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孩子安心上學的道路
走在學校周邊,耳邊傳來導護志工親切的問候,眼前是清楚的通學標誌、退縮的行穿線與嶄新的人行空間—這不只是校園周邊的美化,更是一場關於安全與信任的革命。民權國小,身為「臺北市第一所通學區示範」學校,為全市學童通學安全開創了嶄新的篇章。
什麼是「通學區」?
「通學區」是依據道路交通相關法規所規劃出的校園周邊專屬安全行走區域。針對學校周邊進行交通安全規劃與設施優化,串接學童行走路線,透過減速、警示、標線、人行空間等多方面改善,打造一條「從家門到校門都安心」的通學走廊。
在民權國小,通學區的規劃從學生實際上學動線出發,納入導護崗位、交叉路口、轉角視線與人行道品質等,並邀集交通局、議會、里辦公處與市府相關單位共同會勘、討論、施作,讓理想真正落實在每一步。
我們做了哪些改善?
從113年9月起,臺北市政府交通局啟動示範計畫,以民權國小為起點,展開實地盤查與多方會勘,廣邀學校、當地里辦公處、市府局處與相關工程單位共同參與討論,進行了以下具體的改善工程:
設置通學區標誌與標線
清楚劃定通學區起點與終點,提醒車輛駕駛人注意學童通行。
降低速限
在學校周邊如新中街、三民路等地段降低速限至30公里,讓汽機車放慢腳步,給孩子更多安全緩衝空間。
行人庇護島設置與行穿線退縮
在車流量大的民權東路與三民路口及富錦街與三民路口,設計庇護島及行穿線退縮,提升可見度與安全性。
移設號誌桿位
讓號誌設施不再阻擋人行道路線,通學更便利。
鋪設順平人行道
民權東路及三民路口原有球型路擋,經施工後移除;三民路口人行道與行穿線整平,減少絆倒風險,也讓行走更舒適。
改善人行道空間
改善三民路155巷與167巷人行空間,提升通行品質與安全性。
彩色標記行穿線
學校週邊行穿線都加上了黃色的標記,讓駕駛遠遠的就可以看到行穿線,更能注意到行人,用視覺守護孩子的腳步。
設置通學巷
於新中街52巷及三民路167巷設置專屬通學巷。
視覺化減速標線
於新中街路段增繪視覺化減速標線,營造道路窄化的視覺效果,提醒駕駛減速及注意路況,通學更放心。
人車分流標線
設置人車分流標線,行人靠圍牆走,自行車優先禮讓行人,並設立告示牌提醒上放學時間下車牽行,上學更安心。
以人為本的「交通全文化」:共築友善城市的關鍵
交通安全文化,不只是交通行為的改變,更是整個城市文明的體現。民權國小通學區所展現的正是這樣的理念——從設計到教育、從工程到人心,讓每一位用路人都看見孩子的需要、學會尊重與體諒。在這樣的文化中,汽車會禮讓、行人懂規則、社區會參與、孩子有安全感,這不只是交通安全,而是一場以人為本的城市進化。
安全的變化,從生活開始
導護志工深有感觸:「現在駕駛看到通學區標誌和視覺化減速標線,自己就會減速,導護時壓力小很多,守護孩子的力量多更多。」
對學生若晴來說,這些改變更是具體:「我最喜歡彩標行線,走在上面我覺得很安全,也比較不會怕車子了!」
學生宥豪也說:「我現在知道在哪裡等比較安全,也知道要看左右再過馬路。」
老師也觀察到:「學生對安全的敏感度提升了,會主動說:『這裡是通學區,車子應該要慢慢開!』這不只是環境的改變,更是教育的延伸。」
學生家長也表示:「我開始放心讓孩子獨自走一小段路,因為通學區真的有做出改變,讓孩子上學的路更安全。」
社區民眾張先生也說到:「現在人行道平整,標誌清楚,不僅學生安全,連居民也也受惠。」
這些真實的回饋,證明通學區不只是口號,而是讓學校周邊所有人安心的保證。
從一所學校,改變一座城市的交通文化
民權國小的經驗,不只是一個學校的成功,而是一個城市向「人本交通」邁進的重要腳步。從一條人行道、一面標誌、一個轉角的細節開始,通學區用行動落實對孩子的守護,也讓臺北市成為更安全、更友善、更值得驕傲的學習城市。未來,這份用心將繼續擴展,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安心快樂地走進學校、踏上求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