從這裡跳到那裡,學習有一個過程,從學到基本知識、能力、態度、方法,到能做更多解決生活問題的應用。
  • 未來變化這麼快,需要具備找到解決問題的資源和方法。不能「以後再說」,而是應該培養習慣才能自然地應用。

Q:部長若要給家長建議,會是什麼?

  • 我建議,現在的爸媽關心、支持孩子的同時,請多聽孩子的心聲。不要一直講,要聽聽孩子講什麼。
  • 如果孩子還小,多帶著孩子去接觸、嚐試,先不要設定孩子該往哪裡走,先讓他把觸角伸出來。有學習熱情的孩子,父母不用擔心,不感興趣的天天逼他去看書,一定無法撐下去。世界變化那麼快,未來職涯發展有很多不確定,父母如果一直認為什麼是「唯一最好」,搞不好到未來根本不存在了。那孩子怎麼辦,又不能讓時光倒流。

閱讀全文

108課綱:對話取代說教 父母是培養孩子素養最好的老師

親子天下 作者: 許家齊 2019-08-12

  • 素養是什麼,怎麼教?素養要補習嗎?108新課綱已經正式上路,面對孩子所學內容的改變、家長仍有許多困惑。

父母也可以為孩子培養素養

  • 藍偉瑩表示,素養導向教學即是藉由老師安排真實的經驗, 把要培養給孩子的學習內容和表現,在過程中讓孩子經歷。老師也會讓孩子就行動結果反思,為什要這麼做?不做會怎麼樣?「讓孩子自己親身經歷,這個東西他一輩子都不會忘,」她說。
  • 相較於「補素養」,藍偉瑩指出其實父母就可以是培養孩子素養最好的人,像是出門時問孩子這次去哪裡、要準備什麼?「多跟孩子對話,而不是一直指揮跟交代,那你的孩子就會離素養越來越遠,」藍偉瑩說。

學習歷程檔案要補習嗎?

  • 高教司司長朱俊彰回應,對大學端來說,不管是去尼泊爾當志工,或是在家照顧行動不便的爺爺奶奶,對大學來說是一樣的,重點是這位學生如何關懷他人;師大附中教務主任洪逸文表示,學習歷程檔案要以能力展現為主,例如展現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不需要過於花俏。
  • 洪逸文也說明,學校會有生涯輔導老師、課程諮詢教師等各式資源幫助學生尋找未來的目標、建立相關的學歷程檔案,「家長最重要的就是鼓勵孩子找到自己興趣、積極與孩子對話。」
  • 潘文忠表示,學習歷程檔案比較是結合在校的學習過程,並不需要特別參加檢定或是額外繁瑣的競賽,用意是希望讓孩子透過記錄、發現興趣,為未來升學做修課與準備。他提到,自己能同感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擔心,但期望父母能支持孩子,讓孩子往喜歡的方向走。「孩子保有對人生的熱情,我想這是爸媽們最期待的。」潘文忠說。

閱讀全文

諮商心理師:打電玩、放空也能發現孩子「生涯特質」,設定科系

親子天下 作者: 林上能 2019-07-17

  •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做什麼事情?為什麼喜歡?孩子的生涯探索,在家庭裡常有兩代意見矛盾。父母因為擔憂孩子「做錯決定」會誤了一生,往往採取保守策略,參考過去經驗來幫助孩子做決定。這樣的擔憂取代孩子為自己負責的機會,也延宕孩子思索自己人生發展的時機。
  • 一個人感興趣的活動往往只是大門,「背後原因」才是整座城堡。透過這套探索卡,我們主要探詢孩子兩個問題:「你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做什麼事情?」「你為什麼喜歡這些活動?」即使孩子平日最愛的是放空發呆、打電玩或追劇,都能透過牌卡的引導,找到孩子的「生涯特質」。
  • 以喜歡打電動/玩手遊的孩子為例,他可能:
  1. 喜歡聲光效果彷彿親身經歷奇幻世界:孩子對感官刺激特別敏銳,且有動力投入在親力親為的事務中。
  2. 喜歡爬論壇、鑽研戰略:他擁有好奇心,享受蒐集資訊找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
  3. 很愛研究哪些裝備能賣得更多的代幣:他考量的是怎樣會有更大的獲利與機會成本,有遠見與眼光。
  4. 喜歡不用和人互動的單機遊戲覺得抒壓:他享受在規律、少變化性、反覆操作的事務中。


