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ect.ilst.nthu.edu.tw/category/2024/136%E6%9C%9F-2024-12-31/
根據Mårell-Olsson 等人(2019)分析平板應用於教學最常見的類型—「平板為教師的工具」及「平板為學生的工具」。前一類型,學生是知識的消費者,後者學生是知識的生產者。本研究在近年我國執行生生有平板的教育政策脈絡中,試圖尋找小學高年級是否有第三類全新的平板教學類型。採用個案研究模式觀察一位國小五年級教師設計跨域專題導向之教學模組,使用平板及生成式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軟體,經由一學期教學,帶領一個班級學生設計作品,以深度訪談及問卷收集老師及該班學生的感受,交叉檢視學習成效。研究結果以描述統計及訪談內容分析展現,老師的反
思包含四項時序:初衷為勇於創新;創新歷程,遭遇困境;發展解決策略突破困境,實施跨領域主題課程。學生反應此課程能提升思辯能力、數位能力、人際、表達及溝通能力;
老師的訪談資料交叉驗證,也發現上述五項能力的成長關鍵。此外,學習自信心來自成就感、專心及作品的實際產出,有利於面對挑戰,對能力不利的同學更友善;學生喜歡
學習,提問的學習動機被引發出來。社會情緒的良性發展包含凝聚班級情感和向心力,甚至增進親子關係。教師反思發現結合生成式AI 軟體,出現平板教學的第三個類型—「師生機共學」,學生是知識的共創者,進行人機共同創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