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久校長為明道六年校友,成大物理系畢業後,赴美取得電腦碩士學位,並先後於AT&T貝爾實驗室及矽谷高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及科技主管達十年。大久校長出身於教育世家,自小便對父親的治學理念、教育願景耳濡目染;民國八十九年,國內教育改革方興未艾,大久校長決定返國投入教育事業,協助明道在這波教改潮流中站穩腳步。
返回明道服務後,汪大久校長發揮其新興科技的專業背景,加以書香門第的傳統教育薰陶,不僅散發學人治校的儒者風範,更展現了特有的親和力與行動力,讓校內師生均樂於與他親近。接任校長後,大久校長在原有基礎上傳承、轉化、創新,以開明務實觀念、科學方法,推動前瞻計畫,先後榮獲宏碁數位種子學校、國科會高瞻計畫學校、教育部優質高中、教育部永續校園示範學校、台達電子全校式經營能源標竿學校等殊榮。並引進明道藍海WIKI資料庫平台,建立行政業務標準化流程及校務行政分層負責,更透過「達人計畫」開發人力資源,引領校務走向現代化、資訊化新格局。他也積極精進自我,利用暑期進一步赴英國Durham University教育博士班進修,增進國內外學術交流與資源整合,以研訂具國際視野之教育目標與願景,建設明道成為優質教育的領航者。
另一方面,大久校長體認資訊時代的瞬息萬變與全球化變遷,將對教育趨勢造成必然影響,因此他站在潮流前端,以具備學習創新能力的「學習型學校」為核心價值,訂定「品格教育、扎根固本、人文素養、社會關懷、文化創意、國際視野」為辦學六大主軸,以涵養具品格、基本能力、人文與創意素養,同時又具國際視野、足以與世界接軌之優秀學子為目標。
汪大久校長認為,教育除了言教、身教,還要做到「境教」的境界。因此從上任迄今,校園不但增闢了童軍營地、文學步道、藍天舞台、蝴蝶園、生態池、K書中心等,從「以學生為主體」角度規劃校園空間,提供莘莘學子更開闊多元的學習園地;更改建「明謹創意大樓」,將創意思維融入建築,從空間、造景、設備,在在引領學子探索、想像,激盪更多學習的可能。
全人教育是明道的立校基石,汪大久校長在既有傳統上構築教學新典範,不但學業成績及升學表現均達全國一流水準,並進一步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及文化創意素養。在國際視野上,不僅引領學生走入世界,更將世界帶進學校,每年定期推動國際教育旅行、歐美教師教學互訪、國際交換學生進駐校園,讓學子在明道就能接觸繽紛多采的國際多元文化,同時開辦六年一貫的GCP留學班,讓明道學制擴大至國際學校之領域。
至於文化創意方面,大久校長設立了創造力中心、創造發明社,以及全國中學首創的文化創意處,並將過去「國際一流藝文團體在明道」的傳統發揚光大,於今年九月成功邀請明華園、優人神鼓兩大表演團體蒞校演出,更是台灣教育史上史無前例的創舉。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是汪大久校長在校常與學子分享的一句話,他認為教育是希望工程,透過中學教育,學子不僅要學會課內知識,也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做事、學會做人」(Learning to learn, learning to think,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be),才能在全球化的社會中立足,成為「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展望明道未來,台灣正大步走向十二年國民教育,汪大久校長將以「研究型中學」為明道定位,並以多元價值、創新思維培養具備「優質、典雅」特質的「優雅青少年」,希望每個明道的學子都能在多元、前瞻、開放的校園學習情境中,展現自我、綻放自信,成為能夠「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大自然」,且對生命與社會充滿熱情的世界公民!
在創校屆滿二十五年之際,明道中學招生人數登上高峰、一切校務行政也均步上軌道,老校長決定功成榮退,將重責大任交給汪大永博士。汪大永校長在科學領域學有專精,接任校長之後,以科學教育背景及多年的行政工作經驗,引進現代管理觀念,進行組織再造,開啟明道中學新紀元。
汪大永是本校六年一貫的培育的子弟,高中聯考時,他以中區第五十名的成績,捨棄省一中志願,選擇直升明道就讀,當時大永校長的這個決定,增添更多人對明道的信心,更為明道學子的升學之路打開一條大道。大學時,他於清華大學材料工程學系就讀,畢業後至美國攻讀碩、博士學位,曾於美國能源部國家實驗室任職,但秉著一份教育熱忱及回應父母的殷殷期盼,大永校長遂放棄優異的研究環境,回台灣為教育盡一份心力,他先於中興大學機械工程系任教,後轉任明道中學校長,接受人生的新挑戰。
大永校長上任以後,對於行政組織進行變革。他使將組織系統扁平化,以提升工作效率,除增加了國中部與高中部外,再配合趨勢,將工商科改制為綜合高中,成為最具彈性與多元化之學制;另增設研究發展處與稽核室,也強化家長會、校友會及明道文教基金會的功能。此外,大永校長引進ISO 900品質管理,使明道成為第一所取得ISO認證的中學,更藉ISO「說、寫、做合一」的管理精神,使校務行政更為精確,有效提升行政品質。
在任內,汪大永校長秉持「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的態度,為明道帶來嶄新的氣象。他以活力及熱情力倡導童軍活動,不但親自帶領主管參與木章訓練,更將童軍精神融入國中部教學,成為國中生活教育之特色。他更致力推廣「人才、人格、人文」的教育目標,並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與各項競賽,確立明道多元學習、適性發展的教學方向。
感於地球村時代來臨,大永校長體認國際視野之重要,故積極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與國際接軌。不但開始舉辦教育旅行,參訪中國、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更與各國名校建立長遠合作關係,為學生打開一扇世界之窗。此外,他亦首先將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法國木十字合唱團、英國宮廷舞團、雲門舞集等國內外一流藝文團體引進校園,加強學子之藝術涵養,進一步落實全人教育理念。
大永校長任內,也為明道校園開啟新風貌。他先後於七年間興建童軍營區、明遠大樓、明衡大樓以及明倫堂體育館的改建、明誠樓重建等。同時因應資訊時代來臨,創設明道中學資訊網、開啟校務行政自動化,使校園進入全面的網路時代,大幅提升教學與行政之效率及品質。
民國九十年,汪大永校長完成在中學的階段性任務,轉任明道管理學院(現已改制升格為明道大學)擔任校長,承接帶領年輕的明道大學發展獨特性、邁向國際化之重要使命。其在中學的七年任內,也引領明道中學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深耕、努力,並涵容現代性、多元性與國際性,承先啟後,打造明道中學成為全國的知名學園!