  • 不同性格的孩子,就有不同的關注焦點,當父母真正投入與參與在孩子的「生活興趣」中,才能看見真實的孩子。
  • 這個世代的孩子面對的是與我們成長時截然不同的環境,孩子們的未來更是不可知。唯有孩子清楚掌握自己的特色與優勢,才能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隨機應變的持續在適合自己的工作角色上貢獻社會、實現自我。

閱讀全文

五峰國中拍生涯微電影 了解會考不考,但人生會考的事

親子天下 作者: 許家齊 2019-07-29

  • 愛情微電影、旅行微電影、青春微電影......這些是常見的微電影主題,新北市五峰國中則將「生涯」當主題,讓學生拍生涯微電影。編劇、拍攝、演出都由學生自己來,連老師也成了演員,使五峰國中師生都「相當有戲」。
  • 「生涯微電影」是五峰國中自106學年開始的跨領域特色課程。課程發展到107學年,共有20個班級參與,橫跨7個領域的老師投入。學生在輔導課接觸生涯探索議題、發想主題;藝文、綜合領域協助學生拍攝,劇本撰寫;生科課程則用電腦處理素材做後製。學校也與高職合作開設影片製作課程,也請攝影師、youtuber 等相關人士到校分享,讓學生多方面接觸影音製作。
  • 五峰國中在校內自辦微電影徵選,老師參考外界的微電影比賽評分方式,從內容構思、製作品質、創意表現、教育意義等不同面向評分,這學年就吸引了超過60部作品投件,有劇情片、也有紀錄片,成了學生展現創意的平台。
  • 微電影是工具,五峰國中老師們更希望讓學生意識到生涯探索的重要性,也將生涯探索化為行動,而非僅是寫在課本、學習單上的名詞。


學生與生涯探索的距離

  • 國中階段的生涯探索資源其實並不少。輔導課,高職、產業參訪,技藝班,專家到校演講,生涯發展紀錄手冊......這些都是基本款。五峰國中還設有職業試探中心,開辦「電機與電子職群」及「應用外語職群」兩種職群的課程,學生都可以體驗。
  • 然而採訪時,輔導處在介紹學校生涯探索資源的簡報裡,下了個特別的小標題─「我們與生涯的距離」,原來是因為老師省思著,學校提供了那麼多生涯探索資源,但學生真的有感嗎?會將這些經驗與生涯探索連結嗎?
  • 輔導處資料組組長張維倫說:「活動表淺地在他生活中發生完了,他們(學生)有沒有認真想過自己正在認識什麼?能不能在這麼多樣的活動裡去挖得更深一些?」
  • 張維倫從自身經驗出發,想到自己在做期末成果報告時,會用影片做總結與歷程回顧,既清楚也比簡報來的吸引人。另外,學校過去舉辦技藝教育成果展,只有少數師生會來參觀,某次拍了影片宣傳,意外獲得好評,來參觀的學生爆滿。
  • 影片的吸睛效果,加上有回顧、整理素材等功能,促使輔導處萌發了「生涯微電影」的點子。

