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小吃與夜市文化可說是獨步全球,各式各樣平價又美味的小吃都可以在一個夜市裡找到,舉凡蚵仔煎、蚵仔麵線、臭豆腐、炒米粉、大餅包小餅、萬巒豬腳、大腸蚵仔麵線、甜不辣、台南但仔麵、潤餅、燒仙草、魚丸湯、筒仔米糕、花枝羹、東山鴨頭、肉圓、滷肉飯、雞肉飯等,皆是台灣風味獨特的小吃名食,透過地方小吃,遊客可以更認識地方特產、文化與人文典故。因此,遊台灣,別錯過了精采絕倫的「夜市文化」!
夜市多千位於交通樞紐、廟會與市集處,通常為各地發展最早、人潮最旺的地方,方便、快速、便宜又大碗的各色小吃,除了滿足了來往人群的口腹之欲,更儼然成為『速食文化』的鼻祖。而匯聚在夜市的小吃攤經過口碑相傳後便帶動了其他生意的經營,周邊聚集了這多服飾店、鞋店、百貨公司、地攤,以及各類餐飲,不僅帶動了區域的發展,更因規模的逐漸擴大而形成『觀光夜市』,是外國友人認識台灣文化的最佳場所。在夜市不僅可以吃美食,還能玩遊戲、逛街,滿足了大人小孩的需求。
最想去的夜市前10名(複選)
1、逢甲夜市(44.49%)
2、花園夜市(台南)(43.42%)
3、士林夜市(37.33%)
4、羅東夜市(26.95%)
5、瑞豐夜市(24.92%)
6、墾丁大街(22.25%)
7、饒河街夜市(22.14%)
8、六合夜市(19.57%)
9、輔大花園觀光夜市(19.36%)
10、師大夜市(18.72%)
夜市裡最想吃的小吃前10名(複選)
1、臭豆腐(41.39%)
2、雞排(39.89%)
3、手搖飲料(34.87%)
4、蚵仔煎(33.69%)
5、烤香腸、大腸包小腸(29.73%)
6、鹽酥雞(26.63%)
7、烤魷魚(24.17%)
8、炭烤串燒(23.32%)
9、滷味(23.21%)
10、鐵板牛排(22.67%)
辦桌的起源
辦桌文化的起源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大致可追溯至春秋時代,宴請賓客的傳統是一種中國儒家精神的體現,是「禮」的基本表現之一,古代孔子便會在孔府舉辦各式的家宴來宴請各界重要人物。
根據『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出版的《台灣的辦桌文化》文中寫道:「『辦桌』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北宋時期」,當時有所謂的『司局』,即是專門辦理酒席的機構,與現代的辦桌雷同。
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清代皇家甚至發展出一套專門的宴客文化,一場宴席能夠備辦至百多道菜餚,可見一場能使賓主盡歡的宴席具備何種多樣性。
台灣辦桌文化
熱鬧的「辦桌」是許多台灣人成長的共同記憶。桌上擺滿了令人垂涎三尺的佳餚,耳邊不斷有此起彼落的恭賀聲,老老少少在同在飯桌上寒暄談天,棚子前方的舞台有聲色俱佳的歌舞團,只要你參加過一次一定印象深刻,那是台灣特有的「辦桌文化」。不論遇到結婚、新居、生誕、壽宴、喪酒、醮祭、尾牙、開業、病癒等祝事,甚至選舉、敬老、濟弱、校園、觀光、宣傳商品等活動,都會藉由辦桌讓彼此更親近。
要探討臺灣的『辦桌』文化,我們可以說其型態源自於大陸的福建地區,即明鄭與清朝時期(1661~1895)的福建移民潮所帶來的飲食文化,因為臺灣辦桌的菜色與其文化意涵都與福建的傳統食俗十分相似。由《台灣的辦桌文化》一文中我們得知:日治時代結束前後是台灣辦桌文化逐漸成形之時,也由於「辦桌」的習俗源自於福建,因此傳統的菜餚多以福建菜為基礎(如:佛跳牆)。
至於台灣的辦桌發展,有人說可能起源於屏東山地門的原住民傳統,也有人說是由中國移民來台的客家人特有的一種習俗,但另一個較令人信服的普遍原因可能是由於早期交通不便,許多地方也尚未被開墾,對於住在山區或是城鎮以外的人民,若遇婚喪喜慶要宴請賓客時,無法如現代社會的「辦桌」一樣,將親朋好友請到指定的餐廳,權宜的方法便是請廚師到當地辦一場筵席,就地架設露天廚房及桌椅,不僅能讓客人嘗到美味的飯菜,也同時讓村民能夠共襄盛舉。
每一次辦桌的菜餚皆不同,主要依據預算及價格決定菜色內容,可分為以下四種。
冷盤:龍蝦沙拉、涼拌海蟄皮、生魚片拼盤、鮑魚、白斬雞、烏魚子。
主菜:紅蟳米糕、清蒸石斑、烤豬肋排、黑胡椒羊排、鹽焗明蝦、櫻花蝦油飯。
湯類:佛跳牆、烏骨雞湯、海鮮羹、魚翅羹、雞仔豬肚鱉。
甜點:炸湯圓、炸芋丸、八寶甜湯、冰淇淋、水果拼盤。
隨著時代的演變,現今布置完善的餐廳已逐漸取代在露天下架設棚子的辦桌,但在不少鄉村地區仍可見到在婚喪喜慶時聚集了不少一起參與辦桌的人們,辦桌文化所帶來的活力與生命力總是讓人感受到身在台灣獨有的特殊感動。
流水席文化
不少人誤以為擺桌宴客的「辦桌」就是「流水席」,其實辦桌和流水席是不一樣的形式,一般人家辦流水席的機會不多,通常是廟宇有建醮活動時,因出入信徒川流不息,才會辦流水席讓信徒「呷免驚」。流水席的菜色比較平價,也沒有開席時間,只要賓客入席,廚師就會端上菜餚,不用等主人家喊開動,大家隨時可以吃個飽,不怕你吃,就怕你不來,流水席充滿主人家熱情歡迎的氣勢。
早年流水席是不用送紅包的,不管幾個人上桌,隨時到隨時可以吃,整天的菜餚與客人如流水般的綿源不絕;宴席則是要包紅包,有宴席時間限制,賓客依約定時間到場。而且流水席不限出菜的數量,宴席則有幾道菜的規範;流水席沒有菜單,宴席則是有菜單,而且通常較精緻。
熱炒店是台灣飲食文化中夜晚最不能忽略的一道風景。如果說夜市是屬於個人乃至少數人的台式趣味,那麼熱炒店帶有同桌交誼暢快感的熱炒文化,才是真正能夠透過食物連綴人情的場所!