汪廣平先生字鐵梅,河北省遵化縣人,民國十年三月廿四日出生,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地學系畢業。曾任遵化縣黨部書記長、河北省議員等公職。民國卅八年任國立河北第一臨時中學校長,當時年僅廿八歲,臨危授命,堅強無畏的意志,率領收容離散孤雛四百餘師生,千山萬水跋涉於戰火之中,由河北而河南,經衡陽而廣州至海南島,輾轉來到台灣。當時教育部長程天放博士,立即召見嘉勉,並援以接待來台教授之禮遇,任命為教育部編審,尋調台中市府督學。民國四十年派任台中市立一中校長,後因學校改制,於民國五十七年自請公職退休,執教於私立大學。
民國五十八年五月,汪校長會同建築業名人王福來先生,共同出資接辦僅有三百餘學生,招不到新生之「私立武訓中學」,遂即重組董事會,由廣平先生出任校長,並為闡明聖學薪傳道統,於同年九月經董事會決議更改校名為「明道中學」。
汪校長獻身教育多年,辦學經驗豐富、志節高超、擇善固執、義無反顧,毅然承接武訓之殘局,人皆以為冒險,恐難奏功,而先生不屈不撓、有擔當有魄力之精神,雖在蓽路藍縷,披荊斬棘,艱辛倍嘗之中,能以決心建立信心,全面革新,力挽狂瀾,始克振哀起敝、重獲生機。
明道在汪校長精心擘劃之下,歷十餘年之努力,校務蒸蒸日上,無論在教學與設備、師資與行政大力改革,尤其在校舍建築,由原來的平房全部翻新為五層大樓。並自購校車在中部各縣市設有交通網路,便於通學。各地學生源源而來,全校學生已達二百班一萬餘人。於是「明道中學」校譽日隆,新聞媒體爭相報導,令人刮目相看,海內外學者師生,紛紛來校參觀,且人視為教育奇蹟。並予汪校長以「教育怪傑」之封號,實乃汪校長辦學之決心與信心奏功也。
汪校長之高瞻遠矚,當年在開創明道之困境中,首開高中模範班,不惜借貸負債,投以巨額獎學金鼓勵學生向學,敦聘優良師資,改進教學方法,特撰「我們的想法與做法」,因此升學率逐年提昇,考取國立大學人數年增,人人以考取明道為榮。
明道除以高中、初中為基礎之下,更為響應國家經濟建設工業升級,又增設或調整職業類科班。汪校長更特別重視資訊教育之推廣,早在民國六十六年之初,即已購置王安電腦,成立電腦中心,開創中等學校有電腦教學之先聲。
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廿八日汪校長以辦學認真,省教育廳推薦列入杏壇芬芳錄(第六輯)。民國七十六年六月推動電腦補助教學具有特殊貢獻被選拔為有功人員。由於辦理職業教育技能檢定推行社會教育成績優異,於民國八十年十二月獲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頒贈木鐸獎乙座。
汪校長除注重科學教育外,更對民族精神與優良傳統文化之提振,不遺餘力,如明道校歌之聖哲明訓、弘道館之道統文化、國學講壇之化雨春風、明道文藝之英才創作、現代文學館之青年作家新風格,在在顯示人文素養之豐厚,形成本校一大特色。
汪校長於民國八十三年以七三高齡功成身退,並將全部退休金參佰伍拾萬元,捐作本校國中部師生獎學金,以其培元固本,永續優良學風。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汪校長退而不休,畢生為教育奉獻,於八十七年七月又與王創辦人福來先生籌劃設立「明道大學」,為國育才樹人大業,追求卓越永無止境。
汪廣平老校長於2021年8月22日逝世,成立一永久網站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