透過拍片,學習回答人生會考的每一道題

  • 因為拍片,許多學生開始深入認識自己有興趣的職業。拍片過程中,學生也在覺察自我。
  • 「學生拍完影片,講了個我覺得滿感人的是,(學生說)拍影片後會更尊敬各行各業的人,因為很多事不是只有表象看到的樣子,背後他可能有很多不為人知、辛苦的一面。」梁禮昇說。
  • 微電影做了2年,喜歡嘗試新事物的五峰國中輔導處,接下來可能會用不同的形式推廣生涯發展教育,然而核心價值不變,仍是希望孩子為未來做更好的規劃。想往哪個方向發展?需要做什麼樣的努力?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能承受嗎?生涯的每一道題,都需要學生考量後做判斷,並不比紙筆測驗簡單。
  • 我們不僅是教『會考』會考的事,而是教人生會考的事,我覺得生涯發展教育就是孩子人生會考的事。」羅珮瑜如此說。

閱讀全文

多接觸「職人」有助找到自己

親子天下 作者:葉丙成 2019-06-27

  • 愛我們的長輩常給我們很多建議,甚至是指令,希望我們照著做,出發點是「為我們好」,希望幫我們的人生找到一條很棒的路。感謝長輩們對我們的愛,但我們也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大人們希望教出能獨立思辨能力的孩子,什麼事情有道理、什麼事情沒道理,期待你們有能力自己思考,做出判斷,而非別人說了就盲從。有人說啥東西好,沒想過就搶著買;有人說哪個人棒,沒想過就搶著支持,這是盲從,沒有獨立思辨能力。
  • 缺乏獨立思辨能力的人最容易被人騙,常懊悔不已。買錯東西,日後發現東西爛,很氣浪費錢;投錯候選人,日後發現做事爛,很氣浪費選票。浪費錢,還有機會賺回來;投錯票,下次選舉還可再投好的人;但如果浪費的是時間、是好幾年的人生,還賺得回來嗎?

人生選擇只有適合與不適合

  • 人生很多問題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比如某阿北做某工作,賺很多錢,但每天都做一樣的事,過得一成不變,像吳剛伐桂般痛苦,決定做這個工作是對還是錯呢?
  • 如果在乎的是賺很多錢,這工作是對的選擇;如果在乎的是有變化、有挑戰的人生,這個工作就是錯的選擇。所以人生的選擇是對、是錯,往往只有要做決定的人知道。
  • 大人因為愛我們,希望我們未來過上「好日子」,你心目中的「好日子」是賺很多錢?是幫助很多人?還是天天做自己很有興趣的事同時養得活自己?答案,只有你知道。


  • 然而,也有可能你並不知道答案,因為你人生的經歷還不夠,賺很多錢是怎麼回事、開心還是不開心?可以幫助很多人又是怎麼回事、開心還是不開心、有沒有比賺很多錢開心?天天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又是怎麼回事、有沒有比幫助人或賺大錢更開心?甚至,你有哪個才華能把自己很有興趣的事做得很棒,還能賺大錢、讓你過超爽的人生?這些資訊很重要呀!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哪種人,怎麼能夠這麼快決定自己的人生呢?
  • 打個比方,有家餐廳菜單有上百道菜,只吃過蔥油餅的阿北說蔥油餅好吃,於是你不看菜單,只點蔥油餅,有許多比蔥油餅好吃的菜,你都沒有點,是不是很可惜?如果只聽某個阿北說哪個工作很有前途就只選那條路,而忽略其他可能更符合你興趣與才華的工作,是不是很可惜?

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大菜單」

  • 有本厲害的雜誌《職人》為了幫助青少年知道未來的人生有什麼選擇,他們訪談七、八百種不同工作的人,把不同工作的酸甜苦辣介紹給大家看,希望做出屬於台灣青少年的「生涯探索菜單」精采的人物訪談,幫助你們了解人生有哪些可能的選項,進而讓你開始思考,什麼才是最適合你的路?
  • 《職人》曾在街頭訪問年輕人知道台灣有哪些工作嗎?多數人的回答是「律師、醫師、老師」。多數人對工作角色認識集中在五十個常見工作中,但台灣存在的工作選項何其多!每個人卻被迫在「三師」與少數工作內做選擇。
  • 你一定希望未來能有個讓自己充滿熱情、發揮才華的「好工作」,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選項,就是找到自己的「天命」。跟從事不同工作的人聊天,觀察、了解不同的人生方向、不斷的嘗試、努力,才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天命」。能夠找到自己「天命」的人,人生最快樂;任人擺布的人生,薪水再高,也很痛苦。

