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國小品德教育網站

品德教育的重要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在「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傳統觀念中,斤斤計較考試分數,卻讓孩子誤以為成績好就可以為所欲為,忽略孩子的品行。分數只是評量的方式,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更是重要。分數是一時的,品格卻是一生的,孩子的未來發展與品格息息相關,養成好品格,才是未來人才的關鍵素養。


品格教育是教育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85年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曾特別指出,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在於「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許多國家在人才的培育中紛紛強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從西方到東方,從美國、英國到日本,各國教育界都開始反思,重新重視品格教育。

美國在各州積極推動品格教育 (character education),美國總統布希更特別把推動品格教育的預算從二億五千萬美元提高三倍;英國在2002年開始,首次把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加入在中學課程裡實施;澳洲教育當局特別要求學校,將公民教育放在跟英文、數學同等重要地位;日本的教改報告書也指出,「能否培養出道德和創造力都足以承擔起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一代,將決定日本未來的命運,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是當務之急」;新加坡也在1990年由國會通過「五大共同價值觀」,做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準則。

在臺灣,教育部在民國92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特別強調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93年至97年間積極推動品德教育,成立「品德教育推動小組」,鼓勵各級學校選定其品德核心價值,並制定具體行為準則,進而融入學校正式與非正式的課程中,103年至107年間更著重於「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的實踐及深耕,鼓勵各縣市、各學校規劃因地制宜的策略,鼓勵學生「做中學、學中思」,以強化專業知識的應用與關懷利他價值的實踐,並結合品德教育相關課程,形塑有教養的學習環境,並積極增進校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品德教育由學校的教育場域正向地擴展於生活中力行實踐。桃園市政府教育局也透過多項專案持續深化品格教育,不僅要教孩子如何讀寫,更要教他們有分辨對錯的能力,發展出具有特色且永續的品德教育校園文化。


比優秀更重要的事 「品格」決定孩子的未來

「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在「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傳統觀念中,斤斤計較考試分數,卻讓孩子誤以為成績好就可以為所欲為,忽略孩子的品行。分數是一時的,品格卻是一生的,孩子的未來發展與品格息息相關,養成好品格,才是未來人才的關鍵素養。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在「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傳統觀念中,斤斤計較考試分數,卻讓孩子誤以為成績好就可以為所欲為,忽略孩子的品行。分數只是評量的方式,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更是重要。分數是一時的,品格卻是一生的,孩子的未來發展與品格息息相關,養成好品格,才是未來人才的關鍵素養。


未來人才培育 品格教育是關鍵

品格教育是教育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85年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曾特別指出,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在於「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許多國家在人才的培育中紛紛強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從西方到東方,從美國、英國到日本,各國教育界都開始反思,重新重視品格教育。

美國在各州積極推動品格教育 (character education),美國總統布希更特別把推動品格教育的預算從二億五千萬美元提高三倍;英國在2002年開始,首次把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加入在中學課程裡實施;澳洲教育當局特別要求學校,將公民教育放在跟英文、數學同等重要地位;日本的教改報告書也指出,「能否培養出道德和創造力都足以承擔起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一代,將決定日本未來的命運,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是當務之急」;新加坡也在1990年由國會通過「五大共同價值觀」,做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準則。

在臺灣,教育部在民國92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特別強調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93年至97年間積極推動品德教育,成立「品德教育推動小組」,鼓勵各級學校選定其品德核心價值,並制定具體行為準則,進而融入學校正式與非正式的課程中,103年至107年間更著重於「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的實踐及深耕,鼓勵各縣市、各學校規劃因地制宜的策略,鼓勵學生「做中學、學中思」,以強化專業知識的應用與關懷利他價值的實踐,並結合品德教育相關課程,形塑有教養的學習環境,並積極增進校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品德教育由學校的教育場域正向地擴展於生活中力行實踐。桃園市政府教育局也透過多項專案持續深化品格教育,不僅要教孩子如何讀寫,更要教他們有分辨對錯的能力,發展出具有特色且永續的品德教育校園文化。

變好比變聰明更重要——陶冶好品格

孩子的發展,不應只有知識而已,待人處事的態度更是重要,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提到:「愈是具備聰明才智的人,如果缺乏正直、誠信的價值觀,愈是危險人物」,教孩子變好,比讓孩子變得聰明來得重要,讓孩子體認到品德的重要性,能夠潔身自愛、重視公共利益和承擔社會責任,才是教育的重要課題。

品格教育,不是只有告訴孩子什麼是善惡就結束了,更重要的是培養批判思考與決策的能力,讓孩子有能力做出好的判斷與選擇,並實際參與、實踐。這些都必須從生活中力行品格教育實踐做起,是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只能從生活中慢慢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態度與負責任的個性,讓學生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能友善地尊重他人。品格教育即是教孩子學會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

在學校中施行「品格教育」主要在於協助學生了解、欣賞、以及表現出好的行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提出「5E」的品格教學模式,教育部再加上一個「正向期許」成為「6E」,成為創新品德教育的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品格教育的目標與成效,桃園市政府教育局林明裕局長也特別強調需要將品格創新教學6E的精神融入校園,更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分工合作,全身投入,以「言教」、「身教」兼具並且營造優質的「境教」方能奏效。品格是孩子一生最珍貴的重要資產,從家庭到學校,以及社會環境都能關心孩子的品格,自然能培養出有品德的孩子,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終目標。

打造桃花源——大同好品格

品格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本質,是兼顧知善、樂善與行善之全人教育,也是對社會文化思辨與反省之動態歷程,主要內容包含有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長三大領域。希望藉由品格教育,不僅強化孩子優質品格面向,增進個人幸福,更期盼能奠定公共領域之共識基礎與規範,使社會更朝良善發展。