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7
Department of Medicine
馬偕醫學系的師長們均秉持著「先學做人,再學專業」的教育理念,期待學生接受完備的醫療訓練後,得以在未來走入鄉里奉獻所學。奉行著馬偕牧師「寧願燒盡,不願銹壞」之精神,系所規劃的課程除了專業醫學知識外,亦十分重視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為了實踐這份教育理念,馬偕醫學院制定了「天、地、人、心」四大領域的通識課程,期待學生在掌握醫師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夠成為一位富有同理心的全人醫師。
至於馬偕醫學系內的必修學分,則是可以分作大一至大四以及大五至大六兩個階段來說明。大一至大四的課程多在馬偕醫學院的三芝校區學習,教學內容會循序漸進的教導直至醫師一階國考前所必備的知識。
醫學系大一的課業以有機化學、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微積分等國內三類科系共同必修科目為主。到了大二會開始接觸與醫學領域較為相關的課程,例如生物統計、生物化學、流行病學、醫用原蟲學等等,甚至到了大二下,會學習到諸如解剖學、組織學以及胚胎學等科目,這些是為了替大三大四更專業的學習內容提前做準備。
大三開始除了要學習醫學三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以及微生物及免疫學之外,還要準備PBL以及大體解剖,此階段的課程會以不同的器官做分類並用模組化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搭配「雙螺旋式」的教學步調以祈能建構完整的知識網。升上大四後,也會一直延續模組化的課程,直到醫師一階國考的到來……
大五至大六的臨床實習課程主要會在臺北與淡水馬偕院區進行,大五會以內外婦兒科的見習為主,大六則會進行其餘的內外科、加護病房及小科的見習。此外,得益於馬偕醫院台東與新竹院區,馬偕醫學系還有一項獨步全國的特色!大六的學生可以在實習階段前往上述兩個院區進行為期兩週的偏鄉醫療實習,透過這種難能可貴的實習經驗了解偏鄉醫療現況,讓我們能為偏鄉族群提供更加完善的醫療照護。
馬偕醫學系視醫學人文素養為醫師養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特質,所以在制定課綱時納入了醫學人文必修10學分。為了協助學生培養全面的醫學人文觀念,馬偕醫學系也特別開設了「醫學人文的蘊含」、「閱讀醫學人文」、「敘事、理解與溝通」等一系列課程,豐富我們對於醫學人文的認知。
醫學人文課程進行的方式五花八門,師長們設計各式不同的授課內容,協助我們從不同角度洞悉醫學人文的內蘊。例如,在「醫學人文的蘊含」課程中,授課老師提供機會讓學生們訪問兼任教師與醫師身分的師長們。讓當時還是大一新鮮人的我們除了可以近距離的了解醫師的生活以及處事觀點外,還可以從工作、壓力、成長與學習機會等面向逐步窺見醫師的生活。
隨時代更迭,社會對於醫師的期待不再只是單純的救死扶傷,而是期望我們能將醫療專業與科技、法律等領域做結合,共同提升全體健康福祉。為了與時代潮流接軌,馬偕醫學系推行「司法醫學學分學程」、「醫師科學家學分學程」等跨域學習的課程。提供機會讓我們得以在核心的醫學課程之外,多加涉獵跨領域整合的知識。
「司法醫學學分學程」邀請東吳大學的教授與我們合作,授課內容除橫跨傳統民法、刑法外,更順應時代趨勢融合了智慧財產權法及人工智慧技術相關的法律知識,希望能夠培養兼具醫學與法學素養之人才。
「醫師科學家學分學程」則是由校內各不同專業領域的教授組成,利用籌組小型實驗計畫的形式讓學生在大學生涯中培養科學實作、學術交流、及研究型計畫撰寫等科學研究能力。學程內容一併囊括了113學年度新成立的生物醫學研究所部分學分,完整修畢醫師科學家學分學程後在未來能夠直接折抵研究所的學分,如此將可把碩士學位修習時間縮短在一年之內。
大一時,我有幸參與醫學科學研究的計畫,在教授的實驗室中學習基礎的藥理學實驗。教授除了教給我們跳脫於基礎學程外的知識,也希望我們能在這段實驗室、教室雙管齊下的日子裡,瞭解醫師科學家的研究、診療兩頭並進的生活模式。「醫師科學家學分學程」不僅提升了我的科學素養,也為自己探索的醫師職涯的過程提供正向的助益。
約莫一百年前,馬偕牧師自加拿大遠渡重洋,他在臺灣奉獻自我宣揚宗教與衛教知識,最終也在淡水河落地生根,留下眾人傳頌的佳話。百年之後,馬偕醫學院的師生也希望自己能夠延續馬偕牧師的無私精神,致力於提升居民們的生活福祉。
因此,醫學系的不同單位成立了形形色色的營隊與北海岸的「三萬金石」,也就是三芝、萬里、金山、石門社區緊密合作。例如,由醫學生聯合會公共衛生部(SCOPH)每年春天在當地幼兒園舉辦的黑熊醫院衛教活動,以及攜手國際交流中心在當地特色節日筊白筍節期間推動的酒精不耐症與腎臟病篩檢。這些強調在地共融的營隊活動,都是馬偕醫學系的師生們深入鄉里努力為居民們謀求福祉最佳寫照。
以營隊活動的方式推動在地共融,不僅能夠服務到在地的居民,一齊籌辦營隊的同時也拉近了營隊夥伴彼此。來自不同科系的我們在籌辦營隊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有效率地溝通交流,營隊落幕後,我們不僅獲得了民眾們溫暖的感謝,也收穫了一段段患難與共的友誼。
在龐大的醫療體系中,良好的溝通能力是維繫團隊合作的重要基石,在未來的醫師職涯裡,我們不僅要和同為醫師的同儕合作,也必須和醫檢師、護理師等工作夥伴共同為病患的健康奮鬥。除此之外,富有同理心的溝通能力更能幫助我們與病患建立相互信賴與尊重的醫病關係,在診療開始前了解病人對自己疾病的理解與期望受到的照護、診療進行中與病人共同討論做出最後的醫療決策。
以同理心為出發點的溝通模式有助於弭平病人心中的焦慮,將會讓診療的流程進行得更加順利。為期六年的大學生涯中,我們有許多機會能與不同風格的夥伴在營隊活動中相處,在過程裡學會如何交流,這些都是參與營隊活動得到的額外收穫。
每一個為營隊、報告、共筆所熬的夜晚,都寫進了人生僅此一回的青春篇章。刺骨的東北季風吹不滅我們的熱情,因為我們都懷抱著理想來到這裡。「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是馬偕牧師秉持的座右銘,也是我們在此追尋夢想的證明。
馬偕醫學系想傳達的理念,是希望我們能在有人向我們求助的時候,別吝於向他伸出援手。校長常勉勵我們,醫師的價值從不是由頭銜名聲定義,而是由病人的健康福祉作見證,作為醫師幫助病人從生病到重拾健康,自身也將從中得到源源不絕的回饋。
醫學系 劉承翰
畢業於高雄中學 以個人申請管道入學
大家好,我是醫學系二年級的劉承翰。我在馬偕的這兩年中參加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小小醫學營、酒精不耐症服務隊、SCOPH、羽球隊、電影社等等數不勝數!希望能夠將馬偕醫學系以及這裡的點點滴滴分享給大家!屬於你的旅途即將來到,來馬偕記得帶上駕照與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