閱讀全文

從小多體會「目的感」創造學習動機

親子天下 作者:賓靜蓀 2019-06-27

  • 面對新課綱,孩子的自我探索變得比以前更重要。但孩子學什麼好像都沒興趣,身為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找到目標,邁向主動?
  • 全世界都在探討,為何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為何年輕世代缺乏前進的承諾?不論從腦神經科學、學習科學、教育學、心理學來看,都導向因為缺乏「動機的來源和目的感」。
  •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美國國家教育學院院士威廉.戴蒙發現,所謂有「目的感」的人能夠奮力完成正在做的事。
  • 有「目的」(Purpose)和有「目標」(Goal)並不同。目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一連串「為什麼」的組合。
  1. 短期目標與動機來來去去,例如孩子也許想要有雙漂亮球鞋、想出國旅行、考試得到好成績、被某所大學錄取。
  2. 有「目的感」的人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能從中找出對他人/世界的價值,且能對所做之事投入長期的承諾。


  • 戴蒙的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短期目標和動機很快就會在毫無方向的活動中消耗殆盡。「目的會創造動機、引導行動、造成影響、帶來人生的快樂和滿足」
  • 跟青少年談目的是否太高調?
  • 戴蒙表示:「目的是發展出來、可以培養的,父母不能『給』孩子一個人生目的,但可以從小幫助孩子感受什麼是『目的感』。」該如何協助孩子找到目的?

現年七十五歲的戴蒙接受《親子天下》專訪和讀者分享他的觀點:

Q如何在家庭裡落實並引導孩子擁有「目的感」?

  • 目的的確可以大到如英雄式、偉大勇敢的冒險,但目的也可以是很小、很平常的事,在任何領域,孩子感受到「我可以做一件對別人重要、有貢獻的事」,就是一種「目的感」,不一定要是長大後追尋的目的。
  • 目的可以隨時間改變,也可以在幾年後增加新的。讓孩子去體會有「目的感」是什麼感覺:我做的這件事對別人是重要的、我的努力產生了一個好的結果。未來進大學或入職場之後,去找尋這樣的感受,就會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目的之路,找到自己職業的召喚。

Q 對完全沒有目的的青少年,家長、老師可以怎麼引導?

  • 完全沒有夢想、找不到意義的孩子,他們得從基本——設定長、短期目標開始。大人要讓他們看到,為什麼有一個值得去追求的目標是重要的?為何你要努力完成任何一件事?你要讓孩子理解,一種沒有意義的人生是多麼空洞。長期來看,沒有目標的人生很讓人沮喪、沒有重點,也不會快樂。另一方面他們也要體會到,相信什麼、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會讓人很喜悅。這部分最難,父母、老師要和孩子有更廣泛、深入的對話。
  • 另有一些孩子已有夢想或相信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沒有準備好,所以沒有採取行動,這是一群理想主義、但沒有執行力的孩子,我們稱之為「空想者」,他們還未發展足夠的知識、技巧或做出什麼的經驗。對這些學生,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們參與某些行動,讓他們對自己相信的理想做出一些貢獻,不論那是什麼。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學習面對、處理困難,培養一些工作上的態度,他們其實很認真,但需要核心技巧去實踐。
  • 還有一些青少年非常努力、忙碌。但是,他們還沒有發現自己完全相信的目的或意義,還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是誰。他們是為達成別人的期待,討大人的喜歡而努力,是父母、老師跟他們說該追求什麼。但這樣的孩子要承擔很多壓力,面對很多擔心和焦慮,他們覺得被迫去努力並不開心。對這樣的學生,父母、老師應該給予多一些自由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真正相信的意義。介紹一些「導師」,在他們想進入的領域中很有「目的感」的人解釋裡面的生活或行業是什麼樣子?

