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孔子以后, 战国中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宋以来多与孔子并称“孔孟”, 尊为“亚圣”。他名轲, 字有“子舆” “子车” “子居”诸说, 但都不可靠, 为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旧说他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 但以近人考证,子思卒于公元前 402 年,那时孟子尚未出生, 旧说显然有误, 一说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 则比较可信。他曾以仁义之道, 游说齐魏等国, 都不受用, 于是放弃政治活动, 从事建立学说、教育弟子的工作。他的学说主张性善, 强调人内心的道德天赋。他尊崇开创古代中原文化的周公和真正建立儒家思想的孔子。他驳斥主张“为我”的杨朱和主张“兼爱”的墨翟的学说。
资料来源:
中四中五华文文学:文选 中四中五 华文文学 文选.pdf - Google 云端硬盘
原文 · 译文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由孟子与弟子共同编纂。《孟子·告子上》以孟子和告子的论辩为开端,深入探讨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同时涉及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等议题,充分展现了孟子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的年代,百姓在“无义战”中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困顿不安。这种社会现实使孟子深切体会到民众疾苦,因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仁义治国,保障民生,反对残暴的统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与此同时,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学者提供了表达与辩论的舞台。各学派争相提出对政治、伦理与人生的见解,思想的自由交流推动了孟子哲学的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义重于生”的理念,并通过《鱼我所欲也》加以阐释,强调人在面对生存与道义的抉择时,应当舍生取义,以道义为最高追求。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回应,也反映了孟子“性善论”及其“养浩然之气”等修养观念。
由此可见,《鱼我所欲也》的思想既根植于战国的社会现实,也得益于百家争鸣的思想土壤,集中体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追求与民本精神,对后世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阐述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资料来源:
霹雳州华文文学模拟题-文选
写作特点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反问。
比喻
* 用物质生活中熊掌与鱼的取舍比喻人生价值观中的生命与正义的取舍
→ 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增强表达的形象性
“生命与正义”是一个抽象的价值判断问题,用“熊掌与鱼”这种日常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事物作比,让读者更易理解并感受到抉择的艰难与重要。
对比
* 对比“所欲”“所恶”。例:“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 突出选择的艰难与价值排序
“生”与“义”都是“我所欲”,但当两者无法兼得时,舍生取义成为道德高尚之选。这种正面对比清晰地揭 示了义的重要性高于生的价值观。
* 赞扬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有本心,斥责“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人丧失本心。
→ 鲜明区分人格高低,揭示道德取向。
不受“嗟来之食”的人象征坚持节操、维护人格尊严;“万钟而不辨礼义”之人象征贪图利益、丧失本心。
→ 这种对比使道德立场泾渭分明,读者一目了然。
排比
*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 突出“万钟”之诱惑之大
通过一连串具体的例子,形象地展现了“万钟”能带来的巨大诱惑。
反问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这些反问句通过质疑看似合理的观点(如“生最重要”、“死最可怕”)
揭示其背后的逻辑漏洞,从而突出“义重于生、不可失本心”的核心思想,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与情感力量
(二)正反论述
* 正面论述舍生取义的意义:因为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所以维护正义。
接着从反面论述,如果只求活命与避患,而不讲义,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正面论述行路之人和乞丐不受“呼尔而与之”的食物,不屑”“蹴尔而与之”的食物。再反面说明有人为了名利而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本心。
→ 使“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的思想主题更加深刻鲜明,极大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张力,思想穿透力。
正反论述分别从价值选择和人格尊严两个角度展开,通过先树立正面典范,再揭示反面危害,形成鲜明对照,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论述舍生取义的必要性,是从具体比喻(鱼与熊掌)到具体例证(不吃“呼尔与之”者、受“万钟”者),两者都论证同一的中心。说理充分、透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从理论到实际,增强说理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由理论到实际,抽象推理与具体事实相结合,让论点不再停留于空泛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抉择,增强论证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
资料来源:
霹雳州华文文学模拟题-文选
学者解读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最早使用“本心”这个概念,论述了在“舍生取义”的选择面前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以“本心”为研究支点向外发散,探究“本心”对人的重要性,分析“失其本心”的原因,进而研究孟子的修心功夫:不动心、涵养本心;尽其心、求放心。由此得出“本心”是孟子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不动心”“养心”“尽心”“求放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 王竞仪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个体自出生起即孩童时期便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将这四心定义为“善心”,他坚信不让这“四心”丢失,便构成了人性中固有的善性。《鱼我所欲也》便是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首先阐明孟子“义重于生”的态度,并由此衍生出“义大于利”和“不义为耻”的观点,最后将两者总结,点明其“舍生取义”的主张。
—— 秦伟
《鱼我所欲也》通过“鱼”和“熊掌”的设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核心论点。孟子认为,人固然爱生、恶死,但世上存在比生更可贵的“义”,也有比死更可憎的“不义”。因此,当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应当选择“义”而不惜舍生。这一观点不仅凸显了“义”的崇高价值,也揭示了人的价值与尊严所在。
文章第一部分先由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主旨,继而正反两面展开论证:若一味贪生怕死,必将丧失做人之准则;而真正的“贤者”之所以能够坚持义,正在于他们能保有人的本心。
第二部分通过举例论证进一步深化主题。一方面,“一箪食、一豆羹”虽关乎生死,但若以羞辱方式给予,即便行人、乞者也不屑接受,说明义比生更重要。另一方面,若不顾礼义而贪取“万钟之禄”,不过是为享富贵或博取感激,却因此丧失本心,见利忘义。正反对比,使“舍生取义”的论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艺术手法上看,本文善用设喻、对比、层递和排比,语言简洁明快,逻辑缜密。情理交融,既有哲理的深刻性,又有情感的感染力,展现出战国纵横家式的雄辩风采。
总之,《鱼我所欲也》不仅是一篇论辩精严的散文,更是一曲高扬“舍生取义”的正义颂歌,体现了孟子坚守道义、重视人格尊严的思想追求。
资料来源:
中四中五华文文学:文选 中四中五 华文文学 文选.pdf - Google 云端硬盘
思考题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证手法对这篇文章起到什么效果?
孟子如何通过“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来论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