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善泉 / 吴建章 整理
1911 年
加央群益学校于1911年创校至今经有114年历史了(2025年),学生人数由当时寥寥数十名增至今日1千余名。群益华小是由租用1间店屋发展到今日拥有堂皇课室,这一切并非是朝夕所得,也不是三几个人的功劳,而是靠着先贤坚毅办校精神及热爱华教人士鼎力支持,才有今日的成就。当时学校取名"群益"就是有益于全体居民之意,在过去漫长100年岁月里,群益学校为国家社会,造就了不计其数人才。
群益学校前身为附设在华侨阅书报社的私垫,当时侨领庄看世,蔡九合及柯自定等眼见本地华裔少年流浪街头,无所事事,因此他便领导阜众创办学校,于1911年发起组织建校委员会进行筹款。这项义举获得侨民报效谷抽收建校捐,成绩斐然。当时的群益华小设备一切从简,只租用一间店铺作为校舍,其后才购得1间陈旧马来式屋子作为校舍及总校校址。
1949 年
日本南侵,群益华校也与其他华校一样,遭遇停办厄运,至光复后复办,学生人数激增,原有校舍不敷应用。1949年董事部成立建委会,再度拔款,增建8间课室、6间教员宿舍、脚车棚及士敏土篮球场。
从学校所保存之一块石碑看来,当初创校初期董事会成员计有蔡九合、庄看世、柯自定、傅福泰、高巴鸿、郭清泉、何文炳、李春洪、梁怀赐等人。
1956 年
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校舍不敷应用,当时总校校址有限,扩建已成问题。加上董事部也认为随看加央的繁荣发展,设在加央闹市的总校并非是理想的求学场地,因而茗起迁校之念,逐在加央旧港口路购获约十英亩的现有校址。
1959 年
董事部成立建委会以策划兴建新校舍。建委会在拿督傅瑞业的领导下,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劝捐。在新校址兴建了9间教室。
1961年
群益又另外兴建一排9间教室,合计18间。在热爱华教人士鼎力支持下,兴建新校舍计划终于顺利完成,由始至终未获得政府当局半分津贴兴建。全体师生搬到新校舍上课。
1968 年
学校才获得政府拔款3万5千令吉兴建食堂,抽水厕所及改善草场等。
1980年
董事部兴建了一座双层建筑物,其中包括5间教室、校长室、办公室、图书馆及牙科室。
1983 年
总校校址及周围的福建会馆产业,被政府征用。董事部在抗议的情况下,接受60万零吉的政府赔偿金。同年董事部联合玻州福建会馆把土地赔偿案件带上法庭。
1988 年初 -1989年
为了应付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及解决课室不敷应用问题,董家教利用政府赔偿金及华社捐款,进行扩建3层15间新课室计划。这座耗资40万今吉兴建的3层15间新课室,在1988年底完成,并于1989年开始启用,随着这座新校舍启用后,群益学校全体学生被安排在上午班上课。在此之前,群益学校由于面对课室的缺乏及学生人数的激增,以致该校被迫分上下午班上课。
1988 年初
董事部重建食堂,以便容纳更多学生。
1996 年
政府增加RM20万赔偿金给董事部。
1999 年 9 月
学校礼堂出租给PTK超级市场,引起华社很大回响。21个月后,超级市场结束营业,董事会收到40万令吉的租金。
2002 年初
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利好因素下,董事长许高廷,家教协会主席庄万泰及校长吴建章会商后,提出重建群益学校的慨念。在获得各方面的认同后,积极展开策划工作。董事部在董事长许高廷,副董事长吕子良及家教协会主席庄万泰的奔波下,完成图测申请工作。同时校方也得到教育部的重建准证。在整个重建群益学校计划下,将兴建27间课室、行政楼、图书馆及会议室等,以取代现有的2排陈旧不堪的课室。
2002 年 11 月
打下了新校舍的第一根桩。同时成立了以吕子良为首的建委会,积极展开筹建新校舍的工作。
2004 年 4 月
新校舍终于在全体热心华教人士及华团的支持下落成。
2004 年 5 月 17 日
本校董事、家协及校友会理事、全体师生与学生家长们齐心合力把旧课室的桌椅与教学用具搬迁到新校舍。正式在新校舍上课。
2005 年
建委会先后完成停车场,拆除旧课室,建设运动场及其他软体设备。
2006 年 11 月 10 日
董事会邀请副教育部长拿督韩春锦莅临主持新校舍开幕典礼。至此,整个《再造群益》计划宣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