熱炒店的魅力在於:物廉價美的單價,快速爐直火熱炒的鑊氣,清涼啤酒和飲料助興。通常熱炒店的桌子比一般餐廳略矮,人們大多以蹲踞的方式坐在凳子上,這種放鬆的姿勢很快就卸除了一天工作之後的拘謹,在一道一道熱騰騰上桌的菜色中暢談起來,成為很受大家喜愛的熱炒店餐飲文化。
起源
基隆作為北台灣漁獲的重鎮,不少台北的廚師甚至都是凌晨前往基隆魚市場拍賣搶貨。基隆的熱炒有著新鮮的海鮮佐料,像是鯊魚煙、鯛魚皮、魚皮凍這種漁港才會出現的小吃風格,非常倚賴新鮮的魚料來製作加工的菜餚,正是基隆的特色。基隆過去作為貨運碼頭轉運世界貨物的角色,當地的搬運工人下工後,在巷弄間形塑出獨特的工人飲食風格。
台灣各地的熱炒,從日暮時分開始,熙攘的人群和火力直開的烹調中,用熱辣辣的料理照顧一整天辛勞後的人們,可說是最接地氣的成年料理風格。而沒有意外的,各地的熱炒風格,反映了一地的農特產、經濟產業類型以及人口組成特性。
手搖飲料店起源
在台灣四處都有大小林立的連鎖或在地手搖料店,台灣的手搖飲料店分布密度更是世界第一。手搖飲料店的起源可以探究至「快可立」一類的手搖飲料店,所以,「快可立」究竟是怎麼出現的?就讓我們循著資料一路追溯,從三十餘年前崛起的泡沫紅茶店裡,一探臺灣的手搖飲料店、乃至於整個「珍奶王國」的前世今生。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手搖飲料店,最主要是以紅茶或綠茶做基底調製的清涼飲料這類飲料最大的特色是調製完後,需要用手搖或機器雪克搖10秒,除了讓味道均勻外,同時藉由搖產生細緻綿密的泡沫,飲料表面的泡沫不僅能產生視覺效果,還能創造出特別的口感,不過,手搖飲料是近20年才出現的,它的前身則是1980年代初的泡沫紅茶。
手搖飲料店的始祖便是台灣曾經最紅的飲料店「快可立」和「休閒小站」,當時在學校、商業區附近便有不少。隨著珍珠奶茶的發明,讓人們產生更多調製手搖飲料的創意,不過自從50嵐和其他手搖飲料店興起後,他們便默默殞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模仿者」的進步,目前台灣的手搖飲料市場已趨於飽和,在街頭上有各種特色的手搖飲料店供大眾選擇。
台灣手搖飲料特色
台灣手搖飲料最特別的便是可以調整冰量,早期手搖飲的糖多使用果糖,現在則是使用蔗糖,這幾年也流行添加黑糖,消費者在點選少冰飲料時,有的店家會直接用茶湯補至滿杯,有的則是加水,這部分得看各店家的規定。
若以飲料甜度黃金比例來說的話,以下有幾個建議:
三分糖到半糖最能提出茶湯風味。
冰塊添加的部分,通常少冰或去冰都還會有些碎冰存在。
正常冰則約1/3或1/4杯冰塊。
除了甜度冰量外,手搖飲料還可以加入各種料,在菜單上我們可以見到各種加料加價的選擇,不僅有珍珠,更有布丁、椰果、燕麥、粉條、粉圓、仙草、寒天等富有嚼感的食材。
2023十大手搖飲料店排行榜
Top 10. 一沐日
「逮丸奶茶」
Top 9. 鶴茶樓
「鶴頂紅茶」、「綺夢那堤」、「藝伎紅茶」
Top 8. 龜記
「紅柚翡翠」、「阿源楊桃紅」、「蘋果紅萱」、「龜記濃乳茶」
Top 7. 再睡 5 分鐘
「棉被奶蓋」
Top 6. 迷客夏
「大正紅茶拿鐵」、「娜杯紅茶拿鐵」
Top 5. 珍煮丹
「黑糖珍珠鮮奶」 、「泰泰鮮奶茶」、「姍姍紅茶拿鐵」、「十分芋芋鮮奶」
Top 4. 大苑子
「柳橙綠」、「柚美粒」、「愛文芒果冰沙」、「芋頭鮮奶」
Top 3. 可不可熟成紅茶
「胭脂紅茶」、「麗春紅茶」、「春芽冷露」
Top 2. 麻古茶坊
「芝芝系列」 、「楊枝甘露」、「金萱雙 Q」
Top 1. 五桐號
「綠茶凍楊桃冰茶」、「老實人鮮柚冰茶」、「雪絨草莓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