Q 父母擔心孩子進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怎麼辦?

  • 擔心孩子未進好大學,就無法得到好工作、生活,盡力賺得好生活沒有錯,但追求金錢並非一個有建設性的目的。
  • 事實上,「目的感」和賺錢並不互斥,有「目的感」的人會更投入工作,因此比較容易升遷,薪資更高,也會是很好的員工,而好員工薪資就會高。

閱讀全文

考高分的科目,就是我的興趣和志業嗎?別被假性志願騙了

翻轉教育 作者:蔡淇華 2017-03-22

  • 學生常常會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說出「我的志願」,師長在學生說出「我的志願」時,應該要提供具體的職業試探建議。例如Rita在進入餐飲科前,可先到『現場』實習三天,若真的堅持下去,熱度未減,那就是真的志願了。
  • 每當有學生問我該選甚麼志願,我會回答:「堅持解決問題的所在。」因為問題代表困難、代表退縮,若是遇到問題,你還是沒退縮,還是堅持與那個問題奮戰,代表你對解決這個問題有熱情,代表可累積專業與不可取代性,代表那是你志願、職業、與志業的所在。
  • 今世,志願不應再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廉價浪漫,志願是有邏輯的,師長不應再給孩子沒思辨、沒邏輯的志願。村上龍在「工作大未來——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中提到:「13歲是成人世界的入口,國中階段是孩子進入成年人的預備期,學校及父母若能激發學生對職業的關心與好奇,學生就會理解要投入不同職業需要不同的學習。」
  • 應該以某件有興趣的事情為圓心,向外畫圓,在相關領域去參加社團、實習打工或做專題研究然後遇到問題後,找到你堅持解決的所在,那將會是他人攻不進的的疆界,那是你王冠的所在,那是只屬於你的,第一志願!

閱讀全文

投入有興趣的領域很重要,但找不到生涯興趣怎麼辦?

und部落格 作者:陳志恆 2017-03-28

  • 「老師,你說要讓孩子去念有興趣的科系,找有興趣的工作。我願意尊重孩子的喜好。可是,我的孩子好像對什麼都興趣缺缺,怎麼辦?」
  • 我也常在與學生互動時,發現學生苦惱於自己一直沒能發現比較熱情的領域,甚至因此學習動力低迷不振。又看著同學都有著明確的生涯目標,著實焦慮起來。
  • 「我們要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擇己所愛。卻忘記告訴孩子,人生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沒有一定非得在大學時就找到自己鍾愛的科系就讀。甚至,大人自己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總是試著告訴那些「不知道自己興趣在那裡」的孩子,興趣與熱情需要時間去發現、探索或培養,別急著現在就確認。
  • 你不會第一次接觸到某事,就突然間神魂顛倒地愛上它,然後對它許下一輩子的承諾。接觸到吸引人的某個事物,往往只是個契機,至於是否能夠真正成為生涯興趣,得靠著後續的生活中,一再地接觸,或許偶然,或許刻意,一次又一次地增加好感,燃起熱情。若好感度持續存在,甚至繼續增溫,便能逐漸確認自己心之所向。
  • 幫助孩子培養生涯興趣需要思考兩個關鍵的問題:
  1. 是否提供孩子足夠的機會,去接觸可能吸引他的事物,也就是為孩子創造與潛在興趣相遇的契機?
  2. 是否營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確保孩子有機會持續投入某件事物中,而能一再地觸發熱情?

閱讀全文

生涯規劃資訊網站

*選文皆附連結,歡迎參考全文*

網頁製作協助:陳佳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